黑龙江省大庆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6:19:37

文档简介

(
1
) (
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8

) (
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8

)
大庆部分中学 2021-2022 学年下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说明:本科目作答时间为 90 分钟,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 100 分,其中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计
30 题,每题 2 分共计 60 分,第二部分为材料分析题共 3 题计 40 分。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 2 分共 30 题计 60 分)
1.有学者指出,“冷战”植根于两极体系,只有在该体系崩溃的时候“冷战”才能结束。换言 之,苏联解体致使两极格局终结才使“冷战”结束;只要两极格局存续,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 和危机就会持续发生。该学者意在说明两极格局( )
A. 是“冷战”存在的前提 B. 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C. 以美苏实力均衡为基础 D. 取决于超级大国的对抗
2.1941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1947 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 )
A.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
C.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D. 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
戴维·格雷斯《西方的敌与我》一书中写道:“在 1947—1949 年欧洲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
说服美国在 1945 年胜利的仅仅几年后再次回到欧洲,并无限期地停留下来。”这一“目的”达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柏林墙”的修建
4.1947 年 9 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召开华沙会议,苏联领导人要求“加强斗争,反对新的战争威胁,号召团结一切民主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抗美帝国主义从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的计划”, 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情报局。这一事件( )
A. 导致了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加速了冷战对抗的进程
C. 打破了美国对东欧的经济封锁 D. 促成了华约组织的建立
如图为时事漫画《来自西边的风》,发表于 1948 年。漫画中西风神鼓起双腮,吹动了象征欧洲的大风车,吹走了严寒,大风车周围呈现一派忙碌景象。漫画的寓
意是( )
肯定欧洲煤钢联营推动成员国经济发展
抨击美国“杜鲁门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批判美国企图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期望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复苏
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封锁水路通道却开放空中走廊;第二次
柏林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首脑秘密来往,信件达 25 封,且事后架设“热线”电话,这反映出美苏( )
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战略 B. 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 对峙中规避风险自我节制 D. 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
钱其琛说:“在东西方对峙、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的严峻形势下,正是它勇敢地站出来, 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超级大国 的军备竞赛,并坚定不移地推动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它”是指( )
A. 欧共体 B. 不结盟运动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上海合作组织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 90 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 20
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 5 万亿美元,日本为 3 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 5:5:3 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 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 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 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 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9.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 39%,美国同期从 1957 年的 20.9%下降到 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 年至 1970 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 28.6%,美国同期则由 48.6%降至 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10.1990 年 9 月,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以及苏、美、英、法四国的代表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规定:四个占领国放弃占领德国的权利和责任,解散与此规定相关 的一切机构。这一现象 ( )
A. 标志着东欧剧变的开始 B. 是美苏争霸结束的表现
C. 说明德国再次正式实现统一 D. 改变了欧洲政治版图
《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 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 苏联解体
二战后,英国工党将基础工业绝大部分国有化;法国社会党政府对能源、运输、航空、银行、 保险业国有化;联邦德国政府创办了许多国有企业,从而使国家对煤炭、电力、铁路、航空、邮电、港口等工业部门实行了控制。这表明,二战后西欧国家曾( )
A. 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B. 加大政府干预经济力度
C. 全面推行国有化改革 D. 普遍采用计划经济方式
(
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8

) (
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8

)
13.1944 年,《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 年,美元贬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美元地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 经济危机使货币贬值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国际贸易体系的变化 D. 美国经济实力的削弱
14.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滞涨”的现象。面对这种局面,凯恩斯主义无法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在此情况下,70 年代后期供给学派在美国兴起。它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强调把注意力放在供给方面,即强调提高生产效率等。供给学派的理论有可能( )
A.主张控制货币的发行量 B.推行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C.否定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主张减少税收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15.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是在 A 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B.B 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B 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D.A 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世界银行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两个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初期,其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且该银行的贷款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 由此可知该机构( )
A. 标志着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 B. 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复兴
C. 使贷款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 D. 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
二战后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中心外围”理论,认为中心工业国和外围原料国的关系难以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心工业国向“后工业”时代过渡,出现了以计算机、人造卫星、 英特网、光纤通讯、移动电话为标志的新经济。这一变化表明( )
A. 知识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B. 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向外转移
C. 技术革命加剧了国际竞争 D. 资本扩张改变了产业布局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这样报道:“失业者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他们可以设法比一些 有工作的穷人拿到更多一点的钱。……工作所得到的钱……需要纳税……而那些从失业教济和补助救济得来的收入却不要纳税。”材料意在强调( )
A. 英国税收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B. 失业救济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
C. 社会保障制度要兼顾公平公正 D. 福利制度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下表是 1960—1980 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国家类别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1960 年 1980 年 1960 年 1980 年 1960 年 1980 年
33 个低收入国家 50 56 18 25 32 19
63 个中等收入国家 24 15 30 40 46 45
19 个发达国家 6 4 40 34 54 62
80 年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C. 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不断健全完善制度
20.20 世纪前半叶,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西方国家的妇女相继获得了选举权。1920 年,美国议会通过了给妇女选举权的法案,英国妇女在 1928 年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 法国妇女在 1944 年获得了选举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选举权的平等不意味着社会利益上的平等 B. 20 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国家妇女获得平等
C. 美国妇女获得的政治权力是各国中最多的 D. 西方男女平等的观念是天赋人权自古就有21.有学者认为:“在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多数人手中握有股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产者; 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随着第三产业的急剧发展,无产者的人数并没有像《共产党宣言》所说迅速增加,而是在不断萎缩。”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价值 B.新中间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C.“新经济”带来深刻变化 D.科技发展消除了贫富差距
理论物理学家波恩曾评价广义相对论是“认识自然的人类思维最伟大的成就,哲学的深奥, 物理学的洞察力和数学的技巧最惊人的结合,”他认为广义相对论使人们对宇宙的形成,宇宙中的运动规律等有了全新的理解。据此可知,广义相对论( )
A. 率先采用了数学表达形式 B.深化人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C. 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形成 D.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
美国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通过租借条约为它的欧洲盟友提供武器,在这些条约中,美国 政府要求受助国战后必须协助参与多边贸易世界的建立,以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美国认为“推进自由贸易是善行,而不是强国占便宜的政策。”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
A.努力维护既有的霸主地位 B.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C.支持欧洲的经济复兴 D.积极创建新型国际贸易体系
(
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8

