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7:4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加深对
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资本主义国家
的新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在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举措及变化,提高学生
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
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新发展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产生的背景
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发生的新变化。
两个层次、两个方向、一个运动
——资本主义新变化
两个层次:◎国家
◎国际
两个方向:★政策制度(宏观调控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福利制度)
★技术支持(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个运动: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国家宏观调控的
形式调整经济呢?
背景
(1)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1929年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二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3)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模式,对加速工业化、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法西斯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苏联人民普遍享受医疗、养老等生活保障,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一些指标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苏联国旗
背景
(4)20世纪前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基于国家“不干预”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危机面前基本失效,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求破解危机的出路。其中的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一只看得见的手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凯恩斯(1883—1946),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创始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运用货币政策扩大投资需求,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概念解读
(1)背景
①1929年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病
②二战的教训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④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⑤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一定成效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2)特征
调整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3)目的
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整理
1.20世纪50、60年代的调整
(1)背景
(2)特征
(3)目的
(4)措施
①加大政府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整理
1.20世纪50、60年代的调整
1.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二者根本不同
(1)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
(2)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是经济发展计划,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国家仍是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令性的
概念辨析
经济计划与计划经济
(1)背景
(2)特征
(3)目的
(4)措施
(5)评价
进步性:
①20 世纪50、60 年代,经济增长一度较快,进入“黄金时代”
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局限性:
①国有企业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弊端
②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造成了财政赤字
整理
1.20世纪50、60年代的调整
“滞胀”
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2.20世纪70年代再次调整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2)重要原因:西欧与日本崛起,与美竞争激烈
(3)直接原因: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石油危机
关键点拨
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原因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整理
(1)背景:
(2)措施:
图片情境
美国经济“滞胀”漫画
里根和撒切尔反对过多的国家干预
2.20世纪70年代再次调整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20世纪70年代再次调整
1.20世纪50、60年代的调整
(1)背景
(2)特征
(3)目的
(4)措施
(5)评价
(1)背景
(2)措施
国家干预后的困惑
自由放任
经济危机
政府大力干预
新危机
(“滞胀”)
市场和政府
政府减少干预
缓慢发展
合作探究
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含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干预
(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演变:
概念解读
整理
1.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100多年里,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该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
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变化无常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使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解析:无论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B项符合题意。
活学活用
B
(1)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
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2)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3.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
1.20世纪50、60年代调整
2.20世纪70年代再次调整
国内
国际
①时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②宗旨:
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WORLD BANK(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总部
1945年,总部设在华盛顿
①时空:
②宗旨:
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推动经济
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成员国认缴资金
3.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
英镑
法郎
加元
各国货币
美元
黄金
35美元=1盎司黄金
固定的汇率制
“双挂勾机制”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
“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转绕着美元转。”
在布雷顿体系中,美国的主导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认缴资金和固定汇率制
总部都设在华盛顿
决定性
的控制权
主导地位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
图片情境
1948年,关贸总协定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3.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WB)
关贸总协定
(GATT)
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世界经济三大支柱
(以美国为中心)
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组织
3.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概况 时代 20世纪40年代中期兴起
内容 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③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
④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⑤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影响 ①推动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
②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背景 (1)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①相对论提出和量子力学发展
②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问世
(2)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 含义 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
阶段 ①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
18世纪中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②第二科技革命又称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
19世纪后期,以电力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又称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于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为主要标志。
归纳提升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第三产业的崛起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
表现 ①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②“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实质: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1、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2、社会阶级构成发生变化。
1、“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社会发展趋于稳定。
2、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现象。
含义: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
影响: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使其由传统的金字塔形结构转变为橄榄形结构,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最为稳定,具有巨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概念解析
“中间阶层”
四、“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 含义 ①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②通过加大社会福利开支,保证公民享受较好公共福利
评价 ①进步性: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局限性:加重国家财政负担,造成财政赤字;助长惰性
演变 ①20世纪70年代,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
②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寻求新的平衡
图片情境
英国家庭服务员照顾残疾人
高福利危机漫画
四、“福利国家”
国家干预后的新困惑
福利国家
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
国家开支过大、损害经济
社会福利
四、“福利国家”
1.背景
(1)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
(2)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迅速发展
2.目的:扩大消费,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3.特点:
(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保证
(2)福利种类繁多
(3)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资金来源广,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4.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知识拓展
“福利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美国早在内战时期就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广泛存在,黑人为争取权利展开了持续的斗争.
1954年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
1957年小石城事件
1955年“罗莎巴士”事件
马丁·路德·金
自主学习
1.黑人民权运动
(1)原因: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广泛存在
(2)目的: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
(3)成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
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五、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即反对歧视女性,主张使女性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两性权利完全平等的社会运动。该运动由来已久。随着二战中以及战后大批妇女参加工作,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家庭等方面平等权利的女权运动形成规模而开展起来。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
自主学习
2.妇女运动
(1)原因: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②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
(2)目的: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3)成果:①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五、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
学生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该运动得到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支持,特别是美军在越南的暴行,更激起了无数人的愤慨。最终美国政府结束了这场侵略战争。这场运动是美国人民进行民主斗争的高潮,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归纳提升
社 会 运 动 背景 ①二战后国家干预的办法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广泛存在
③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
④二战后,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如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
表现 ①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②妇女运动兴起
③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福利国家的建立不仅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结构性失业
“滞胀”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国家干预的增加与调整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
国家的宏观调控
背景、原因
表现、影响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社会结构的的新变化
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
“中间阶层”的增加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福利国家”
社会运动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