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诗歌因修辞而美丽
——诗歌中的修辞运用
蕲春县横车高中 王芳
教学目标:1.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考法;
2.掌握诗歌鉴赏中考查修辞的解题技巧;
3.学生能运用解题方法正确答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解题技巧及运用方法答题。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讲练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
教学过程:
1、 导入:诗歌中修辞运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高考中修辞的命题趋势:1.在诗歌鉴赏中考查;
2.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3.在语言运用中考查;
4.在作文中体现。
三、高考题再现:
【2009年重庆卷】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问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借代、反问。
【2010年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红”借代花,“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写出花的多姿,“叠”写出了枝叶的繁密。
四、考查方式:
㈠直接考查。也就是命题方式比较直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
1、辨认并具体分析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春行即兴》:这首诗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例如《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望庐山瀑布》: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 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㈡隐性考查。有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却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具体表现在:
1、通过炼字考查修辞。例如《秋夜》:请从“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答案涉及到双关和顶针修辞格。
2、通过意象考查修辞。例如《江汉》:“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本题考查的是比喻。
3、通过诗句考查修辞。例如《听邻家吹笙》: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疑有碧桃千树花” 。
答:诗人用通感的修辞格,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考查的是通感修辞格。
4、通过不同版本的评点考查修辞。例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考查了拟人修辞格。
五、技法归纳
命题特点:侧重于修辞方法的判断及表达效果的理解。
解题技巧:1.指明修辞手法; (用什么)
2.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 (怎么用)
3.归纳表达效果。 (有何用)
六、知识铺垫——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表 达 效 果
比喻 突出特征 形象生动
比拟 亲切自然(拟人) 形象生动(拟物)
借代 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
夸张 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丰富联想
排比 增强语势 便于抒情 结构紧凑
设问 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反问 加强语气 增强语势 激发感情
对偶 音节和谐 抒情酣畅
七、课堂演练
【2008年全国卷】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籍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罢官。
②张罗地: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作者由丝丝细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由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3)这个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分析】由雨丝想到网,运用比喻给1分;
网住春天有留住春天的意思1分;
想象、比喻生动新奇给1分。
八、课后练习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前人在评价此诗时曾说,第二联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此联上句些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这两句诗,诗人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附: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2.拟人 请看下面两首诗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
9.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0.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1.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 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比喻
夸张
拟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