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最新有关知识点和最新考题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任务要求:
以下任务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完成,也可以自行设计任务。
任务1: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红楼梦》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社会关系错综纷繁,情感互动复杂微妙。小说通过对诸多人物之间关系的精妙描写,在人物的互动中展现其身份地位、性情气质,描摹出一幅幅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生活的图画。理清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绘成图表,将你对人前五回人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及相关的情节简要记录在图表上。以此为基础,选取一对或一组人物。谈谈你对这些人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示例: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2分)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闲游遇到了冷子兴,二人在聊起贾府时,冷子兴有如下一段话:
“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⑴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贾府,熟悉其人物关系,作者在《红楼梦》前6回中,安排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带着读者走进贾府,认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此三人分别是第二回中为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和紧随其后几回中到贾府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人物)以及到贾府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人物)。这三人因性情、遭遇、背景和目的不同,眼中的贾府自然也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4分)
⑵下列选项中,对贾府人物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惜春之父是宁国府贾敬,她与贾珍是兄妹关系
B.贾赦与贾政是亲兄弟,他们和贾敬是堂兄弟关系
C.贾宝玉与贾兰一起在家塾读书,他们是兄弟关系
D.贾环很喜欢与贾兰一起玩耍,但他们是叔侄关系
⑶冷子兴说贾府安享荣华富贵生活的人很多,而“运筹谋画者无一”,读完全书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结合这句话的意思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述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评分参考:本题12分,第⑴小题4分,事件和人物各1分,事件表述符合原著大意即可;第⑵小题3分;第⑶小题5分,解释句意并表明态度2分,结合内容并得出结论3分。】
⑴(4分)投靠外祖母的林黛玉;借钱(或:寻求帮助)的刘姥姥
⑵(3分)C(贾宝玉和贾兰应该是叔侄关系)
⑶(5分)
(答案示例一)同意这一说法。在贾府中能够继承父辈衣钵的子弟都难当大任,皆是只求享受不懂建设的纨绔子弟(结合句意表态2分,答出“没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或“没有在经营持家方面用心的人”即可视为解释正确)。比如“富贵闲人”(宝钗语)贾宝玉,从小就不爱读书考学,对贾府的事务一概不过问,终日只知道沉浸在姐姐妹妹的温柔乡中,不问世事/在为晴雯请医生、付诊费时连一两银子多重都不知道/在黛玉都为贾府感到危险时,宝玉却说不用管,总之少不了他俩的……他作为最被看重的继承人,今后又怎么有能力去持家管事呢?(再如贾赦,作为贾府世袭爵位的大老爷,天天只知道美色与喝酒,凡事不管不问,甚至还为了十把古扇花去两千两银子;等等)(结合具体内容3分,举出一例即可,符合事实且表述清楚2分,能支撑观点1分)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在贾府中还是有后辈为家族未来谋划的人(结合句意表态2分,答出“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或“有在经营持家方面上心的人”即可视为解释正确)。贾探春就曾在协理荣国府时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改革,让大观园中闲置的花草树木都有了用处,不仅能为贾府省钱,一年下来还有结余。这一举措正是对贾府未来的运筹谋划,虽然没能最终坚持下去,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结合具体内容3分,举出一例即可,符合事实且表述清楚2分,能支撑观点1分)
任务2: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鲁迅评《红楼梦》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如宝钗和袭人,既写她们满脑旧观念,又写她们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而称得上是一个“奸险”人物的王熙凤,身上也有聪明、能干、诙谐等优点;即便对宝玉、黛玉这样倾注了作者理想的人物,也没有落入“叙好人完全是好”的窠臼。细读《红楼梦》中描写某个人物的相关段落,分小组讨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示例1:《红楼梦》阅读。(5分)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原是《三国演义》中许劭评价曹操的话,毛泽东曾借来评价王熙凤,说她“既为能臣,又是奸雄”,故后来有人把她叫做“女曹操”。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谈谈对王熙凤的这一评价。(5分)
参考答案:
“能臣”:是指王熙凤具有理家的才干。“奸雄”是指她具有狠辣的手段。在秦可卿去世之后,王熙凤接受贾珍之托协理宁国府,她查找问题,分配任务,奖惩得当,将丧事办理得井井有条,可见其才干。
“奸雄”:在丧事期间,王熙凤受到水月庵老尼的请求,收了三千两银子,玩弄权术,害死两个年轻人,她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因此说她是“奸雄”。
