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7:3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八单元 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国际格局:是指 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冷战,是指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多极化趋势出现(六七十年代)
两极格局瓦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西欧、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上升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
注意: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现在还未真正形成。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以欧洲为中心(近代)
两极格局形成(二战后)
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三、当今世界格局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
2.冷战爆发的原因:
为什么美苏会从战时的同盟走向战后的对峙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
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
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
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
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
请思考:斯大林的话反映出两国反目
成仇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材料一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
谁占领了地盘,谁就能把他的那套社会制度推行到那个地方去。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材料五:国际关系领域流传着19世纪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一句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根因:国家利益冲突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思考:“冷战”形成根本原因是?
材料二: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顾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罗斯福1944年
请思考:罗斯福的话反映了战后美国的什么意愿?
材料三: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1945年
请思考:斯大林为什么这么说?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在全球进行扩张,把苏联看做其最大障碍。
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苏联、西欧实力对比
美国 经济 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率
工业产量 黄金储备 出口贸易
53.90% 74.90% 32.40%
军事 军队 航空母舰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200多万 30艘 1626枚 有
政治 控制联合国
苏联 经济 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军事 军队 作战飞机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140万 40000架 1910枚 有
政治 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60万平方千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西欧 普遍衰落 英国:赢得战争输了财富 法国:元气大伤、地位下降 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美、苏空前强大,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材料六: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主张。
——美国驻苏联参赞 乔治·凯南
材料七: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主要障碍,并正在积极扩军备战,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思考:两位大使的话说明了什么?
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合作转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
思考: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目的何在?
丘吉尔1946年3月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
为冷战推波助澜
材料八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直接原因: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称霸障碍;
3.苏联极力扩展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4.根本原因:国家利益冲突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5.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合作转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
6.揭开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
1.冷战兴起的原因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整理
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制度。其中社会的经济制度,即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性质;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项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制度,又为经济制度服务。
意识形态是一个哲学范畴词汇。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3.冷战的表现 (1)初期表现
项 目 美国措施 苏联应对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地缘政治
杜鲁门主义
(1947.3)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9)
马歇尔计划
(1948.4)
经互会
(1949)
北约
(1949)
华约
(1955)
柏林危机(1948),1949年,德国分裂
分析:
1.冷战开始的标志: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
3.北约、华约的性质:
开始标志
形成标志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整理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发起冷战的目的是什么?
A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B 进而称霸世界。
实质:公开干涉别国内政,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影响:标志着美苏 “冷战”的开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整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直接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②根本目的: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
马歇尔计划影响:
1.对西欧: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 客观上推动欧洲一体化。
2.对美国: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称霸世界 。
3.对苏联:遏制了苏联对西欧的渗透,固化了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对抗。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如何理解美国的 “慷慨”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是什么?
整理
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
你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反苏反共;
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
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二者相互联系,实质相同,目的一致。
整理
苏 联
波 兰
民德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南斯拉夫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联邦德国
奥地利
瑞士
瑞 典
芬 兰
法 国
意 大 利
土 耳 其
西 班 牙
希 腊
丹麦
英 国
冰岛
挪 威
荷兰
比利时
葡萄牙
爱尔兰
阿尔巴尼亚
中立国
北约成员国(美国、加拿大)
华约成员国
1949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
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
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性质:都是大国操纵的军事政治集团。
整理
(2)冷战发展表现:
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20世纪六十年代
整理
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加勒比海地区。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苏联为了扳回一城,而在古巴部署导弹。这是冷战期间苏美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苏美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苏联与美国的相互妥协而告终。
冷战高潮
杜鲁门主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马歇尔计划
德国分裂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华沙条约组织
经济互助委员会
朝鲜分裂
朝鲜战争
“冷战”开始的标志
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
4.特点:
①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主导力量
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阵线分明
③形式多样: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④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⑤矛盾重重: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有矛盾,各自内部也有分歧
“极”是具有关键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力量
整理
局部热战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苏联入侵阿富汗
材料一:德国的分裂 北约与华约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
核战威胁
材料四:朝鲜战争、侵越战争
材料三:火箭上天、美国登月
课堂探究:综合教材知识和下面材料分析冷战的影响
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足以把整个地球毁灭七次!如果我们发动核战争,18小时里将有一亿五千万人死于非命,这相当于美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五百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恐怖平衡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5.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影响(辩证)
消极:
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2.美苏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争霸,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积极:
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3.客观上推动了各种力量的发展(欧共体形成、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
整理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
2.冷战爆发的原因:
3.冷战的表现及特点:
(1)初期表现:
(2)发展表现:
4.冷战及两极格局的特点:
5.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影响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
欧洲 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形成西欧受美国控制,东欧受苏联控制
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 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积极争夺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
经济主导权 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排斥苏联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在这一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科技领先地位 美苏之间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5.矛盾重重: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全面“冷战 “和 局部热战 。
6.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
7.争夺目标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A. 都成为超级大国
B. 进行“冷战”对峙
C. 共同对付法西斯
D. 军事实力接近
B
【解析】
“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前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这里评价的显然是美苏冷战,B正确;A、C和D不符合事实。
2.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 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 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D
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形成对峙格局,不是说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也没有说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故B项错误;没的说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误;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
3.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B. 成立华约组织
C.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 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C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故C项正确;A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不是经济方面对峙的措施,排除。
该漫画反映了国际关系格局怎样的变化?
