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戴着镣铐跳舞
——高考文言翻译复习备考攻略
蕲春县横车高中 凌勐
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水平,是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的综合考查。文言翻译题大都安排在第Ⅱ卷的第一板块内容中,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要求,是整张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如何做好这道题已成为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以为,只要科学复习,在平时的训练中强化要点意识,走出翻译误区,就能突破这一瓶颈。
一、研究文言翻译的命题特点
1、分值:稳定在6分到10分之间(2010年除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天津卷、福建卷、重庆卷和上海卷外,其余均为10分)。
2、题量:2010年有7套试卷考两句,其余三句,2011年可能还在两句和三句之间,不会有大变化。
3、字数:30~50字。
4、可能出现的创新:2010年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重庆卷将文言断句题与翻译题合在一起考查,2011年其他省市有可能效仿。
5、句子选择:侧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句子。
6、难易度: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虽然一般考生都能了解句子的大意,但要想将它准确地表达出来,拿全分,还不容易。
7、得分点所在: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每到此处,翻译时便要凝神静气,格外小心谨慎,瞻前顾后,上下联系,然后下笔。
二、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技巧
面对文言文翻译时,我们要树立一个基本原则,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强化两种必备意识,即语境意识,踩点意识;信守三条根本标准,即信,达,雅;掌握六种主要方法,即留,删,换,调,补,贯。
1、虽然汉语言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有种种变化,但文言与白话,它从根本上是同一种语言,文言文翻译不同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它的传承性和稳固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考备考文言文翻译当以直译为主,顺着其条理与脉络直接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2、三条标准:信,达,雅。“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歪曲,不走样。“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实际上高考文言文翻译只要做到前两条即可。
3、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要强化两种意识。
首先是语境意识。语境,简言之即上下文。即要求我们能根据整个句子整个段落乃至整篇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准确判断某些字词的含义。
举例说明: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白土)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杂篇·徐无鬼》
学生在处理这个句子时往往会卡在“质”这个词上。
引导:观照整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借郢人和石匠的故事表达了对惠子的思念,发抒“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之情。怀人之情以此出之,堪称神来之笔。文段中石匠刀法之快之准令人咂舌,但更令人佩服的是面对呼啸而至的大斧而不失容的郢人。郢人与石匠棋逢对手,庄子与惠子真堪知音,整段文字同时传达了一种没了对手的悲哀与寂寞。根据语境我们不难推断,这个句子中看似陌生的实词译为“对手”是恰当的。
参考答案:我以前的确能削砍(它),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应具备强烈的踩点意识。点即得分点,这些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活用、特殊结构等。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赋分原则,踩准这些点也就抓住了要害。否则,稍一疏忽即有可能劳而无获。
举例说明: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龙渊义塾记》
学生答案示例:
①章君的儿子或孙子,应当继承自己的志向,不要为了自己而更改。(0分)
②章君的儿子甚至是孙子,只要继续按章君的志向办事,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谋私。 (1分)
③章君的儿孙,应该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自私自利。 (2分)
④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早晚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3分)
⑤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4分)
赋分依据:译出句子大意1分,三个得分点分别为“为”“夙夜”“丰己”。
4、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具体说,有六大基本方法。
⑴留。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示例: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④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⑵删。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示例:①夫赵强而燕弱。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何厌之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⑶换。即单音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语。
示例:①项王军壁垓下——军队、驻扎
②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环绕
③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都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不一定
⑷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示例:①故不我若也!(调为“若我”)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调为“可使报秦人”)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奉命于危难之间。(调为“以烟景召我,于危难之间奉命”)
⑸补。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示例:①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主语)
②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省谓语)
③竖子,不足与 谋。(省宾语)
④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南。(省介词)
⑹贯。古文中使用借代、借喻、用典、互文等修辞手法以及委婉的说法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意译)
示例: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曹操水军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文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借喻)边疆
④权起更衣——(委婉)上厕所
附: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清楚誊写,翻译完毕。
三、走出文言翻译的常见误区
【题目举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选自语文读本《庖丁解牛》)
【考查意图】
做任何题目,都要努力理解命题人的考查意图,这将十分有利于分析,把握直至正确解答题目。很显然,这里的考查意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考查“虽然”“至于”“怵然”“行为”等几个双音节词,它们或涉及本义,或涉及一词多义,或涉及古今异义等;二是考查重点实词,如“族”“为”等,不难看出,这里的“为”字十分麻烦;三是考查特殊句式,如“视为(之)止,行为(之)迟”等。
【错误例举】
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文言翻译题例,但因多种原因导致不少考生翻译错漏百出。现略举几例,以供分析。
错例一 即使这样,每到那复杂的地方,我看到它难办,就十分惊恐地进行戒备,视觉停止了,行动延迟了。
错例二 即使这样,每每到了族那个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很担心的样子引起警觉,眼睛停下来,行为迟缓。
错例三 虽然这样,每到了那筋骨错杂的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就十分警觉,视觉停下来了,行为迟钝。
【错因分析】
从考查意图的分析中,我们明确了考查的要义。这里,考生所犯错误刚好就是在几个双音节词、两个重点实词和省略句理解与翻译上。致误的主要原因:一是忽视了上下文,致使“虽然”“行为”误译;二是“为”字的理解过于草率,没有从“为”自身、句式等角度细加分析,包括“族”等重点实词的不理解,这是很致命的;三是忽视了上下文的意脉,生硬地译为“视觉停止了”,相信考生再读时会哑然失笑的。
正解: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
【努力方向】