示例2: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真”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请你从《红楼梦》中试举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内容,分析该人物形象的“真”。(4分)
参考答案:
出身皇商的薛宝钗,一方面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稳重,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典范。如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的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便嘱人按时送来;邢岫烟的冬衣当掉,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在大家有困难时,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但另一方面,她也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随时,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赵姨娘也夸赞她。宝钗身上既有优点,又有不足,人物形象丰富复杂,是“真”的人物。
示例3:《红楼梦》中的黛玉有时善解人意,有时尖酸刻薄,结合原著情节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尖酸刻薄:宝玉听了宝钗的劝而吃温热的酒,黛玉借教训送手炉的丫头雪雁来讽刺宝玉。
善解人意:邢夫人出于礼数苦留黛玉吃晚饭,黛玉通情达理婉言谢绝,既肯定了对方的美意,又表述了正当的理由。
任务3: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欣赏《红楼梦》细在日常生活描写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化(红楼梦》涉及的生活内容来看,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尺牍、灯谜联额、曲艺杂酒令笑话、禽畜花木、园林建造、服饰摆设、医药养生、饮食起居等,可谓应有月都有极其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读《红楼梦》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以《<红楼梦》中的 》为题写一篇短文,说说你所品味出的文化内涵。
示例:请从下面两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如果两题均作答,只评判第一题)。(5 分)
题目一: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四人听说,忙来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 )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便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堂屋,命他姊妹们各自暗暗的做了,写出来粘在屏上……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贾政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是元妃的,写着道: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贾政道:“这是( )吗?”宝玉答道:“是。”……
(1)在括号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2分)
A.迎春 烟花 B.惜春 烟花
C.宝钗 爆竹 D.王熙凤 爆竹
(2)节选内容写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该内容对整部小说有何作用?(3 分)
⑴ C (2分)
⑵ (3分)
节选情节写的是元宵节。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尤其是细节描写刻画薛宝钗、贾政的性格特点,从侧面表现了元春的形象特点,借助谜语暗示了她命运的走向。
任务4: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宝玉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小组合作,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撰写短评。还可以组织班级“《红楼梦》词朗诵鉴赏会”。
示例:贾宝玉为什么不相信《桃花行》是薛宝琴写的?请结合《桃花行》的选句和《红楼梦》相关内容简要回答。(5分)
桃花行(节选)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参考答案:
21.C(3分。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诗歌风格特点进行判断)
22.
①贾宝玉是黛玉的知己,知道林黛玉经历过离丧之痛,所以“作此哀音”;
②《桃花行》以花寄托人的身世飘零,缠绵凄切,符合黛玉的性格,与薛宝琴不符。
(5分。答出一点得3分,答出两点得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任务5: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许多研究者从思想观念、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风格等角度比较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但各人的见解不同,结论各异。普遍的看法是续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较前八十回存在不少差异。如果让你设计八十回以后的故事,你会怎么做 试设想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写出故事梗概。
示例:
情节:宝玉“中乡魁”、贾府“沐恩”的情节安排妥当吗?为什么?
参考情节:(第三十回)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
2.场景:“黛玉之死”的场景符合前八十回的设定吗?为什么?
参考情节: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人物:薛宝钗最后的结局合理吗?为什么?
