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03 感觉、声音与耳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响度,特点叫音色;
(4)根据人类听觉的范围确定。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引吭高歌”中的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2七下·诸暨期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 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感觉都是由皮肤里的感受器感知的。
【解答】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
故选D。
3.(2022八下·鄞州期中)宁波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宁波人喜食鱼虾,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鲜嫩,色、香、味俱全。人们在享用美味佳肴过程中,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 )
A.视觉、嗅觉、味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热觉、味觉、视觉 D.触觉、听觉、味觉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
【解答】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眼有视觉作用,耳有听觉作用,鼻有嗅觉作用,舌(味蕾)能够感受味觉,皮肤有感觉、触觉等作用。人体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视觉、嗅觉、味觉。
故选A。
4.(2022七下·义乌期中)如下图所示近期网上热门的乐器——拇指琴,关于拇指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脆的拇指琴声是由金属片的振动产生的
B.长短不同的琴键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声的音调不同
C.拨琴时,用力越大,琴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通过琴声能判断琴键是否松动,只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3)根据声音传播速度的知识判断;
(4)根据声波利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清脆的拇指琴声是由金属片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长短不同的琴键振动频率不同时,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琴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与温度有关,与用力大小无关,故C错误;
D.通过琴声能判断琴键是否松动,只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5.(2022七下·诸暨期中)春暖花开时节,双语学子开展春季远足毅行活动,下列情景中利用嗅觉来感受的是( )
A.听鸟声 B.闻花香
C.看古堰 D.吃枇杷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例如,人们用眼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用舌来感受味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解答】A.听鸟声利用听觉来感受,A不符合题意。
B.闻花香利用嗅觉来感受,B符合题意。
C.看古堰利用视觉来感受,C不符合题意。
D.吃枇杷利用味觉来感受,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2七下·余杭期中)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的是声音音调大
B.“悦耳动听”说的是声音的音色美
C.“尖厉刺耳”说的是声音响度高
D.“轻声慢步”说的是声音的音调低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震耳欲聋”说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悦耳动听”说的是声音的音色美,故B正确;
C.“尖厉刺耳”说的是声音音调高,故C错误;
D.“轻声慢步”说的是声音的响度小,故D错误。
故选B。
7.(2022七下·长兴月考)湖州自古以来盛产好茶。顾渚紫笋、安吉白茶、三癸雨芽、莫干黄芽为湖州四大名茶,它们味醇形美,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这种清香的感觉形成在( )
A.大脑皮层 B.鼻腔 C.舌头 D.口腔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人们全面的、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
【解答】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
故选A。
8.(2022七下·温州期中)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纸屑跳动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扬声器播音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不合题意;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B不合题意;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大钟在振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2八下·余姚期中)大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乐曲动人的原因是( )
A.音调的高低转化
B.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要素的协调性的统一
C.响度大小的变化
D.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者的统一还不够,还必需有音调和响度自然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对声音三要素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大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乐曲动人的原因是: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者的统一还不够,还必需有音调和响度自然变化,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2022八下·余姚期中)如右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小,则音调越低。
根据图片可知,空气柱的长度:丙>乙>甲>丁,则音调由低到高为:丙>乙>甲>丁,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1.(2022七下·诸暨期中)音乐厅正在举行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 这时男中音的比女高音的 大,而女高音的比男中音的 高。
【答案】响度;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解答】“中”和“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音调;“放声”和“轻声”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即男中音比女高音的响度大,而女高音比男中音的音调高。
12.(2022七下·义乌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受到刺激而
导致的。(填结构名称)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目的是使鼓膜的 。
【答案】(1)半规管、前庭
(2)内外大气压平衡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一、耳的结构和功能;二、听觉的形成的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是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③是鼓膜;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咽鼓管;
【解答】(1)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故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半规管、前庭受到刺激而导致的。
(2)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目的是使鼓膜的内外大气压平衡。
13.(2022七下·诸暨期中)周末,小明同学跟随父母走进美丽诸暨市同山镇参加一年一度的樱桃节,樱桃树结果多,果熟之时,果红叶绿,甚为美观。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酸酸甜甜”…
(1)小明看到果红叶绿的感觉器官是 。
(2)小明品尝到了樱桃的“酸酸甜甜”,形成感觉的部位是 。
(3)小明闻到了樱桃特有的香味,但农民却很难感觉到种香味,这是因为 。
【答案】(1)眼
(2)大脑皮层
(3)大脑嗅觉中枢适应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解答】(1)小明看到果红叶绿的感觉器官是眼。
