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06 15:5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是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二节,本节是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延续和深化,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对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火山和地震时怎样形成的展开探讨,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一些基本观点,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本节教学内容先从地球上存在海陆变迁的实例入手,探讨局部地区的海陆变迁的原因,之后再上升到全球尺度,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的。内在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二、学情分析:
优势:
1、知识储备:学生刚刚学习完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2、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而本节内容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劣势: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而且七年级学生还要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理性思维,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要顺利完成本科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直观的演示方法,降低难度,并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三、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搜集资料,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理实践力)
2.通过提取教材中的图文信息,正确解释各种海陆变迁现象的原因。(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通过观察地图、阅读教材,发现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简单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地理实践力)
4.通过阅读世界板块分布图,指图说出全球主要板块名称和位置。
5.通过模拟实验,说出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并能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说明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形成过程。(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实验,说出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并能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说明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说出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并能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说明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实例 识变迁——海陆是变迁的
出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阅读资料和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1. 鱼龙爬上了喜马拉雅山
2. 印度附近的海底发现古代人类建筑
3.新岛屿
教师概括:以上现象都说明什么?你还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概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海陆一直是在不断变迁的,对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早已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承转过渡: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章第二节:海洋和陆地的变迁,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
1.阅读发现: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44页内容,发现海陆变迁的原因。
共同归纳:海平面的升降、地壳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分析实例
分析本课开篇导入的实例及学生例举的海陆变迁实例的原因。
3.出示澳门的面积变化,提问:澳门的面积逐年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追问:人类活动也能造成海陆的变迁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件举例。
教师在学生举例后结合学生举例或适当补充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局部、小时空尺度范围内,并且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三)大陆漂移学说
承转: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小范围内,海洋能变成陆地,陆地也能变成海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那在全球范围内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1.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问引领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
学生观察猜想: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吻合,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2.探索发现,搜集证据
承转过渡:我们能否根据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就直接确认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
教师演示:报纸拼合,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从两种报纸拼合图的情况来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轮廓相似不能证明这两个大洲原本就是相连的,我们还需要严密的证据。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内容,寻找证据。
3.了解过程,感悟提升
教师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及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提问: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学生思考回答: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4.说明观点,解释现象
播放大陆漂移动画,学生看动画简单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大西洋的形成,说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变化。
(四)地壳运动学说
承转过渡: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
1.实验探究 理解学说
(1)橘子实验——探究板块运动的形式
教师拿出课下准备的刻画好大洲轮廓的桔子(柚子)提问:怎样才能使桔皮上的大洲靠近或远离?
学生思考回答:把完整的橘皮分成小块,挤压橘皮——大洲靠近,用手掰橘皮——大洲远离。
引领交流:
①根据实验你认为,如果橘皮(地球表面)是完整的一块大洲的距离会发生变化吗?
②阅读课本46页文字和图3.11“世界板块分布图”,说出:全球共有几大主要板块,他们是如何分布的?哪个板块几乎全是海洋?他们的命名与大洲、大洋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实验你认为,板块的运动形式有哪两种?
学生交流:一种是挤压、一种是张裂。教师出示板块运动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各大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
教师补充说明:板块运动的力,来自地球的内核,地下物质的运动带动了板块的运动。
问题引领:板块运动产生什么结果?
(2)书本实验——板块运动的结果
学生活动:用双手从两侧挤压和拉伸相邻的两本书,观察现象。
引领交流:当相邻的两个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地表发生什么变化?当两个板块发生拉伸运动时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变化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还是板块内部?
学生实验、观察、交流:板块相向运动(板块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
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张裂)——使地表发生断裂
变化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教师小结:板块运动的形式和结果,强调说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
2.学以致用 解释现象:
学生思考完成课本46页活动题中的2题和3题。
(五)认识火山、地震
1.推测猜想,读图求证
问题引领:大洋的消失和产生、山脉的隆起都是板块运动缓慢进行中慢慢产生的,当板块运动剧烈的情况下,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种情况主要会发生在板块内部还是板块交界地带?为什么?
学生推测、猜想。
教师适时出示火山和地震图片资料和世界主要怕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归纳火山地震带分布特点及成因。
2.资料介绍,认识危害
教师出示火山、地震危害资料。
3.联系实际,讨论方法:
问题引领:地震危害如此巨大,怎样防震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正确做法,并出示问题,进行检测。
(六)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收获。
(七)当堂检测
教师出示地理现象资料,学生用当堂所学解释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