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 4.6.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 4.6.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06 09: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是山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三节。 本节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包括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及反射弧的结构等内容,其中“反射”是教学 的重点,“反射弧”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中安排了“膝跳反射”实验来阐释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并以“松开烫手的馒头”为例,总结了反射弧的5个组成部分和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让学生学会用反射弧分析一些生命现象。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不易理解的知识。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动画等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贴纸片等活动培养动手、合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形成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1.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2.掌握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四、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反射是由反射弧完成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做“相反运动”的游戏。问题引领:老师一发出指令,同学们就会马上作出反应,是身体内哪种系统参与调节的? 神经系统是如何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呢? 做游戏。 思考问题 利用学生喜欢热闹的心理,通过设置游戏并提出具有驱动型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构建反射的概念 (一)情景体验,建构概念。1.播放录制的“膝跳反射”视频。2.分组实验。3.引导学生思考:有的同学实验失败,原因是什么?4.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膝跳反射”的主要过程是什么?其它反射的过程是怎样的?5.演示“缩手反射”实验。6.介绍刺激的分类。7.举出例子:手碰含羞草,叶片会合拢以及草履虫趋利避害的反应。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是反射吗?8. 继续思考问题,建构反射的概念。(1)在膝跳反射中,受到刺激的部位是膝盖下方韧带,而反应部位是由大腿肌肉收缩引起的小腿前伸,是什么系统把受刺激部位与发生反应部位连系起来的呢?(2)若操作正确,你每次做“膝跳反射”的正常反应都是小腿前伸吗?所有同学做“膝跳反射”的正常反应都是小腿前伸吗?9.引导学生建构出反射的概念。(二)概念巩固请学生根据生活实例举出反射的实例。 1.观看视频。2.2人一组互换角色进行“膝跳反射”的实验。3.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4.学生演示实验并思考问题。 5.观察“缩手反射”的实验,得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共同点是接受刺激,作出反应。7.判断所举出的例子是否是反射。8.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反射需要神经系统参与,接受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是有规律的。9.说出什么是反射。举出反射的实例。 反射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反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步步构建得出反射概念,使学生对反射这一定义有更深刻理解。在师生共同努力构建出反射概念的基础上,列举反射的实例,有效检验、强化、加深学生对反射概念的理解,明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认识反射弧 引出反射弧的学习提出问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如何完成的呢?从而引入反射弧的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难点1.播放“膝跳反射”的动画。2.提出问题:反射弧的五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组交流,完成任务:(1)根据课本15页“缩手反射”示意图,两人一组,利用学具,相互描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2)把小纸条粘到对应的地方,并描述完成膝跳反射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3)合作交流,做好汇报准备。3.请学生上台展示。4.总结得出:所有的反射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完成的,并且所有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都是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三) 延伸整合,融会贯通 教师引出“缩手反射”的例子,请学生描述“缩手反射”的完成过程,加深对反射弧的理解。 提出问题: (1)“缩手反射”需要大脑的参与吗 为什么?(2)大脑能否控制“缩手反射”,为什么?(3)完成“缩手反射”时,大脑会感觉到“烫”吗,为什么?先缩手还是先感觉到“烫”,为什么 这种反射有什么意义? (四) 思维拓展,情感升华通过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张海迪和霍金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反射弧五部分如果某一部分受损,能否完成反射?大脑有无感觉产生? 通过两个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思考问题1.通过观看动画,明确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结构基础完成的,这个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小组交流,完成任务。3.学生描述出“膝跳反射”完成的过程:感受器 (膝盖下缘的韧带)接收扣击这种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神经中枢对神经冲动进行分析、综合产生新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形式再沿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及大腿的肌肉),效应器对神经冲动作出反应,小腿抬起来。描述“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1)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2)完成某一反射的反射弧完整,但反射不一定发生。 情感感悟 给学生提供动画和学习资料,回到学生的亲身体验“膝跳反射”中,使学生对“膝跳反射”到底是怎么完成的有全面的认识,并再次强化对本节重点内容“反射”的理解。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加深对反射、反射弧结构及完成反射过程的理解,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反射在生活中的深远意义。通过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确完成一种反射需要具备的条件:一是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必须是完整的;二是要有一定的刺激。此外,通过阐述两个人物的事迹,对学生人生态度的改变和学习动力的增强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概括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 引导学生概括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 概括出反射和反射弧的联系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区别是:反射是一种活动方式,反射弧是一种结构基础。 本节内容学习了两个概念-反射和反射弧,通过概括两者的关系,使学生在做题时不易出现混淆。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回忆总结本课的知识点,说出收获和疑问。 检验课堂效率。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