参考情节:
可叹停机德,可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任务 6: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这部小说,铺叙了宝黛钗等人“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婚姻爱情悲剧,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等众多女子的不幸人生,表现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
示例:《红楼梦》中,“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分别指哪两组人物?请选择一组,结合原著谈谈他们的爱情悲剧。(4分)
①“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金玉良缘”指贾宝玉和薛宝钗。
②
示例1:我选择“木石前盟”这一组。
从悲剧的结局来看,宝黛二人虽心有灵犀,却被生生拆散;最终,为了爱情,一个魂断香消,一个遁入空门。从造成悲剧的原因来看,既有时代观念的束缚,在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宝黛二人的结合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而是由代表封建阶级利益的贾府来决定;又有思想性格的缺陷,黛玉多愁善感,率性叛逆,孤标傲世,又悲观消极,宝玉虽心系黛玉,但太过软弱,面对封建家长的阻挠不够积极,这一切预示着他们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示例2:我选择“金玉良缘”这一组。
从悲剧的结局来看,宝、钗二人虽结为秦晋之好,但夫妻二人离心,一个遁入空门,一个得到婚姻,失掉爱情。从造成悲剧的原因来看,俩人理想志趣迥异,薛宝钗,贤良淑德,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所以尽管她赢得大观园里里外外的喜爱,但终究比不上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贾宝玉不愿走读书应举、为官作宦的生活道路,鄙弃功名利禄,深恶时文八股、经济学问,这与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想追求不同。
判词考题
【判词】
“十二钗”就是十二个女子。在这里,“十二钗”即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贾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巧姐: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详解】
1.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释】"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评介] 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迟发公费月例放债。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王熙凤这样心机、手腕、权术、色相都过人的女性,因为生于“末世”,也逃不脱悲剧的命运。她当作靠山的封建贵州阶级,这时已经成了冰山,她这只“雌凤”,自然没有了立足之地。她的失败,象征着贾府的衰亡,她的遭遇和下场,是封建社会末期地主阶级没落的必然结果。
2.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注释】判词中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最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可卿也是被贾珍迫奸淫而自尽。
【评介】 秦可卿,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这首判词通过秦可卿的遭遇,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腐朽堕落的糜烂生活。贾府的伪君子们,表面上道貌岸然,衣冠楚楚,实际上人形兽类。这种荒淫无耻的生活,荣、宁二府几乎是同出一辙。秦可卿是一个弱者,在贾府的权势者们中间,她是一个被玩弄损害的形象,被堕入罪恶的深渊。作者对她的不幸遭遇是寄予深切同情的。作者把“情”、“淫”这些现象当作祸根,是有意给人以“大旨不过谈情”的假象。在阅读这些诗词时我们应当透过“假语村”,看到被“隐去”的“真事”。
3.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注释】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第二句"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评介] 巧姐,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姓周的地主。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富贵的时侯,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侯,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
4.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注释】妙玉虽入空门,然却恋着宝玉,最终被劫,也许就是佛家对她的惩罚吧。
[评介]《红楼梦》中只说妙玉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没有具体交代。但作者把她称为“金玉质”,且能诗会画,品性孤傲,自视高人一等,当极写其高贵。因自幼多病,入了空门,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她想摆脱这个污浊腐败的现实社会,想弃绝尘世,但这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幻想,结果还是“终陷淖泥中”,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做了不“洁净”的人。
5.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注释】首句"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
[评介]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丈夫夭折以后,“望子成龙”便成了她的唯一目的。贾兰中了举,暂时满足了她的愿望,但是贾家的衰败又属必然,局面已成,无法挽回。李纫最终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曹雪芹将这位封建礼教的忠实奉行者安排在“薄命司”里,讽之为“枉与他人作笑谈”的“庶名儿”,这实在是对封建礼教极妙的讥讽。高鹗的续书写成“兰桂齐芳”,使贾府出现中兴的局面,显然是对曹雪芹原来创作意图的歪曲,是高鹗世界观的表露。这一续笔,大大削弱了《红楼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6.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官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注释】第一句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第二句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第三句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最后一句指元春死于虎年和兔年之交的十二月。
【评介]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为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庭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她没有自由,没有幸福、内心空虚而苦闷,“虎兔相逢大梦归”,就写出了她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被一般人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在这里显然是在伤时骂世了。
7.贾迎春
子孙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注释】首句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评介] 贾迎春是贾赦所生,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作者通过她悲惨遭遇的描写,把笔锋指向四大家族以外的现实社会,进一步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凶残暴虐,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大厦的崩溃。
8.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注释】首句指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第二句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三四句暗示探春将在清明时分乘船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评介]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见读本第六册《<红楼梦>人物情态》)
9.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注释】首句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第二句中的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第三、四句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生活艰难,颠沛流离。
