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1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1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06 16:3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初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假期如果想去旅行,最担心什么?(天气)
  (课件显示)天气和天气预报
(提问)通过图片的展示说说平时都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天气的呢?(气温、降水、云、风)
(启发)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吗?
明天和后天一定也是这样的天气吗?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课件)天气的概念和特点;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考考你)下面诗句哪些描述“天气”( )哪些描述“气候” (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承转)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又瞬息万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明天的天气呢?(电视、广播、手机、报纸、互联网。。。)
(你知道吗?)聪明的劳动人民利用大自然的信息预知未来天气(农业小谚语)
青蛙叫,雨水到。 蜻蜓成群绕天空,不出三日雨蒙蒙。
天上星星跳,风雨就来到。 东虹日头,西虹雨。
朝霞暗红雨凄凄,晚霞青白行千里。 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收看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想一想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
  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同学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可归纳为:探测系统→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显示)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A地区是什么天气?(雨) B 江西赣州附近是什么天气?(晴)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常用的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冰雹、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台风、沙尘暴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活动〕挑战主持人
〔课件〕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继续播报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
(活动)动脑闯关
1、找出合适的天气符号,加强对主要天气符号的记忆和理解。
2、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为什么不妥?(台风——捕鱼不合适;沙尘暴——跳绳不合适;霜冻——插秧不合适;晴——打球合适)
3、某城市天气情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短时间的,多变的
二、气候:
1、概念
2、特点:长时间的,稳定的
三、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即设计天气符号,在设计这一重点环节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我注重了三个小环节,第一处是引导学生自己创新设计天气符号,第二处是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符号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设计要求来评价,以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发展形象思维,第三处是在出示标准的天气符号之后,让学生再次来评一评标准的天气符号好还是自己设计的好,这里用意不但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习惯。
第三,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来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课的利用录象和图片导入以及天气符号的引入、天气预报的由来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引出,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从学生上课的表现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春游格外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教学反思
1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2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3 本节课不仅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也重视了过程和方法,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中通过对身边的天气和气候的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的探究,指导学生关注气候、关注生活,提出对气候灾害的合理建议,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