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 3.1.1欢欣的日子 空山鸟语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音乐 3.1.1欢欣的日子 空山鸟语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6-06 09:3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音和鸣(一)—— 欢欣的日子》
教材 湖南文艺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 民乐合奏《欢欣的日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欢欣的日子》又名《翻身的日子》,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八音和鸣(一)》,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作于1952年。原是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政革》的插曲,由中西混合乐队演奏。后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结构短小,风趣生动,是一首广泛流传的民乐合奏曲。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另有引子和尾声。运用了民间音乐中常用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音乐有层次的展开,抒发了人们欢天喜地的热烈情绪。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思维分析能力。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民乐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民族器乐曲的欣赏和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中国民族音乐,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学唱、参与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了解到感受乐器的音色特点,分段理解乐曲的情感变化。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乐合奏形式,感受民族乐曲的韵味和魅力。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民族乐器知识,能够说出常见的民族器乐名称及分组。
重点 对民乐合奏形式的认识,感受作品欢快喜庆的情绪,了解作品风格。
难点 民族乐器的八音分类及其演奏形式分组。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观看朗朗演奏的钢琴版《欢欣的日子》的视频。1.引发学生思考乐曲的情绪。2.讨论这首乐曲还有其他演奏方式吗?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民乐合奏《欢欣的日子》。 学生认真观看倾听,感受钢琴版作品的意境和情绪。小组讨论同首乐曲的不同演奏方式。 用钢琴版《欢欣的日子》引出乐曲,渲染气氛,从学生熟悉和敬仰的人入手,让学生对此乐曲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其他演奏方式,直入教学主题。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感悟体验 聆听全曲1.初听全曲:(1)与钢琴版本做对比,体会不同点与相同点。(2)认真体会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在乐曲中听到了哪些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阮,扬琴等)2.了解民族乐器分类及其音色分辨。(1)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本单元以“八音和鸣”为题,“八音”是古代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金:编钟、石:石磬、土:埙、革:鼓面、丝:琴弦、木:琴箱、匏:葫芦瓢、竹:笛子。(2)根据乐器的演奏方式分类。我国的民族乐器经过长期的改造与完善,现已形成四大类别。(3)总结民族乐器分类品种及分组,并聆听典型乐器音色。3.复听全曲:再次聆听全曲,感受音乐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绪?4.教师小结:乐曲背景,曲式结构三个部分和引子、尾声三、分段聆听引子:乐曲的引子为乐队全奏,旋律是怎样的?能否试着为引子部分伴奏。第一段:1. 聆听第一段主奏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变化。2. 教师小结:第一部分是由板胡奏出具有陕北民间音乐风格的旋律。3.学唱第一部分的主旋律。第二段:1.听音乐感受乐曲情绪变化(速度、力度、音区、演奏技巧等)分辨主奏乐器。2.教师小结:第二部分采用对答的形式,上句用管子和笛子领奏,下句用拉弦、弹拨乐器及笙合奏。管子笛子与乐队呼应,相映成趣。3.哼唱第二部分的主旋律,男生女生对答形式演唱。第三段:听音乐,感受第三段的音乐情绪。热烈高亢的旋律、不同乐器的欢快对答,使情绪层层推进,达到高潮。尾声:跟引子有没有相同点?尾声是引子的变化再现,乐曲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旋律相同,表现形式不同(钢琴和民乐合奏)。民乐合奏表现的情绪更加生动形象。简单了解作者,初听乐曲,初步感受乐曲情绪和乐曲中出现的民族乐器。观看图示,了解民族乐器的两种不同分类。根据大屏幕展现的四大类为屏幕中的乐曲分类。聆听分辨,了解各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听音乐,体会乐曲情绪变化,划分出乐曲的段落,了解乐曲的背景。热烈欢快用打节奏的方式为引子部分伴奏通过聆听主奏乐器的音色特点,辨别使用此乐器演奏这段主旋律的原因。体会速度、力度和情绪的变化。有感情的演唱音乐主题,感受歌曲情主题音乐的情绪。感受乐器对答模式的呼应情绪,通过自己的演唱,加深印象与理解。听音乐,感受乐器音色特点,分析乐器不同演奏手法所表现的不同效果与引子对比聆听,感受乐曲的变化再现 《音乐课程标准》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以整体听赏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听赏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时感受民乐合奏的音色效果及乐曲的基本情绪。通过乐曲引出音乐知识点,围绕主题,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在参与感受中,学习新知识。  熟悉作品音乐,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以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意境。采用同样的问题和形式,结合节奏练习与视唱主题,使学生易于接受,更好的体会不同的音乐段落是怎样发展的,音乐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感受音乐情景和音乐艺术形象,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在听、唱、说、动等学习活动中感受音乐内涵通过对比,检测学生在音乐变化中的反应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悟。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动 设 计意 图
拓展延伸 四、再听全曲1.观看民乐合奏视频,完整聆听,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进一步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喜庆情绪。3.作者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作者作品、生活故事等。五、总结全课。通过民乐合奏《欢欣的日子》的欣赏,我们认识了一些民族乐器,了解了他们的分类。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和,加深对乐曲的理解。积极参与讨论。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从部分再次回到整体,让学生重新进行一次知识的梳理,巩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为学生埋下伏笔,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
设计理念 能专注地听赏乐曲,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有情感的反应,是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目标。在设计本课内容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感受与鉴赏的要求“学生能够感知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的表述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音乐的反复聆听,让学生在感知、感言、辨听、分析、体验等不同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同时,教学中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在“听”、“悟”、“思”的音乐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乐曲带给我们的欢乐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