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13年春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 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
1.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气魄(pò) 扮演(bàn ) 澎湃(bài) 哽住(ɡěnɡ)
B.哺育(fǔ) 惩罚(chénɡ) 懊悔(ào ) 逼狭(xiá)
C.屏障(pínɡ) 山巅(diān) 滋长(zī) 炽痛(chì)
D.惨白(chǎn ) 胡骑(qí) 机杼 (zhù) 祈祷 (qí)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2分)
A.怪诞 亘古 蚱蜢 无实无刻 B.班斓 泛滥 崎岖 回环曲折
C.屏障 懊悔 雄键 亦复如是 D.狂澜 险峻 坦荡 九曲连环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在1969年之前,人类登月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B.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人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
C. 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遇事总喜欢多愁善感。
D. 退休后,他就有闲情逸致养花种草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使我明白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B.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C.我们学校的“留守学生”超过了50%左右。
D.小学点多面广,网点调整后,各校如不强化校车安全意识,不发生校车安全事故,在所难免。
5.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A .①互文、对偶 ②顶真 ③ 拟人 B .①比喻 ②对偶 ③夸张
C .①互文、排比 ②对偶 ③ 反问 D. ①拟人 ②比喻 ③夸张
6.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B.《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 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C.《最后一课》是篇短篇小说,作者以韩麦尔为主人公,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D.《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古诗文阅读和积累(2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朝 苏轼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注释: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间已深夜。
7这首词上片写了 ,下片写了 ( )2分
A.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作者惊恐之情。
B.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作者孤寂的心情。
C.夜深人静鸿雁独飞,作者无眠之恨。
D.夜深人静鸿雁独飞,作者寒夜难眠
8.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词通过寂静月夜夜寒难眠所见,表达词人对鸿雁孤单惊恐的同情与怜悯。
B.上阕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环境,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C.景语即情语,上片冷色调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D.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表达作者孤高自诩,蔑视流俗的心境。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10分)
日近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⑤。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晋明帝:晋朝皇帝司马绍,他是元帝的儿子。元帝:晋朝皇帝司马睿,字景文,建立东晋。②洛下:洛阳,西晋的京都。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④居然可知:由此可以推知。⑤更重问之:并且就同一个问题重新向明帝提问。
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明 帝 问 何 以 致 泣
A. 明帝问何以/致泣 B. 明帝问/何以致泣
C. 明帝问何/以致泣 D. 明帝/问何以致泣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具以东渡意告之( ) (2)因问明帝( )
11.说说“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的意思。(2分)
12.晋明帝就同一个问题回答“日远”和“日近”的原因各是什么?(2分)
13.晋明帝是个怎样的人?(2分)
(三)、默写(8分)
14.在横线上填上古诗文名句。
(1)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 《逢入京使》)
(4)江山代有才人出 , 。 (赵翼《论诗》)
(5)《木兰诗》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诗句是 , ;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7分)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15.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如此相似呢?(3分)
16.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3分)
17.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说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4分)
18. 捕捉自己亲自经历过的生活中的痛苦或幸福的感受,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写一段话,突出“真正的苦痛或幸福是说不出来的”这一中心。(5分)
19 .. 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母亲?哪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祖国?古今爱国忧民的杰出诗篇有很多,读后往往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呢?哪些诗句最能激发你的爱国热情呢?请你写出一两句来(古今不限)。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3分 )
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宁明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的衬托下,恋恋不舍地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汽车沿盘山路爬行,秋风苍凉沉寂,黄河浩荡东流。我们的心绪还沉浸在陕北高原,沉浸在沟壑纵横、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风景中。陕北,贫穷、闭塞;陕北人,顽强、质朴。一如脚下这千古奔流的民族圣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当我们离开陕北,走近壶口瀑布,希望心情不再沉重。
车窗外,渺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①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喊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上古,黄河奔泻至此,形成滔滔洪流。河道不畅,横溢流淌,黄河成为不可抗拒的洪灾。大禹用疏导之法,劈开吕梁山,凿开龙门,给后人留下名闻遐迩的壶口瀑布。
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拍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黄水万顷,无拘无束,慌不择路,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
壶口河槽错落,岩石犬牙交错,水流跌宕,像古老的石犁烈马分尸般撕碎水层,犁开波面。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黄河雄浑博大的身躯突然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②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颤栗。“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天和地斑斓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出的 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壶口瀑布西畔,陕北一片莽莽苍苍,游人三三两两。东畔,山西人大搞旅游,灯火闪烁,游人如织。同一条黄河,“东边日出西边雨”。遥想当年,两岸码头红红火火,人声鼎沸,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壶口瀑布宽度达千米,主瀑难以接近。同行的女记者忙于录音,价值几千元的照相机掉进龙槽,转眼无影无踪。壶口瀑布,烟波浩浩,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当年,光未然到此,慷慨激昂地写下中外驰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面对壶口,你唱不出“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纤夫的爱》不能在壶口唱,你只能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听之,似惊雷行空。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 (选文有删节)
20.第二段说黄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联系全文请具体说说:“辉煌和苦难”是指什么?(3分)
21.试从文中找一组形容词来概括黄河的特点;并说明写壶口瀑布为何先着力描写黄河之水。(3分)
22.请从文中①②两处划线句任选一句进行赏析。(2分)
23.作者描写壶口瀑布是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试从本文中概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限于10个字以内)(2分)
24.文章最后以《黄河大合唱》和《纤夫的爱》来结尾,有什么好处?(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5.综合性学习(每小题2分,共6分)
在《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从各个方面探寻黄河的历史,感受黄河的风采,探究黄河的内涵,了解黄河的忧患。请你根据参加活动的情况,完成下列活动:
(1)你知道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向哪里?
(2) 你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故事或者人物传说?
(3) 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要求简明、有创意
.
26、写作。(50分)
请以“我的家在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择家乡最有代表性的景色、物产、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借鉴课文的选材和写作手法,抓住它们最突出的特点来描绘。写作中要融入自己对家乡真挚而炽烈的感情,可出现自己和自己祖辈的身影。
会昌县2013年春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2.D 3. C(自相矛盾) 4. B(A项缺主语;C项自相矛盾;D项否定不当 ) 5.A 6. C
二、古诗文阅读和积累 (一) 7 B 8 A
(二)9.D
10.(1)详细。(2)于是。
11.你今天说的话为什么和昨天说的话不一样呢?12.“日远”的原因是:不闻人从日边来;“日近”的原因是:举目见日,不见长安。13.晋明帝是个机敏睿智、(1分)有理想有抱负(身在建康,心在长安故园)的人(1分)。
(三)1-5略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现代文阅读
(一)15.两篇文章表达的主题相同,都是写即将亡国的苦痛。16 .做亡国奴的苦痛使祁瑞宣老师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他痛苦得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了。 17 每个人对痛苦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一样的。有的人在伤痛中坚强,有的人在苦楚中悲怆。18 .略 19.略
20、“苦难”指不可抗拒的洪灾;“辉煌”指造福人民,便利交通,旅游发达。
21.宽宏博大,奔放无羁。黄河之水是形成壶口瀑布的源泉。
22.①句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黄河的雄伟气势,体现出它给予人们的震撼。
②句运用了排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外部环境的描写表现出壶口瀑布水雾激荡的宏伟,发出的震天轰鸣,突出其给人的冲击。
23.顽强奋斗,质朴坦荡。
24.用对比来突出壶口瀑布的文化内涵。
25(1)(2) (3)、略
四、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