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狭义:指消息;
广义: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
【新闻】
新闻的特点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的事实。
通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概貌通讯)
特写: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
报告文学: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对某一情况、事件“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的形式陈述出来。
新 闻 结 构 标题 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
导语 位于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 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主体部分: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结果如何)
背景 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
结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可有可无)
新闻的构成
阅读《短新闻两篇》和《飞向太空的航程》两课中的三篇文章,分析三则新闻的主要结构,填写下表。
【自主学习任务一】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 1 1-2 1-3
主体 2-10 3-15 4-26
背景
结语 11 16 27-30
仔细阅读,分别比较三篇文章的导语部分、主体部分、结语部分和标题,探究其异同点,总结应如何进行新闻写作。
【自主学习任务二】
导语部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 语 共同点 不同点
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1、内容:“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最后一次”“最后时刻”。
2、表达方式:叙述、议论
1、内容:奥斯维新阳光明媚;“噩梦”“永远没有阳光”“人间地狱”
2、表达方式:描写、议论
1、内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不同凡响的发射”“标志着……”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角度思考
主体部分
仔细阅读,详细分析三篇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思路。
《别了,不列颠尼亚》
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和背景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背景材料
6月30下午4:30 港督府 末任港都降旗仪式 “根据传统……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下午4:40
港督府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港督府的历史
举行“告别仪式”
添马舰东面
晚6:15
“156年前……降下米字旗”。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添马舰东面
晚7:45
解放军接管军营
添马舰营区
晚上11:58
最后一分钟
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降下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7月1日第一分钟
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升起
“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7月1日0:40
中国南海
“不列颠尼亚”准备离开香港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别了,“不列颠尼亚”》
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和背景:
奥斯维新集中营正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语(1-2段)
背景(3-5段)
主体(6-15段)
结语(16段)
——毒气室
——焚尸室
——女监房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而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
(4)过渡:引入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
(5-8):50年代开始对人造探索研究
(9):60年代第一枚液体火箭的升空
(10-13):70年代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4-15):80年代“863计划”对载人航天的催化。
(16-26):90年代载人航天的新征程
(27-30):回归现实,照应开头。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震动;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科学家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三步走的草案。
开始酝酿航天员的挑选
面对的困难(运载火箭、安全返回技术、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
主体部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主体 共同点 不同点
从主体、背景材料和记者的主观倾向三个角度思考
按时间顺序详细叙述新闻事实;适当补充相关背景材料,丰富新闻的内容;合理表达记者的主观倾向。
1、新闻事实:按时间顺序叙述
2、背景材料:每一则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场景,彼此融为一体;使现实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更能体现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记者的主观倾向:旁观者,但叙述的同时渗透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1、新闻事实:按参观的顺序叙述
2、背景材料:集中介绍奥斯维新的历史,这正是参观者的表现的根源和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
3、记者的主观倾向:事件的参与者,直接描写亲历者的所闻所感,主观色彩浓重。
1、新闻事实:首尾集中叙述。
2、背景材料:大量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也是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
3、记者的主观倾向:事件的旁观者,但叙述的同时渗透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结语部分
首尾呼应,形成一种 首尾圆合型结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标题 共同点 不同点
1、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2、暗含作者的主观态度或评价;3、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表层含义:这是现实场景。2、“不列颠尼亚”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1、表层含义:奥太出名了,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写。2、深层含义:但还是要写,因为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用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3、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1、点明新闻事实: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2、喻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成功的探索过程。
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角度思考。
本课小结
1、一般新闻的阅读方法。
(1)迅速找出导语,抓住新闻的核心事实。
(2)梳理主体部分,弄清事件的始末过程,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分清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
(3)对新闻事实形成自己的看法,对作者的主观评价能进行判断。
2、一般新闻的写法。
(1)标题:突出核心事实,暗含主观态度,吸引读者。
(2)导语:明确主要事实,依托事实的精辟议论。
(3)主体(背景):明确叙述顺序、适当补充背景材料、适当融入个人主观态度。
(4)结语: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