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1.恩格斯指出:“伊斯兰这种宗教是适合于东方人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英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D.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2.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 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3.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一对鸽子的故事》讲述了公鸽和母鸽收集、储藏麦子的故事;古印度的《百喻经》里《公鸽和母鸽》的故事记载的是公鸽和母鸽收集、储藏果子。两个故事的其他情节如出一辙。由此可以推测出阿拉伯地区与古印度有( )
A.一定的文化关联 B.相似的经济生活
C.相同的宗教信仰 D.共同的血缘关系
5.以下哪个选项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表述是错误的( )
A.都曾以伊斯坦布尔为首都 B.都采取政教合一的体制
C.都信仰伊斯兰教 D.都曾一度出现经济繁荣
6.2021年,印度“大壶节”造成的人口聚集,引爆了印度的疫情,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大壶节”是印度教最盛大的节日之一。纵观历史,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发生在( )
A.哈拉帕文明时代 B.马拉塔帝国时代
C.德里苏丹国时代 D.笈多帝国时代
7.图格拉王朝时期,德里苏丹国共有23个省。各省划分为若干称为“舍克”的行政区,“舍克”之下是“巴尔加那”,村社构成最小的行政单位。各省的长官称“瓦利”,直接隶属于德里苏丹。担任“瓦利”职位的是( )
A.基督教徒 B.印度教徒 C.穆斯林 D.吠舍
8.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9.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统一恒河流域
B.笈多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体制
C.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D.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
10.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仿效中国,开始了(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11.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
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12.高丽开国后,王建通过与功臣豪族的政治妥协,维持豪族联合政权的形态,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豪族有黄州皇甫氏、忠州刘氏等,因此高丽初期无论是专制王权还是中央集权都相当脆弱。为改变这种状况,高丽王朝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是( )
A.中央设三省六部 B.推行土地国有
C.地方划分为十道 D.引入科举考试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快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种姓制度……以神的名义把人按照严格的等级加以区分:婆罗门——祭祀和学者,离神最近;刹帝利——王公与武士,俗世掌权者;吠舍——农商手艺人,辛勤劳动者;首陀罗——佣人与苦工,供人驱使者;达利特——孤立无种姓,不可接触者。
——纪录片《金砖五国》解说词
(2)种姓制度是了解古代印度社会秩序的一把钥匙,依据材料三概括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材料四 大化二年(646年)元旦,发布改新诏书;诏书由四条组成:(1)凡皇室贵族领有的土地和人民一律收归国家,成为“公地公民”。国家给贵族以“食封”和“禄”。(2)划分京师及地方行政区划,选任各级行政官员。整顿军事、交通制度。(3)编制户籍、计账,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租额。(4)废除旧赋役,统定庸调额。
——武安隆《浅论大化改新》
(3)阅读材料四,从改革内容的角度,简述日本大化改新是如何学习中国唐朝的。
1.答案:C
2.答案:A
解析:阿拉伯帝国的邮政总局编制的旅行指南中记载的驿站许多在今天的叙利亚、伊朗和中亚等地,说明该旅行指南指导人们进行长途贩运活动,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亚欧新商路的开辟,排除BC;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
3.答案:C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故事集同古印度的故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说明的是二者有一定的文化关联,A正确;二者的经济生活并不一致,B排除;古阿拉伯信仰的是伊斯兰教,古印度信仰的印度教,C排除;二者并无血缘关系,排除。故选A。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46年,日本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进步,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是“实质性变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9.答案:C
解析: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控制的是恒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实行政教合一的是德里苏丹国家,不是笈多帝国,故B项错误;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D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据“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仿效中国”可知,材料反映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故选:B。
11.答案:C
12.答案:D
解析:科举制从社会各阶层中选拔人才,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各级官职的垄断,从而削弱豪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D项。
13.答案:(1)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原因:统治者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兼容并蓄、开放性。
(2)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一套严格的阶层划分和细致的职业分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废除世袭的氏姓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并仿唐制设立中央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制;在经济上仿隋唐均田制,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把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