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董存瑞的壮举。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回顾《黄继光》,引出本文。
导语: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黄继光》这篇课文。在上甘岭战役中,当敌人的碉堡阻挡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时,英雄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用他年轻的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英雄的故事。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板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思考: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板书。
示例:(1)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2)他是怎样炸暗堡的?(2)炸的结果怎样,从哪看出他舍身炸暗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时代背景及董存瑞的生平。
时代背景 1948年是全国解放前夕。当时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党中央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和解放军全体指战员。战争形势越来越好,国民党反动军队节节败退,我们不断乘胜挺进。
董存瑞 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1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后来又当上了民兵。1945年8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中,先后立过三次大功,四次小功。曾荣获过三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奖章。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舍身炸暗堡壮烈牺牲,年仅19岁。
2.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①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决。
③思考提出的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3.教师巡视课堂,掌握学情,随机指导有阅读障碍的学生读好书。
4.小组交流生字新词,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5.通读课文。
预设: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6.理清顺序,把握大意。
(1)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课件出示)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研读第1自然段,了解董存瑞炸暗堡的起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句子: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
①这说明当时我军处于一种怎样的形势?
明确:说明战斗打得激烈,我军士气高昂。
②敌军一方的形势又怎样?
明确:暗堡喷射出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敌人狠毒狡猾。同时显示我军前进受阻,点出这就是董存瑞炸暗堡的原因。
(2)指名学生朗读体会。
预设:要求读出我军的勇猛、敌人的阴险、形势的严峻。
(3)归纳段意。
明确: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突然间,敌军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2.研读第2—7自然段,了解董存瑞炸暗堡的经过。
(1)董存瑞是怎样请战的?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
①理解句子:
A.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预设:把“瞪”换成“望”,把“迸射”换成“放射”,好不好?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好。这句话用“瞪”“迸射”有力、充分地表现了董存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以及坚决炸掉暗堡的决心。
B.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预设:“跑”“坚决”说明了什么?
明确:“跑”“坚决”表明了董存瑞想炸掉暗堡的决心,为后文他舍身炸暗堡埋下了伏笔。
②归纳段意。要求学生分别写出,再进行比较。
明确:董存瑞请求炸暗堡获得批准,并由郅顺义担任掩护。
(2)指名学生读4—6自然段。讨论:
①敌人的机枪扫射给董存瑞造成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预设:让学生抓住词句谈。(课件出示)
明确:表现了董存瑞沉着、机智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归纳段意。
明确:董存瑞冒着枪林弹雨,猛冲到桥下。
(3)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①围绕学生的问题,讨论: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
明确:a.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斜坡光滑,无法放置炸药,放在河床,炸不毁暗堡。b.冲锋号吹响,情况万分紧急,必须即刻炸毁暗堡。
②理解重点句子。
A.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明确:从“站”“托”“顶”“拉”等动词可以看出董存瑞动作坚决、果断,这表明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炸掉敌人的暗堡,至于个人生命早已置之度外,显示了舍身忘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明确:“钢铸一般”“巨人”“坚毅”等词,突出表现了董存瑞坚定不移、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此时可播放录像“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段,以此激发学生的感情,烘托气氛。
④归纳段意。
明确: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暗堡,壮烈牺牲。
3.研读第8自然段,了解董存瑞炸暗堡的结果。
(1)齐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结果怎样?
明确:董存瑞用他年轻的生命,为战友炸开了前进的道路,战士们消灭敌人,解放了隆化,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2)归纳段意。
明确:站士们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
4.教师总结。
小结:董存瑞凭着他英勇顽强、勇于献身的精神,开辟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他死得光荣!他的精神一定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奋斗,为国争光。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回顾全文,体会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全文围着“炸”字写,先写为什么炸,接着写怎样炸,最后写炸的结果。
(2)重点突出。文章第三、四部分写得详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说明炸暗堡的艰巨,突出了中心。
2.拓展运用:播放故事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影像片段,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丰富语言积累。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每篇课文,每个片段,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涵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挖掘语言文字中的道德因素,使之外化为情感,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本堂课通过对董存瑞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挖掘,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从董存瑞身上汲取力量内化为自己爱国主义的道德力量。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精确把握教材内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语言文字教学与道德教育相互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