1、重温课本,加强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更要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2、要始终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的基本原则,切实用好上下文;
3、遇到一些很难理解的文句时,要学会联想和比较,将自己在课本学习中掌握的一些经典文句拿过来进行比较,往往会让自己茅塞顿开;
4、多读多练多反思多总结十分必要。
看来,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1、误译文言实词
示例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误译: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这是危险的过错。
【解析】考生主要是不能准确把握“殆”的意思,应是“大概”。
应译为:(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
示例②: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正确译文: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 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示例③: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正确译文:(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 “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显然不妥。
示例④: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正确译文: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解析】 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2、误译文言虚词
示例: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误译:于是,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解析】该考生没有准确翻译“于是”一词,他以为“于是”与现代汉语的“于是”完全相同,说明复习备考不全面,不到位。
应译为: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3、古今词义不对应
示例: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晋书·王戎传》)
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4、语言不合规范
示例: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应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5、不辨感彩
示例: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误译: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6、误译原句语气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解析】译文把最后一句处理为陈述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应译为“……呢?”
应译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7、误译语法关系
示例: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8、误译分句关系
示例: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误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解析】画线句的引号内部分,是一个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此五代时物也,古矣”说明砚年代久远,这是古物的重要标志,是“因”;“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是对待古砚应持的态度,是“果”。翻译时处理为含有“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复句,是一种误解。
应译为: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像收藏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9、不懂文化常识
示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史记 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解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应译为: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10、不懂修辞
示例: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 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高考对文言翻译的考查,表面上看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语句中的重要实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的综合考查,同时也是对语句所处语言环境的考查。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四、加强文言翻译的规范训练
(一)高考真题训练(2010年)
1、【全国卷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4分)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6分)
【参考答案】(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遣”“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2、【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兵法,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各位高官大臣,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解析】(1)注意 “复”“故”的翻译,“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的落实,“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的含义。
3、【湖北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
【参考答案】(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1)关键字:“为吏”然”“簿书听断”;(2)关键字:“督” “用者”“计其出入”;(3)关键字:“苟知” “而” “窃食”。易错处:“簿书听断”词类活用。
4、【安徽卷】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4分)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2分)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4分)
【参考答案】(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解析】(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二)课外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不受邑》)
【参考答案】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③接受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 ”安曰: ①“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后汉书·袁安传》)
【参考答案】①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②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要注意几个词: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干:求;举:推荐。)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周家贫,故往货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②“周咋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③“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参考答案】①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 ②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 ③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子产有疾,谓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①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嶿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之盗。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②兴徒兵以攻萑苻①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子产论政宽猛》)
注:①萑苻(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参考答案】①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注意点:“鲜、焉、玩”三个字是重点,“宽”含词类活用。)②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注意点:“兴兵” “少止”的意思,“尽”的活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