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藤趣
教材分析: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国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高雅的艺术。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应社会生活。生活中的花鸟虫鱼,瓜果蔬菜都可入画,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以此来抒情达意,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学情分析:
1、作为教学对象的七年级学生,同时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兴趣和理解基础。
2、中国画是学生平时不大关注的领域,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困难所在,同时也是本课的魅力所在,要引导学生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2、了解中国画笔墨、宣纸等工具材料的特性,体会中国画笔墨造型特点。
3、进行简单的花鸟画表现尝试,并能用临摹的方式完成一幅藤本植物的国画作品。
4、认识中国画艺术特色,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重点:花鸟画特殊表现物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花鸟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具:课件、笔墨纸砚
一、学习材料:生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笔洗、毛毡、镇尺等
二、教学流程
这节课是我们第一次学习中国画,本课教材从葡萄入手,让学生体验藤本植物的画法,掌握中国画中锋和侧锋用笔的方法认识中国花鸟写意画的艺术特色。(板书课题:笔墨藤趣)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朗读。
三、游戏实验:
1、画中国画最重要的是用笔和用墨,它就像一个人的血肉筋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先把毛笔沾水,然后沾墨,第一小组在纸上点,第二、三小组在纸上画线,第四小组用侧锋在纸上皴擦,其它小组在纸上大胆肆意涂抹,每个小组都一直画到笔干墨枯为止。
小组讨论:展示实验成果。
展示提示:1、画面中出现的点、线或面是怎样产生的.
2、画面中墨色出现了哪些变化及产生的原因。
板书: 笔:勾、勒、皴、点。墨:浓 淡 干 湿 笔墨大师们正是运用笔的勾勒皴点,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物象的,他们是怎样把画面表现的充满情趣的呢?
大诗人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种意境是如何来表现的呢?我们来作一个小游戏,体验一下。
游戏规则:老师出示诗句,同学们来猜这是描写什么植物的。
1、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园知此味,露华应不乞金盘。(葡萄)
2、“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竹子)
3、“只留清气满乾坤”“凌寒独自开”。(梅花)
4、“犹有晚节香”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
5、“不有君子心,飘拂同芳草” 。(兰花)
师:同学们很聪明,都能找出相应的植物,诗人们根据这些植物的自然特征给它们赋予了相应的品格,梅花凌寒而开,兰花香而不艳,竹子四季常青,菊花傲霜吐香。那么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些植物在大师的笔下表达出的意境
四、经典欣赏:
1、播放大师的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作者的托物言志。本课选用了三幅藤本植物的照片:徐渭的《墨葡萄图》使学生了解写意意花鸟画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苏葆桢的《硕果丰盈》设色秀丽、珠圆玉润典雅端庄体现了焕然的生命活力。齐白石的《葡萄图》笔墨酣畅淋漓,构图精美寥寥数笔就把葡萄画得生动有趣。
2、讨论:(1)画家笔下的物象与生活中一模一样吗?
(2)透过画面,你能感受作者怎样的情怀?
3、学生个性作品欣赏
看了这些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作品,是不是觉得画中国画并不难,它不追求形似,重在表现画面情趣和抒发情感,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但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得先构思一下你打算表现什么?给画配上什么样的诗句或题目。
学生自由回答
没想好的同学不必着急,干脆就信手拈来,随意画,然后根据画面意象确定主题吧。
五、教师示范:
以葡萄为例,总结作画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程序。 构图-落墨-题款-钤印
六、实践练习:
题画诗、诗配画 提出作业要求,完成作品一件(能用简单的笔墨语言,画一幅具有一定寓意的画)。
1、选择自己喜欢的花鸟,大胆运用笔墨去表现、挖掘,表达自已的情感。
2、给自己的作品配上相应的诗句或题目。 3、构图合理,画面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七、展示评价:
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优点和缺点
八、总结:
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 。现在,我们的生活无比幸福。我希望同学们能用手中的画笔抒发内心的喜悦和高尚的情怀。我们要用手中的画笔抒发我们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守住这片精神家园,并将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