[评介]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贾府的这四位小姐的遭遇,都是比较悲惨凄苦的。所谓元、迎、探、惜,就是“原应叹息”四字的谐音,这反映了作者对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寄寓的思想内容与社会意义。但只限于“叹息”是远远不够的。
10.史湘云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注释】一二句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但在婴儿时期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第三句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末句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
[评介]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史湘云家曾是富贵显赫的世侯之族,但眼下却落得“几缕飞云,一湾逝水”,无情地反映了封建四大家族急剧没落与衰败的历史事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通过史湘云个人生活变化从侧面展示这个封建大家族的衰亡的。而史湘云的思想性格也正是在这一变化中逐步发展的,她终于看透了功名利禄,成为林黛玉的同情与支持者。(见读本第六册《豪兴隽才厄运——谈<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和《<红楼梦>人物情态》))
11、12.薛宝钗、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注释】“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道韫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玉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评介]这首判词艺术地暗示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思想品格以及所遭遇的不同命运。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最后配给了“有玉”的贾宝玉。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她们代表着封建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
林黛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林黛玉由于出身、遭遇等方面的些特殊原因,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封建道德的教育与熏陶。相反地,她读了《西厢记》、《牡丹亭》一类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杂书”,便逐步形成了她鄙薄功名、厌恶世俗、追求爱情的自由与幸福生活的思想性格。她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筑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的,所以这种爱情是趋势的、纯洁的、强烈的,但它显然是与那个家族、那个阶级、那个社会不相容的,这就决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质和结局。
薛宝钗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典型。她出身于“金陵一霸”的贵族皇商家族,来到京城是为了待选入宫,“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她早已失去了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只知道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并使自己成了执行的楷模,从不敢也不愿越过雷池一步。这便逐步形成了她热衷功名,深于世故,温顺宽和的思想性格。她不止一次地劝宝玉功名上进,博得贾母、王夫人的欢心,终于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她的这种思想性格和宝玉和叛逆精神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思想、语言与生活基础,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爱情。因地,所谓“金玉良缘”实际上也是一场悲剧。
表现在宝、黛、钗三人之间的这一场悲剧性的爱情纠葛,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地主阶级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的严重危机:千百年来统治人们精神世界的封建礼教道德,已经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残忍、虚伪,已经残破到了百孔千疮的地步,彻底崩溃的局面已经形成,决非人力——一切封建卫道士之流所能修补和挽回。
最新考题
1.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红楼梦》(节选):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10. 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 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 末句“五柳”写景,兼用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D. 这首诗炼字炼句,表达含蓄委婉,境界旷远壮阔。
答案:D
D.“境界旷远壮阔”错误,应该是和谐幽静,淡泊宁谧。
11. 你认为“上”和“依依”哪一个更好?写出看法和理由。
答案:
答案示例一 “依依”好。“依依”与前一句“远人村”呼应,写出了远处的炊烟隐约而轻柔的样子,同时又移情于景,将“我”融于景物之中,传形又传神,表现了田园的宁静安闲,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上”没有“依依”更有情味和“淡”的境界。
答案示例二 “上”字好。“上”用白描手法,写出炊烟缓慢升腾的样子,极具动态感、画面感(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虽没有“依依”那样移情于景,但景物中自然融入情感,是一幅无我之境,更显淡泊,更让人回味无穷。
12. 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
答案:
答案示例一: 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德的坚守。
答案示例二: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运悲苦的香菱的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
答案示例三 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玉充满了自然的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的对话,都说明黛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
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
孔子喜欢“刚毅木讷”性格的人,但“刚毅”与“木讷”二者兼有却不容易。《红楼梦》中的甲十分木讷,可是刚毅全无,成了贾府第一懦弱者;而乙则刚毅有余而木讷不足,她是兴利除弊的干才,但性情中缺少一点必要的“浑沌”;丙貌似刚毅木讷,可她的木讷不是憨厚而是冷漠。贾府中真正能称得上刚毅木讷者的,只有宝玉一人。……
①他不入国贼禄鬼之流的信念植根于心底,从未动摇
②这种憨厚似的刚毅不是形刚而是神刚
③但因为形态太柔,常被人误解,以为他是个弱者
④他木讷得被人称作呆子,自始至终不失憨厚
(1)填入上段文字空格处的人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迎春;乙——宝钗;丙——惜春
B. 甲——惜春;乙——探春;丙——迎春
C. 甲——迎春;乙——探春;丙——惜春
D. 甲——惜春;乙——宝钗;丙——迎春
答案:C
甲处,由“成了贾府第一懦弱者”可知是迎春,她虽为贾府二小姐,却懦弱无能,奶妈偷走累金凤作为赌资,对此,迎春也抱“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的态度。
乙处,由“兴利除弊”可知是探春,第五十六回写到“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丙处,由“冷漠”可知是惜春,她是贾府四小姐,为人孤僻冷漠的,心冷嘴冷。
(2)将下面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省略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A. ①③④② B. ④②③① C. ④②①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由语境可知,省略处是说宝玉的“刚毅木讷”。
由前面“贾府中真正能称得上刚毅木讷者的,只有宝玉一人”可知,前面说宝玉“刚毅木讷”的特点,④“他木讷得……自始至终不失憨厚”与前面相连,所以放在首位,排除AD;
②“这种憨厚似刚毅”指的是④“他木讷得被人称作呆子,自始至终不失憨厚”,所以放在④后;
①“……植根于心底,从未动摇”是对②“神刚”的阐释,所以放在②后,排除B。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