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20世纪60.70年代——1991年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美 国
日 本
欧共体
图一: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格局示意图
图四:不结盟运
动的标志
图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
席位,乔冠华开怀大笑
结合上述图片和课本内容分析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有哪些
图三:周恩来出席
万隆会议
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一)开始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决定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大国综合国力的对比变化是主要因素
整理
材料 战后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1
国家或组织 1965—1972年出口增长率 1972年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
美 国 80% 13.4%
欧 共 体 150% 33.7%
材料 战后美国与欧共体出口总额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
争对手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1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
统计图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成果:1956—1972年间,日本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横向
纵向
中曾根康弘(1982——1987年任首相)
1983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向家乡选民发表演说时宣称,他执政的目标是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是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材料: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三足鼎立
日本
美国
欧洲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1
西方世界形成了日、美、西欧三足鼎立之势,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尼克松·(1969年-1974年)两任美国总统
中国的腾飞
3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4
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材料:南斯拉夫……1948年受到“情报局”不公正对待而脱离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因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敌视态度,其对外一直是“极端生硬的反资本主义”……探索独立自主过程中,亚非会议的基本思想和方向对其有很大启迪,产生了发展中国家联合的思想。——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编》
在两大阵营之外,发展中国家团结求生存
1961年9月,在铁托的努力之下,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的代表参会。
背 景 二战后,两极对峙;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成员国构成 第三世界,亚非拉独立国家
时 间 1961年9月
地 点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宗 旨 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影 响 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第三世界国家
第三世界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它地区中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构成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剥削,经济上大多比较落后。尽管他们中大多数国家已宣告独立,但仍然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和军事威胁,面临着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严峻任务。
第三世界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
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20世纪60.70年代——1991年
(一)开始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表现:4个
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有力冲击,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两极对峙发生变化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以空间定向能和动能武器技术为主的长远研究计划,是一种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战略防御系统。1983年3月23日晚,美国总统里根在电视演说中首次提出。1984年,美国国防部建立战略防御计划局,全面负责此项计划的实施。
1.美苏对抗: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两极对峙的变化
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整理
2.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1987年12月8日
美苏领导人签署中导条约
1991年7月,时任美苏最高领导人的
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握手
表现:
1.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2.1987年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程导弹条约》
1991年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3.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整理
3.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 5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到达北京,次日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赫鲁晓夫执政之后,中苏产生巨大的分歧。在经过长时间的论战之后,苏联减少了对华援助,并撤回本国专家,使得两国关系开始破裂。
1969年前后的珍宝岛事件等一系列武装冲突,最终使两国反目成仇。此间,毛泽东开始寻求改善与日美的关系,以期能制衡苏联。
79年之后,苏联逐步缓和了对华关系,而力推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抓住机遇,也开始向苏方释放善意。在经过一系列的谈判磋商之后,终于促成了巴尔戈乔夫的访华之旅。
从此之后,中苏两国开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
4.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飘扬了近七十年之久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消失了。
A.时间:1989——1991年
B.原因
外部: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内部: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C.结果: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D.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
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
4. 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 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 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包括了欧亚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并非区域合作,A项不合题意;C、D项太夸大其作用,不合题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正当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使国际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B项符合题意。
5. 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出表现。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 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
C. 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
“一超多强”
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试图领导世界。
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日本经济实力为后盾,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俄罗斯走出低谷,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两极格局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1991年至今
世界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和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以致均衡,都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冷战结束,冷战的影响就不在了吗?
中美应摒弃冷战思维,走向互信
反思冷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总书记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
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
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
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课堂小结】
二战后初期:两极
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国
苏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新兴独立国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
现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
美国
苏联
中国
日本
西欧
第三世界
美国
俄罗斯
中国
日本
欧盟
第三世界
1991年——现在:两极格局
瓦解、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国综合国力的对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