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2届高三仿真模拟大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2022届高三仿真模拟大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5 21:37:34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根据第一段所述,“诗学研究每个阶段都
有其显著特征”,并非“全然不同”:“总体上是前人有益于后人,后人前进的脚步都要行走于前人蹚开的大小
路径上”,这并不等同于“新的要优越于旧的”。B项,该项中“其意义在于提供知识”,歪曲了原文第三段段首
句所述的“除了提供知识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意义”。原文第三段第三句说,“旧诗学的基础意义,当在扫除
阅读障碍”,并非说“旧诗学的主要作用则在于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障碍”。D项,“我们对古老语言文字缺乏恳
切与诚实,导致固执的认知时有发生”这一判断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对于古老的语言文字,我们还需要
用恳切与诚实的态度去对待。“顽固而执着的指认还会发生”一句原文的意思是我们对古老的语言文字还会
有新的认识。其中,“固执”一词在语境中并非贬义。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第三段段内论证的逻辑结构看,应是旨在论证“新
诗学以旧诗学为基础,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审美”这一观点。因此,该项不正确。
3.A【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因为诗学的新与旧并不容易区分,而且对此
存在顿多争议,所以人们才越来越注重评议‘诗'的本身”这一推论不成立,属于强加因果。
4.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依据图表提出论断的能力。D项,因果关系不严密,中老年人
数字化阅读占比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数字化的不当认知只是其中之一。
5.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项“如果…就…”这一推理,不符合逻辑。
数字阅读方式,不是深度阅读的唯一方式。C项夸大其词。“数字化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阅读方式与
思维方式”这一概括不正确,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数字化阅读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和习
惯,甚至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而选项说成“从根本上改变”,这是夸大其词。D项“但这又与数字化阅读
的肤浅化、低能化相矛盾”于文无据。数字化阅读导致的肤浅化、低能化,与通过数字化阅读把精深、高雅的
专业知识带给普通读者不是一回事。B项概括与分析正确,根据材料二,可以推知该项表述正确。
6.(1)不同意。(2)理由:①数字化阅读改变的是阅读过程中的传播介质和载体,具体的文本内容以及核心思想
大体上并未改变,它仅仅只是将阅读的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②阅读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基于不同
的阅读目的与场景,自主选择合宜的阅读方式:休闲娱乐的浅阅读或严谨缜密的深阅读,零散的碎片化阅读
或系统的整体性阅读。③数字化阅读便于阅读者较为充分地利用好空闲时间,便于在零散时间内更快捷、更
有效获取地丰富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因此,数字化阅读并非碎片化的阅读、肤浅的阅读,值得侣导。
(意思答对即可,理由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与概括、评价的能力。根据材料,显然这种观点不正确。理由阐述可
从数字化阅读的性质、优势以及读者自身的主体性角度来阐述,相关信息可从材料二、三中筛选、整合、转述,
并加以概括,评价,从而形成答案。材料三第四段批驳对数字化阅读的错误观点,第五段论述数字化阅读的
优点,阐述的是现象,可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得出第①点和第③点。材料二第二段,举例论证数字化阅读的
优点,可以得出第②点。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A项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与小说叙事照应
手法这两个角度设题,该项分析鉴赏正确。B项从人物对话作用角度设题,该项分析鉴赏正确。C项从人物心
理描写与主旨角度设题,该项分析鉴赏局部错误。“揭示了艺术创作贵在其善美这一主旨”这一分析不准确,这
一理解将小说主题意蕴窄化了。D项从小说叙述视角、叙事线索和人物描写等角度设题,该项分析鉴赏正确。
8.①利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构思”既指老画家的油画构思,又指青年的小说构思,以“构思”连缀起老
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避免旁逸斜出。(3分)②利于丰富小说主题意蕴。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
受,专注创作;而青年以为老画家“偷木条”“竞这样猥琐”,自信获得新的小说构思。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
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蕴涵。(3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小说内容、阐释小说拟题艺术的能力。“构思”这一题目一语双关,表层上,既指老画家
的油画构思,又指青年的小说构思:深层上,指两人对艺术、人生等的不同价值观、不同理想追求。
9.①这篇小说结构方法,通篇运用对比,叙写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
种不同的构思。(1分)②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心地纯正: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5001高三语文考试
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学研究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特征,并取得相互不可替代的成就。尽管研究者对每一阶段
的特质及意义会存在许多不同看法,但仍可笼统地概括为新旧两部分。几千年的诗学研究,长
短互见,踏上的路径也就不同。总体上是前人有益于后人,后人前进的脚步都要行走于前人蹬
开的大小路径上。歧路是有的,而现代人的判断也未必全都准确,所以有时还要踏上新的歧路,
走入另一些荒谬的方向。
一般来说,旧诗学的研究基本上侧重考证和训诂,新诗学则趋向赏读与审美。宋代诗学的
审美意味就已很明显了,如《石门文字禅水沧浪诗话》等。简单区分新旧会引发争议,但总的来
说,越是后来越注重评议“诗”之本身。直到今天,新旧诗学仍然交织,比如新诗学仍有训诂与考
证,在古音韵学、字源学等方面努力做出新的挖掘。后一种工作也是诗学研究的一部分,仍未穷
尽,而且也是《诗经》的魅力之源。
新诗学以旧诗学为基础,除了提供知识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意义。仅在这些方面,也不断
有否定之否定,有重新开始的寻觅。旧诗学的基础意义,当在扫除阅读障碍。阅读障碍越来越
少,直接的理解力就会越来越大。事实上只有在通畅的阅读中,审美力才会飞扬起来。那些基
本的争执一旦尘埃落定,人的心思也就花费在纯粹的诗意上。有人可能讲,那些佶屈整牙的考
证,不也会滋生出新的兴趣,构成审美的一部分?当然如此。但无论如何,旧诗学立志于解决的
大抵还是字与义的辨析,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对于纯粹诗意的鉴赏总有更多的犹豫,审美的目光
会变得涣散。所以到了清代和民国,关于《诗经》的研究更多转向语言艺术的方向,这是一种时
代的进步。
也有人惋叹,认为渐渐移向的诗的审美,多少偏离了“经”的方向,或者说与“经”的方向开始
分离。就此,新旧诗学成为“经”与“诗”的一种分野,结果造成粗陋的诗学。其实,严格意义上的
“诗”和“经”是不可分离的,“诗”因“经”而变得崇高和神圣,闪烁出新的美学光泽。由于它更多
地靠近礼法,靠近史学,靠近社会与政治层面的标准和刻度,所以就拥有另一种无可比拟的风
致。然而尽管这样,它还是过分地社会化和道德化了。
在许多时候,诗要从圣驾上移步,走到更和蔼、更平凡的土地上,与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活
【高三语文第1页(共12页)】
5001
·HEN·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