(2)小明品尝到了樱桃的“酸酸甜甜”,形成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3)小明闻到了樱桃特有的香味,但农民却很难感觉到种香味,这是因为大脑嗅觉中枢适应。
14.(2022七下·东阳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当 F 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和耳蜗 B.半规管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鼓室和前庭
【答案】(1)耳蜗
(2)不能
(3)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F为听觉神经,当 F 受损时,反射弧不完整,造成的耳聋不能治愈。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
故选C。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 ,
[④]是 ,
[⑤]是 ,
[⑥]是 ,它们共同构成了 。
(2)[⑧]是 ,内有 毛细胞。
(3)图中属于外耳的结构是 (填序号)。
(4)图中具有放大声波作用的结构是 (填序号)。
【答案】(1)鼓膜;听小骨;鼓室;耳咽管;中耳
(2)耳蜗;听觉
(3)②③
(4)④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外耳传送来的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进一步振动鼓室内的听小骨,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里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位听神经传入大脑产生听觉。本题把知识和识图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耳朵结构如下图:
【解答】(1)[①]是鼓膜,
[④]是听小骨,
[⑤]是鼓室,
[⑥]是耳咽管,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耳。
(2)[⑧]是耳蜗,内有听觉毛细胞。
(3)图中属于外耳的结构是②③。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2七下·永康期中)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3)类比法,是对未知或不确定的对象与已知的对象进行归类比较,进而对未知或不确定对象提出猜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17.(2022七下·东阳月考)
(1)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目前,隔壁小区进行施工,白天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这对上课的大家来说属于噪声,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 。
(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4)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人,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答案】(1)响度;传播过程中
(2)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乙和丙
(4)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2)在遭遇巨大声音时,鼓膜很容易震破。为了保证鼓膜内外气压相同,此时应该捂住耳朵或张开嘴巴;
(3)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4)根据声音产生、传播或声音特性的知识分析。
【解答】(1)噪声监测设备能够显示噪声的大小,即表示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甲:雄蛙通过鸣囊振动发声,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电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太空中宇航员需要无线电交谈,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选乙和丙。
(4)A.哨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18.(2022七下·东阳月考)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 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 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 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 1,应选用编号为 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
2,应选用编号为 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 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编号 G 处填上所缺数据。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
(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
(mm2)
A 铜 60 0.76 F 铜 100 1.02
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0.76 / / / /
【答案】(1)ABC;ADE
(2)100;1.02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只改变这个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解答】(1)验证猜想1,即探究音调高低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此时需要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改变横截面积,故选琴弦ABC。
验证猜想2,即探究音调高低与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改变长度,故选琴弦ADE。
(3)验证猜想3,即探究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需要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改变材料,则G处的长度应该为100cm,横截面积应该为1.02mm2。
四、解答题
19.(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
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
(4)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实验分析解答。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在桌子上放上一些轻小的物体,当桌子振动时,它们接收到能量会跳动起来,这可以间接反映发生的桌子在振动。
(3)(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20.(2022七下·义乌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
(3)该金属中的声速。
【答案】(1)2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
(3)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t'=t-2.5s=3s-2.5s=0.5s;
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传播速度分析;
(2)根据公式计算出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时间;
(3)首先根据t'=t-2.5s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再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
【解答】(1)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金属管>v水>v空气,则听到声音的时间t金属管五、综合说理题
21.(2021七下·吴兴期中)如图,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她能听到室外鸟的“歌声”;她到另一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请解释原因
【答案】双层玻璃内抽成真空,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其他门框紧闭,所以室外树上的鸟儿声音无法通过双层玻璃传播进入房间。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双层玻璃内抽成真空,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其他门框紧闭,所以室外树上的鸟儿声音无法通过双层玻璃传播进入房间。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03 感觉、声音与耳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2.(2022七下·诸暨期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 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3.(2022八下·鄞州期中)宁波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宁波人喜食鱼虾,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鲜嫩,色、香、味俱全。人们在享用美味佳肴过程中,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 )