) (
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8

)
24.1964 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此时的苏联政府( )
A. 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B. 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 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 D. 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需要大量进口;苏联的宇宙 飞船可以到达月球,但许多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 )
A. 军备竞赛增加了经济负担 B. 注重发展军事相关的重工业
C. 苏联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D.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 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前苏联,也在 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 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B. 苏联的经济体制落后于美国的经济体制
C. 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 苏联的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上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1992 年,他将之扩充为《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 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历史终结论”出台的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 B.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D. 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
28.2016 年以来,欧债危机尚未根除、英国脱欧公投成功、北非“颜色革命”后动乱不息、恐怖主义持续并蔓延、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欧洲难民潮不堪重负、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等。这说明( )
A.全球化成为一种潮流 B.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必要性
C.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D.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变化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而崩溃。八十年 代,美国发起对日本的贸易战,阻止了日本对美国经济威胁。美国针对欧盟,中国等经济体, 也经常单方面采用贸易打击政策。上述现象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不断 B.美国长期推行美元霸权政策C.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 D.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 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 “未来世界政治轴心”。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
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消失 B.文明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C.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D.亨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二、材料解析题(共 3 题计 40 分)
31.(14 分)世界贸易的发展不断推动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世界联系日益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主要的环球贸易路线(1400~1800 年)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后,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
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 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欧洲人还取得了许多新的渔场、林场。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廉价金银的大量流入使欧洲人能够消费至少 1/5 的金银用于装饰,生产金银质的花边、布料、刺绣品、首饰,金银加工工业得到发展。……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三角贸易(奴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摘编自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
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8

) (
历史试题 第
8
页 共
8

)
(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
10

1913

15
11
13
8
4
)材料三 1870 年、1913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材料三 路威在《文明和野蛮》一书中提出人类政治文明的两难:“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有时候他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而政治文明建设 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根据【德】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材料四 世界市场的形成在 16 世纪早期。世界市场形成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它就不断地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延伸和发展。从 18 世纪最后的 30 年
到 19 世纪初,欧洲国家和美国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建立了大机器工业生产,这对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光荣革命”后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 分)
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 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4 分)
——张幼文、金芳著《世界经济学》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400~1800 年期间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7 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 分)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和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4 分) 32.(16 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逐步确立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材料一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 程。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 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 30 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 自由两者的契合”的。(4 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2 分)
33. 开放性试题(10 分)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 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 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艰辛探索,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 光明前景。
——摘自韩振峰《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仁人志士的“探索”或“斗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大庆市部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选择题:
A 2.C 3.C 4.B 5.D 6.C 7.B 8.B 9.D 10.D 11.D 12.B 13.D 14.D 15.D
16.D 17.A 18.C 19.B 20.A 21.B 22.B 23.B 24.A 25.B 26.C 27.C 28.B 29.C 30.D
二、材料分析题:
31.(1)特点:贸易路线多;交往范围广,建立起全球联系;商品种类多;交易数量大。
影响:在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往和联系。
(2)变化:英国、法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下降,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上升。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英法技术更新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技术革新成果显著;19世纪中后期,美国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3)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的路线路和材料二信息“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贸易路线、交往范围、商品种类增加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往和联系。
(2)变化: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动来看,可归纳出英国、法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下降,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上升。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英法技术更新缓慢;19世纪中后期,美国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技术革新成果显著。
(3)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2.
(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2)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3)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民主原则;既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又制约了中央各政府机构的权力和保障了地方一定的民主权利。
(4)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情况。问题(1)和平方式指不通过暴力,制定宪法、完善内阁制与议会改革等都属于和平的方式。问题(2)近代化领导者应该以具有近代先进民主思想的阶层为主,带有浓厚封建军事色彩的容克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是不合时宜的,以后的历史是德国两次参加世界大战,两次都是战败国。问题(3)美国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 4)原则:无论哪种模式,能促进经济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可行的。依据此原则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3.论述题
答案:
示例1:主题: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进行艰苦的斗争和探索。
论证: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希望通过推翻清政府,改朝换代,建立人间天国的方式救亡图存,结果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而发动戊戌变法,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纲领,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斗争和尝试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示例2: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论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成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示例3:主题:康有为等主张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论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主张君主立宪制,推动光绪帝进行新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失败,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说明:此题突出“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体现多元思维特点。不要求学生长篇大论,只要抓住主题,可以综合论述、也可以单个事件、阶层论述,能自圆其说就好。不管是选取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还是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表述逻辑完整,就可以满分。
其它论题如: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康有为等主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国共合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邓小平改革开放,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
【解析】
【详解】
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和探索,但都没有能够挽救民族危机。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斗争和探索阐述即可,并且点明这些探索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