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是部编版2017版七上第四单元“人生之舟”中的一篇文言,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本篇文言重在说理,先提出观点,再做阐发,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思路比较清晰,文章中句式整齐,名句耳熟能详。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之前学习文言文共3篇,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篇家训,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本篇是议论性的文言文,文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紧密,需要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入手,划分层次,从而理解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样的朗读,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家书内容。
3.小组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理解家书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课型:精读阅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屏幕出示:《蜀相》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猜猜这首诗是为哪位丞相所写,从何而知?
故事引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准字句。
1.解题:(学生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自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自由朗读,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提示注意句式特点,标记停顿。
示例:(学生观察找出文中工整的句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5.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6.全班齐读,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
(此环节注重学生的诵读:第一步,自读课文,注意字音。第二步,范读课文,明确句式。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第四步,听读课文,学生一边随录音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第五步,分组读,配乐朗读,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六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全班集体解答。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 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 学: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学:名词,学业
B 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C 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处理措施:
A 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 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可以译为: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师提醒学生,该句可以浓缩成一句警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分类归纳积累文言词语,梳理重要的文言语句,掌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夯实基础。)
3.总结交流:
(1)四人小组一人翻译课文,三人倾听指正;
(2)请代表两名译文,全班同学倾听指正,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说出自己的问题,讲给别人听”这种互助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释疑,提出新问题,进一步形成更加广泛的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全面提高。)
四、研读,体会主旨:
1.集体探究:
(1)读了《诫子书》你认为一个人要想成才,应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结合文中语句,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并板书;生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什么字,告诫儿子成材必须具备条件?(明确:静与俭的关系)(结合学生板书,归纳提炼一个“静”字)
(3)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通过积极的阅读探究,走进文章的情境,走进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和思考。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小组代表提出疑难,说出见解,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教。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加以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五、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2)自读诸葛亮的《诫外甥书》,找出与文中相同的内容。
(作业设计读写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汲取文本的精神养料;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选择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