A.视觉、嗅觉、味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热觉、味觉、视觉 D.触觉、听觉、味觉
4.(2022七下·义乌期中)如下图所示近期网上热门的乐器——拇指琴,关于拇指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脆的拇指琴声是由金属片的振动产生的
B.长短不同的琴键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声的音调不同
C.拨琴时,用力越大,琴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D.通过琴声能判断琴键是否松动,只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5.(2022七下·诸暨期中)春暖花开时节,双语学子开展春季远足毅行活动,下列情景中利用嗅觉来感受的是( )
A.听鸟声 B.闻花香
C.看古堰 D.吃枇杷
6.(2022七下·余杭期中)下列与声有关的语句中所表达的物理含义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的是声音音调大
B.“悦耳动听”说的是声音的音色美
C.“尖厉刺耳”说的是声音响度高
D.“轻声慢步”说的是声音的音调低
7.(2022七下·长兴月考)湖州自古以来盛产好茶。顾渚紫笋、安吉白茶、三癸雨芽、莫干黄芽为湖州四大名茶,它们味醇形美,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这种清香的感觉形成在( )
A.大脑皮层 B.鼻腔 C.舌头 D.口腔
8.(2022七下·温州期中)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纸屑跳动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9.(2022八下·余姚期中)大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乐曲动人的原因是( )
A.音调的高低转化
B.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要素的协调性的统一
C.响度大小的变化
D.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者的统一还不够,还必需有音调和响度自然变化
10.(2022八下·余姚期中)如右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二、填空题
11.(2022七下·诸暨期中)音乐厅正在举行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 这时男中音的比女高音的 大,而女高音的比男中音的 高。
12.(2022七下·义乌期中)如图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 受到刺激而
导致的。(填结构名称)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目的是使鼓膜的 。
13.(2022七下·诸暨期中)周末,小明同学跟随父母走进美丽诸暨市同山镇参加一年一度的樱桃节,樱桃树结果多,果熟之时,果红叶绿,甚为美观。他摘下一个,闻到了特有的香味,送进嘴里尝起来,“酸酸甜甜”…
(1)小明看到果红叶绿的感觉器官是 。
(2)小明品尝到了樱桃的“酸酸甜甜”,形成感觉的部位是 。
(3)小明闻到了樱桃特有的香味,但农民却很难感觉到种香味,这是因为 。
14.(2022七下·东阳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当 F 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和耳蜗 B.半规管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鼓室和前庭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 ,
[④]是 ,
[⑤]是 ,
[⑥]是 ,它们共同构成了 。
(2)[⑧]是 ,内有 毛细胞。
(3)图中属于外耳的结构是 (填序号)。
(4)图中具有放大声波作用的结构是 (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2七下·永康期中)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 。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转换法
17.(2022七下·东阳月考)
(1)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目前,隔壁小区进行施工,白天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这对上课的大家来说属于噪声,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 。
(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4)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人,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18.(2022七下·东阳月考)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 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 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 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 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 1,应选用编号为 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
2,应选用编号为 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 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编号 G 处填上所缺数据。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
(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
(mm2)
A 铜 60 0.76 F 铜 100 1.02
B 铜 60 0.89 G 铁
C 铜 60 1.02 H 纤维 10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0.76 / / / /
四、解答题
19.(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
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20.(2022七下·义乌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
(3)该金属中的声速。
五、综合说理题
21.(2021七下·吴兴期中)如图,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她能听到室外鸟的“歌声”;她到另一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请解释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响度,特点叫音色;
(4)根据人类听觉的范围确定。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引吭高歌”中的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感觉都是由皮肤里的感受器感知的。
【解答】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题干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分别描述了诗人的嗅觉和听觉。
故选D。
3.【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
【解答】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眼有视觉作用,耳有听觉作用,鼻有嗅觉作用,舌(味蕾)能够感受味觉,皮肤有感觉、触觉等作用。人体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是视觉、嗅觉、味觉。
故选A。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3)根据声音传播速度的知识判断;
(4)根据声波利用的知识判断。
【解答】A.清脆的拇指琴声是由金属片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长短不同的琴键振动频率不同时,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琴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与温度有关,与用力大小无关,故C错误;
D.通过琴声能判断琴键是否松动,只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它们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窗口”。例如,人们用眼感受光,用耳来感受声音,用鼻来感受气味,用舌来感受味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解答】A.听鸟声利用听觉来感受,A不符合题意。
B.闻花香利用嗅觉来感受,B符合题意。
C.看古堰利用视觉来感受,C不符合题意。
D.吃枇杷利用味觉来感受,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震耳欲聋”说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悦耳动听”说的是声音的音色美,故B正确;
