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5 22:2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及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3、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及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苇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价值就在于有思想。因此,对于别人的观点,我们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2、鲁迅是思想者的代表。他写了很多文章,小说,散文等,深入揭示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他的杂文,像匕首,投枪,论时事不留面子,常常对社会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给予一针见血的剖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什么叫驳论文呢?
驳论文:驳论文:它是议论文的一种,以批驳错误观点为主。这种文体一般先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或论点、或论证指出对方观点是错的(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间接批驳)。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分析题目
请同学们看看标题,能不能把吗字去掉呢?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那到底要不要吗字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到底要不要加吗字?
要加,作者加上吗,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明确中国人到底失去自信力了没有?
三、论证思路我来理
1、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谁的观点?有些人的错误观点。(第一小组的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他们的论据是什么呢?(第二小组的同学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
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是哪些人在自夸,哪些人寄希望于国联,哪些人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呢?这些论据是事实吗?请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2、出示背景资料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在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教材注释也对当时的悲观形势有所介绍,请大家读一读。
3、提问:看来,这些论据都是事实,那这些论据能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
不能。
4、作者是怎样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呢?
先直接批驳,后间接批驳。
某某同学你来说一说。
某某同学,请你把3到5自然段读一遍。
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相信过自己,自然没有自信力,也就谈不上失去自信力。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信,那只能算他信力。失去的应该是他信力,不是自信力。
求神拜佛与自信力无关,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由此可见,尽管三方面论据是事实,但是,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这个观点。
像这样通过驳论证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方法,在驳论文中很常用。这是驳论文中的直接反驳。
5、既然作者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认为中国人到底失掉自信力了没有呢?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他是怎么证明自己观点的呢?
作者采取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古人和今人的例子来证明,(齐读7、8自然段)
埋头苦干的人——不求名利,埋头苦干,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毕升、李时珍、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
拼命硬干的人——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民族英雄:陈胜、岳飞、文天祥
为民请命的人——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告:杜甫、白居易、范仲淹
舍身求法的人——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玄奘、法显
例子举完后,作者直言不讳地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对方实际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像这样,通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而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方法,在驳论文中叫间接反驳。
通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地底下是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
6、小结:像这篇课文这样,先摆出错误观点加以批驳,继而提出正确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议论问体叫驳论文。
四、犀利语言我来品
鲁迅的杂文尖锐犀利,你能找出文中具体的词句加以分析吗?
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
“他信力”与“自信力”这两个词语,运用仿拟的修辞手法。既十分巧妙地指出了对方论证的不严密,又揭示了某些人愚昧麻木的实质,再加上一个“自欺力”,可谓入木三分。
五、批驳方法我来学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听到、看到不正确的言论,学了驳论文,你是否也想对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呢?请大家尝试对某个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