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7.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07 22:0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想一想,议一议
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导入新课
一、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
探究新知
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到1930年时增加到20亿。从20世纪中期开始至今,世界人口更是快速增长,到2005年时达到65亿,2011已突破70亿,2021年已经超过75亿,预计2040年将超过80亿。
1951
1961
1971
1981
1991
2001
2011
2021
世界总人口变化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居住在31个省份并接受普查登记的特别行政区居民37138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55732人、地区居民157886人,外籍人员845697人,合计1430695人。年份(公元)人口数(亿)年份(公元)人口数(亿)20.5519596.727400.4819698.0713930.6019799.7515780.60198911.2717642.00199912.5818494.10200913.3519284.7020191419495.42202117.8阅读下面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资料分析根据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数据,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柱形图。
讨论:
1.什么时候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明显较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1949年到1989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2.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什么时候基本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为什么?
1979年以后基本稳定。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
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政策。
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盘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
  1971年,强调“要有计划生育”。在当年制定“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
  1978年,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照顾农村独女户生育二胎。
  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即“开小口、堵大口”。
  2002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截至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2.0243亿人,比上年增加853万多人,占比接近总人口的15%,上升了0.6个百分点。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探究新知
问题一
滥砍森林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水土大量流失、洪涝灾害频发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使森林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
问题二
有些工厂将大量烟雾直接排到大气中,就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空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酸雨影响建筑物、农作物;温室效应破坏碳氧平衡。
工业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
问题三
近些年来,我国不少湖泊的发生严重的污染现象,导致蓝藻等大量滋生,形成水华,一部分湖水变臭,鱼虾难以生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彩玉哪些措施才能使这些湖泊恢复清澈秀美的原貌?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施用化肥等使水体富营养化。建立污水处理厂,禁止工业废水排放,控制生活污水排放等。
问题四
不法分子用哪些手段捕杀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
网捕、枪杀、放毒等手段捕杀鸟类。鸟类日益减少,农作物害虫增加,粮食减产等。
问题五
有人认为,植树造林就是为了获取大量木材。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近几十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不赞同,植树造林不仅可以获得木材,还能改善环境。三北”防护林是我国于1978年开始建设的,位于西北、华北北部和 东北西部地区的一项举世瞩目、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 “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目前这一工程累计造林22×106公顷,相 当于全球人工造林面积的1/7。
问题六
对受伤的野鸟进行救治和喂养,待鸟康复后,将它放归大自然。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
问题七
你知道哪些自然保护区?建立这些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
盐城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茂兰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丰林自然保护区
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山口自然保护区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黄龙自然保护区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亚丁自然保护区
珠峰自然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
广东封开黑石顶保护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宁德兔耳岭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约7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问题八
什么是生物入侵?有什么危害?
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 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或定义为: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一方面它给中国农业、林业、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估算,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种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多达5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它使得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中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中国。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外来入侵物种
烟粉虱(B型与Q型)
稻水象甲
苹果蠹蛾
马铃薯甲虫
松突圆蚧
椰心叶甲
红脂大小蠹
红火蚁
克氏原螯虾
松材线虫
香蕉穿孔线虫
福寿螺
紫茎泽兰
普通豚草
水葫芦
空心莲子草
互花米草
薇甘菊
加拿大一枝黄花
加拿大一枝黄花
克氏原螯虾
水葫芦
问题九
“垃圾围城”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垃圾问题已成了市府首脑们的一大难题。垃圾成堆,不仅仅给人以感观上的刺激,还有更大的害处。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占三分之一以上,废塑料上百年难以溶解,如果进行焚烧,会产生多种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如果入土掩埋,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改变土壤结构,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在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垃圾的有机腐物达80%,垃圾腐烂速度快,渗滤液多,危害更严重呢! 垃圾分类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
垃圾分类
可回收物
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塑料: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快递包装纸是其他垃圾/干垃圾)、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塑料牙刷、塑料杯子、矿泉水瓶等。
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暖瓶等。(镜子是其他垃圾/干垃圾)
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等。
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
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上海称干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大棒骨因为"难腐蚀"被列入"其它垃圾"。玉米核、坚果壳、果核、鸡骨等则是餐厨垃圾。
卫生纸:厕纸、卫生纸遇水即溶,不算可回收的"纸张",类似的还有烟盒等。
餐厨垃圾装袋:常用的塑料袋,即使是可以降解的也远比餐厨垃圾更难腐蚀。此外塑料袋本身是可回收垃圾。正确做法应该是将餐厨垃圾倒入垃圾桶,塑料袋另扔进"可回收垃圾"桶。
果壳:在垃圾分类中,"果壳瓜皮"的标识就是花生壳,的确属于厨余垃圾。家里用剩的废弃食用油,也归类在"厨余垃圾"。
尘土:在垃圾分类中,尘土属于"其它垃圾",但残枝落叶属于"厨余垃圾",包括家里开败的鲜花等。
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上海称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
有害垃圾
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及其容器、过期化妆品等。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B
1. 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 )
A.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B.大量砍伐树木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课堂检测
B
2. 下列各项行为中,有违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宗旨的行为是( )
A.爱护路边美化的花草树木
B.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C.进行垃圾分类
D.节约用电,人走灯灭
B
3. “2021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滥用化肥农药 B.爱护花草树木
C.垃圾分类回收 D.购物时自备环保袋
B
4. 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D
5. 南海诸岛是祖国的海底花园,威胁南海珊瑚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过度采挖
B.环境污染
C.全球变暖
D.鱼类增多
B
6.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
B.下雨时工厂直接排放烟雾
C.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D.关停产能落后污染较大的工厂
C
7. 为了保护环境,农村地区禁止焚烧秸秆,秸秆燃烧时烧掉的成分主要是( )
A.水分
B.无机盐
C.有机物
D.二氧化碳
C
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资源化
B. 推行河长制,大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C. 大量使用次性餐具,生活更方便
D. 实施乡村“厕所革命”,解决生活污水问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