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8.1《压强》
学科 物理 年级 初二 时长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之前孩子们学习过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而压强则正是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本节主要学习的是固体压强,对于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乃至高中部分的理想气体相关定律都有很大影响。
教学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从而验证猜测得出结论。 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探究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正确理解压强的概念。 ③学生在探究性物理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教学方式与策略 围绕本节核心概念:《压强》展开教学,创设待解决的真实问题情境,遵循物理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要求。同时,采取激趣教学的策略,趣味十足的导入和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思维紧跟教师。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电影《九品芝麻官》中钉板上胸口碎大石的片段,提出问题,这是真的吗? 生:不会吧,钉子那么尖锐,人体一定会受伤害。 那么我们将电影中的片段现场重下。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压强》 以电影中“胸口碎大石的”情境,在课堂伊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现场模拟实验把孩子们认为不可能展现在他们眼前,激发孩子们对于这部分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min
二 压力 师:在学习压强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物理量:压力。 压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些压力的例子吗? 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点,从他们的认知角度展开压力的教学。 3min
三 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压力,那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眼罩、钩码等器材,蒙上双眼,用触觉真正的感受压力。 蒙上双眼,真正的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结合切身的感受,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猜想,水到渠成。 4min
四 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 结合上一环节学生的亲身体验得出的合理猜想,与同学们一起完成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区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得出两种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 顺水推舟,按照同学们得猜想,引导学生结合桌面器材展开探索实验,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 10min
五 引出压强 分别列举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和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的例子,夯实刚刚得出的压力作用效果比较方法。 接下来举出压力、受力面积都不相同的情况,请同学们思考应该如何比较。 自然而然,结合速度定义,可以形成压强概念,推导出压强公式。 教师注意强调公式的应用和解题规范。 并分析 Pa 和之间关系 按照“定义”→“物理意义”→“定义式”→“单位"的逻辑顺序建立物理概念,注意联系速度等已有知识,注重方法,为以后功率等物理量学习奠定基础,做相关练习,巩固新知 10min
六 改变压强的方法 依据压强公式,分析生活中的有关场景是如何改变压强的,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理论联系实际。 此环节列举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如共享单车、怀北滑雪等事例,最大限度的将物理教学生活化,便于学生接受。 7min
七 课堂小结 最后,结合板书对于本节课进行总结。此环节学生为主体,既要总结知识,也要总结实验方法。 学生自主总结,印象深刻。知识与方法的组合小结,精准回顾课堂环节。 3min
教学特色与反思 压强这一知识点,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 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我尝试采取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从生活中小视频的引入,到学生们切实的参与学习探究实验,最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分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课题。 回头看看,本课完成较好之处: 1.利用小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戴上眼罩,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让孩子们有兴趣,也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已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让他们感到实验就在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结合速度公式进行类比教学,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 4.最后,留下课后习题,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信息技术应用较生疏,改变压强部分知识没能较好处理。 2.讲授过程过多,既然对于本节的教学难点------计算环节已经处理好的前提下,在改变压强事例环节没必要较多的自己讲授,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3.学生看书回答问题,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致使学生利用书本上的将要讲的知识进行回答不够顺畅,引导不够及时。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实施中还是突出了学生参与意识与主动性,较好的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课题,但是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