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说出鸟卵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能力目标:
1. 能够应用倚师智慧平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学会分析图文和影像资料,初步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3. 能够针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并实施方案,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 通过资料分析、小组合作讨论,能归纳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并建构鸟卵的模型,体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5. 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能够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并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2. 认同鸟卵的结构在进化上与陆地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3. 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 关注鸟卵的结构在仿生学上的应用和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初步具备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说出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难点】说出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培养皿、解剖剪、剪剖针、热水、水槽、新鲜鸡蛋
学生准备:回顾生活中所看到的鸟类繁殖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家燕育雏图片)问:1.大家请看,图片中的燕子在干什么?2. 那,小燕子从哪里来的 (出示孵卵图片)鸟类是卵生(板书)的动物,亲鸟通过体温孵化鸟卵,(出示鸡蛋)那我手上的这枚鸡卵能孵化成小鸡吗?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看图答:燕子喂小燕子鸟蛋 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并设置有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 授活动一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 鸟类的繁殖行为 师:鸟类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通过课前调查你都知道了哪些鸟类的繁殖行为?(出示鸟类的繁殖过程图片)提出问题:①观察一下这些图片分别对应的是哪种繁殖行为?②鸟类繁殖行为的顺序是怎样的?试着将图片排序?2.针对疑问之处做标记3. 视频展示“鸟类的繁殖行为”4.问:鸟类都具有这些繁殖行为吗?资料展示——杜鹃 发言观察发言独立思考,不同意见依次发言观看视频小组合作,交流得出准确排序生发表意见,重新解释鸟类的繁殖行为 在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配以图片、视频、资料多种材料使学生获取足够的材料,来完成目标一,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有一种生物学科实际就是自己身边的例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以往教学中学生对于“繁殖行为”和“生殖发育”易混淆的情况,我将“生殖发育”和“繁殖行为”
生殖发育过程 师:鸟类有着复杂的繁殖行为,通过上述的探究,请试着说出鸟类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总结(板书)生殖:有性生殖,卵生发育:卵、雏鸟、成鸟 思考发言 单独提取,加深学生的理解
活动二鸟卵适于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 ⑴鸟卵外部结构 师:鸟类的生殖的起点是“卵”,那是不是所有的鸟卵都会孵化出小鸟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鸡卵的结构。(出示鸡卵)任务一师: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中任务一中的要求,分组合作完成。 小组观察填写表格交流归纳 “微视频”和“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一直注重的环节。在此处插入微视频可以降低实验的难度,实验教学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更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⑵鸟卵内部结构 师:小鸟在孵化时所需要的营养又是来自于哪里呢 接下来我们观察一下鸡卵的内部结构1.出示“微视频”观察卵的内部结构2.出示实验指导任务二问题:1.找到卵壳、壳膜、气室、卵白、卵 分组实验
黄、胚盘2. 试画出鸟卵的结构图推测卵壳、壳膜、气室、卵白、卵黄的作用?3.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卵壳、壳膜、气室、卵白、卵黄的作用?点评:问题:我手中的这个鸡蛋能孵化成小鸡吗 强调: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区别 交流,归纳画作展示讲解生发言:
⑶鸟卵适于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 师:鸟卵的结构,使鸟类的生殖发育能够完全在陆地上进行问题1.试着说出鸟卵有哪些适于陆地发育的结构特点?2.脊椎动物中,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卵很相似,但鸟类的后代成活率远大于爬行动物,能从这节课中找到答案吗?点评 思考交流发表意见 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对于问题进行升华归纳,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的了解,便于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小结 (出示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生命的形成是如此的艰辛,我们爱护生命的同时亦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阅读 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养育生命的辛苦,获得感情的升华
【板书设计】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
一:生殖发育过程 生殖: 有性生殖、卵生
发育:卵 雏鸟 成鸟
二:鸟卵的结构 外部——保护:卵壳、壳膜
内部——营养:卵黄 卵白
发育成雏鸟:胚盘
【拓展作业】
问题1.小鸡孵出来就能满地跑,小麻雀孵出来还没有长羽毛,这是怎么回事?
2.我们经常看到树上的喜鹊窝,什么时候有喜鹊呢?
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询问
专家点评
本节教学设计在紧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能够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入手,通过教师设计的驱动性问题,利用探究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在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科思维能力。总体看,本节课有两大特点:一是实现了“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 二是实现了利用有效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实现了“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
本节课能够紧扣《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为:1.描述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2.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特点。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两个学习目标开展教学。特别是针对于“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画出鸟卵的结构”“分析鸟卵是否都能孵化”等多种方式对于目标进行评价。
教师始终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理解角度入手,通过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同时,不是把目光局限于本节课的内容上,而是与其他相关内容进行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原有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利用有效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问题的引导在两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和阶梯性问题的设置,利用引导性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阶段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活动一中“鸟类的繁殖行为”提出的问题包含以下“你知道哪些鸟类的繁殖行为”“试着辨别图片属于哪种繁殖行为”“试着将繁殖行为排序”“描述鸟类的繁殖行为”,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繁殖行为
陆地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