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6 19: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语文 七年级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
导入: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因为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可致深思。许多文人政客,借登高抒发郁结于胸中的缕缕幽思,或是兴亡之叹,或是凌云壮志,或是游子思乡,或是人生哲理…… 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们的深沉情感。
1.读准字音。
悠( )悠 怆( )然 涕( )
岱( )宗 决眦( ) 凌( )
吟( )鞭 遮( )
yōu
chuànɡ

dài

línɡ
yín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多看多记,注意根据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zhē
2.词语释义。
(1)悠悠
(2)怆然
(3)未了 
(4)造化 
(5)会当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自由朗读标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正音正读。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 千寻塔,
闻说/ 鸡鸣/ 见日升。
不畏/ 浮云/ 遮望眼,
只缘/ 身在/ 最高层。
三位诗人分别登临哪里,望到了怎样的景?请分别用2—3个形容词概括这些景色的特点,并说一说你的依据。
(1)陈子昂登幽州台,在幽州台上望到了天地宇宙的开阔壮美。依据可围绕“悠悠”一词进行说明。
(2)杜甫望泰山,泰山神奇秀丽又雄伟壮观。依据可围绕“青未了、钟神秀、割昏晓、生曾云、决眦、绝顶、众山小”等进行说明。
(3)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高耸入云又灿烂明亮。依据可围绕“ 千寻、鸡鸣见日升、最高层”进行说明。
二、登高望远观其景
三、登高望远知其心
所有“景语”背后都是诗人的“情语”,请分别说说三首诗歌中的哪一句可以让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思。
三、登高望远知其心
“独怆然而涕下”
“怆然”“涕下”,满面的悲伤凄恻的泪,源于内心最深处无法排遣的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壮志难酬的悲凉。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两个“不见”,让我感受到陈子昂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他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念天地之悠悠”
“悠悠”一词写出了诗人在无垠的时间与空间面前感受到的渺小、短暂与寂寞。
三、登高望远知其心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让我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傲视群雄的雄心和气概。
三、登高望远知其心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让我感受到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既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搭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思考
三位诗人登临时各处在一种怎样的境遇之中?
四、登高望远识其人
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
四、登高望远识其人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第二次从军之时。他抱病随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以右拾遗任武攸宜帐下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两次请战,却被武攸宜贬为军曹。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陈子昂登上招贤纳才的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陈子昂:忠心报国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杜甫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赶考落第的杜甫离开长安,到兖州去省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他后来用《壮游》诗来形容他第一次漫游的情形:“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望岳》即为其漫游途中所作。
四、登高望远识其人
杜甫:乐观向上、迎难而上、满怀建功立业之志。
王安石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初涉宦海,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
四、登高望远识其人
王安石:一位有着雄心壮志诗人,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
相同
都是登高抒怀之作,同属于登临诗。
五、知同辨异
不同
其一,三位诗人因登临地点不相同,所见景物自然也不同。
其二,因登临时人生际遇和心境不一样,三位诗人抒发的情思也不一样。
请从三首登临诗的写作内容、背景、风格和诗人的心境、情感、志向等角度,分析、比较其异同。
五、知同辨异
“不同”之
解析
人生际遇和心境
陈子昂的大孤独:被贬为军曹的陈子昂,抒发的是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杜甫的大追求:考试落第时,杜甫依然满腔抱负,面对雄伟高大的泰山,他立下的是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决心。
王安石的大抱负:刚在官场崭露头角的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渴望实现自己经世报国的政治理想。
登临诗阅读“七问”:
何时登临何处?
目见何景何物?
生发何感何思?
生此之思何故?
登临诗阅读“三步”:
观其景—知其心—识其人
六、归纳小结
1.背诵这三首诗。
2.思考:要从哪些角度读懂登临诗?
3.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诗人都喜欢登临呢?请用“登高的过程,就是 的过程”这一句式表达你的思考。
六、归纳小结
示例:登高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
……
第二课时
导入:
“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滴水中见人生”,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都可能触发作者的心绪,成为诗人思考的载体。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追随诗人游览田园、登上回乡的路途,走进诗人的思维空间,思考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生字速记。
豚( ) 拄杖( ) 箫鼓( )
叩门( ) 衣冠( ) 天涯( )
tún
zhǔ
xiāo
kòu
ɡuān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2.词语释义。
(1)腊酒:_________________
(2)豚:_________________
(3)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
(4)无时:_________________
(5)落红:_________________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一读,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诗的节奏。
二读,指名读。
要求:注意重音、停连、语速、节奏等技巧,把握好感情基调,读出诗人见山见水中的趣味。
3.正音正读。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检查预习,正音正读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请同学们自读两首诗歌,梳理二位诗人的游踪。
陆游游览的是山西村,他在山西村饮腊酒,品鸡豚,看山水,赏柳暗花明,听箫鼓,观春社风俗,期待拄杖夜访农家。
二、记游咏物理其踪
龚自珍辞别京城,骑马返回远在天涯的家乡,在满地落花中回归故里。
2.请分别用2~3个形容词概括诗中描绘的景物特点,并说一说你的依据。
山西村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小村落,风光美、人情美、民俗美,依据可围绕“足鸡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衣冠简朴”等词语进行说明。
二、记游咏物理其踪
《己亥杂诗(其五)》中所写的景物给人浩渺苍茫、凄凉悲伤的感觉,依据可围绕“浩荡、白日斜、天涯、落红”等词语进行说明。
1.陆游和龚自珍在游山西村和吟鞭天涯时各处在一种怎样的境遇之中?
三、记游咏物识其人
请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背景资料,来说一说。
陆游
《游山西村》的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爱国诗人。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都有很高成就。他毕生为拯救国家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却壮志未酬。这首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是陆游42岁第二次去职时所作。在此之前,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积极支持张浚北伐,被掌权的投降派诬陷罢官,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诗人只得回到故里,闲居在三山村。
三、记游咏物识其人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龚自珍,号定盦,浙江仁和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27岁中举,满怀理想,却被视为异端、狂人。道光十九年(1839),47岁的龚自珍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辞官归乡。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 ,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本诗是第五首。
三、记游咏物识其人
2.被罢官的陆游“笑”游山西村,辞官归乡的龚自珍诗中满是“浩荡离愁”,你从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记游咏物识其人
陆游寄情山水,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村民的淳朴善良,田园生活治愈了他那颗备受打击的心。“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也使陆游在闲居中怀有希望,本诗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939年,曾经强大的清王朝行将没落,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是带着悲愤辞官南下的。返乡后,他在书院讲学,坚持创作和宣传自己的主张,直到生命的终了。我们在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形象。
四、记游咏物明其思
两首诗里都有蕴含哲理的千古名句,请找出来并赏析,思考:哲理是什么?经典在何处?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移步换景又见柳暗花明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生活哲理——在逆境中往往蕴藏着无限的希望。
四、记游咏物明其思
(2)诗人移情于物,落花的生命在新枝身上得以延续,这是自然的规律,更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执着志向。
思考:编者为什么从唐朝到清朝纵横千年、佳作万首的诗篇中,选取这五首诗呢?
五、异中求同
这五首都是写景抒怀的作品,情景交融,景中寓理,托景言志,饱含情趣或理趣,表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操守。诵读这五首诗,可以让我们领略山川美景,读懂诗人独特的情志,引发睿智的思索。
请选择一首自己最欣赏的诗歌,用朗读或背诵的方式,送给你的朋友或亲人。
六、为你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