C.“尖厉刺耳”说的是声音音调高,故C错误;
D.“轻声慢步”说的是声音的响度小,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人们全面的、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
【解答】嗅觉是由化学气体刺激嗅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后上部的嗅上皮内,感受细胞为嗅细胞,气味物质作用于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嗅中枢,形成嗅觉。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扬声器播音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不合题意;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B不合题意;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大钟在振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对声音三要素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大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乐曲动人的原因是: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者的统一还不够,还必需有音调和响度自然变化,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小,则音调越低。
根据图片可知,空气柱的长度:丙>乙>甲>丁,则音调由低到高为:丙>乙>甲>丁,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响度;音调
【知识点】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解答】“中”和“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即音调;“放声”和“轻声”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即男中音比女高音的响度大,而女高音比男中音的音调高。
12.【答案】(1)半规管、前庭
(2)内外大气压平衡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一、耳的结构和功能;二、听觉的形成的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②是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③是鼓膜;⑤半规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咽鼓管;
【解答】(1)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故某同学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半规管、前庭受到刺激而导致的。
(2)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目的是使鼓膜的内外大气压平衡。
13.【答案】(1)眼
(2)大脑皮层
(3)大脑嗅觉中枢适应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解答】(1)小明看到果红叶绿的感觉器官是眼。
(2)小明品尝到了樱桃的“酸酸甜甜”,形成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3)小明闻到了樱桃特有的香味,但农民却很难感觉到种香味,这是因为大脑嗅觉中枢适应。
14.【答案】(1)耳蜗
(2)不能
(3)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F为听觉神经,当 F 受损时,反射弧不完整,造成的耳聋不能治愈。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
故选C。
15.【答案】(1)鼓膜;听小骨;鼓室;耳咽管;中耳
(2)耳蜗;听觉
(3)②③
(4)④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外耳传送来的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进一步振动鼓室内的听小骨,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里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位听神经传入大脑产生听觉。本题把知识和识图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耳朵结构如下图:
【解答】(1)[①]是鼓膜,
[④]是听小骨,
[⑤]是鼓室,
[⑥]是耳咽管,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耳。
(2)[⑧]是耳蜗,内有听觉毛细胞。
(3)图中属于外耳的结构是②③。
16.【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3)类比法,是对未知或不确定的对象与已知的对象进行归类比较,进而对未知或不确定对象提出猜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乒乓球会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如图乙所示,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17.【答案】(1)响度;传播过程中
(2)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乙和丙
(4)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2)在遭遇巨大声音时,鼓膜很容易震破。为了保证鼓膜内外气压相同,此时应该捂住耳朵或张开嘴巴;
(3)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4)根据声音产生、传播或声音特性的知识分析。
【解答】(1)噪声监测设备能够显示噪声的大小,即表示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甲:雄蛙通过鸣囊振动发声,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电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太空中宇航员需要无线电交谈,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选乙和丙。
(4)A.哨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1)ABC;ADE
(2)100;1.02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只改变这个因素,据此选择对照实验。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解答】(1)验证猜想1,即探究音调高低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此时需要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而改变横截面积,故选琴弦ABC。
验证猜想2,即探究音调高低与长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改变长度,故选琴弦ADE。
(3)验证猜想3,即探究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需要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改变材料,则G处的长度应该为100cm,横截面积应该为1.02mm2。
19.【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
(4)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实验分析解答。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在桌子上放上一些轻小的物体,当桌子振动时,它们接收到能量会跳动起来,这可以间接反映发生的桌子在振动。
(3)(4)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20.【答案】(1)2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
(3)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t'=t-2.5s=3s-2.5s=0.5s;
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传播速度分析;
(2)根据公式计算出通过空气听到声音的时间;
(3)首先根据t'=t-2.5s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再根据计算出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
【解答】(1)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金属管>v水>v空气,则听到声音的时间t金属管21.【答案】双层玻璃内抽成真空,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其他门框紧闭,所以室外树上的鸟儿声音无法通过双层玻璃传播进入房间。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双层玻璃内抽成真空,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其他门框紧闭,所以室外树上的鸟儿声音无法通过双层玻璃传播进入房间。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