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
《踏雪寻梅》 教学设计
音乐教育理论指导:
《踏雪寻梅》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歌曲以轻快活泼的曲调抒发了人们赏雪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是一首经典的二段式再现体歌曲。乐曲巧妙地利用旋律、节奏、速度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青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乐曲情绪欢快幽默深受小朋友喜爱。在“新体系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提到“以感性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以音乐审美为指导”,凸显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全面育人”特别是“以情感育人”的功能与价值。
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以实现自主情感体验为基本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会用音乐唤起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教学途径,学生只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自主实现感性体验,才能丰富实用音乐经验,才能获得精神愉悦,情感满足!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及方法梳理。
教学理念:
本堂课是一堂以声势律动为主的综合课,以国际三大教学法中的“律动”、“奥尔夫声势节奏”为主线,让身体为音乐服务,用音乐融入身体,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达到身体和音乐“同形同构”的教学目的。从音乐和情感出发,根据音乐的形式,内容和内涵引发主体情感而产生的具有自然、个性化特点及情感内涵的体态动作,以声势律动表达音乐情绪更强烈,以此获得内心音乐动觉。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梳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新体系”教学方式,以分成构建要素为主,把歌曲中每一个部分都拿出来体验,最后再进行整合。通过画图谱、声势节奏、律动,运用由感受——体验——表达——移情,这一教学步骤,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展开教学。用声势律动来显现歌曲形式,用体态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感受,既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音乐本质,又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真正达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教育目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及创造能力正在逐步强,他们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音乐有了初步的认知和自己的看法。因而在上这一年龄阶段课时,我充分利用他们的“身体蹈形”及对音乐情绪的认知,通过视听、分层构建、节奏打击、律动感受、的综合手段来进行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本课的音乐教学服务。
《踏雪寻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身体打击乐——《踏雪寻梅》
教学目标:
感受歌曲的风格和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
能用声势律动辅助来完整演唱歌曲,表现歌曲,在律动中感受歌曲意境的魅力,从而升华自己的音乐体验情感。
在歌曲高雅意境的感受中热爱生活,并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能用声势律动为歌曲进行伴奏。
教学难点:
能用声势律动表现歌曲,用身体打击乐为歌曲进行伴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初听感知。
歌声组织问好
歌声带入,初听歌曲感受旋律。
教师一边清唱《踏雪寻梅》一边在黑板上画图谱,学生观看。
师:“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开得瓶供养,伴我书生琴韵,共度好时光”。
设计意图:教师课导中清唱所学歌曲,并把歌曲的旋律用图谱呈现出来,学生不仅能对歌曲有初步的听觉印象,还能更直观地对歌曲旋律形成视觉印象,可听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导过渡语:就让我们在愉快的课堂中,一起共度好时光!
新课教授。
完整感受歌曲《踏雪寻梅》。
播放歌曲《踏雪寻梅》,学生聆听歌曲,教师根据播放的歌词出示相对应的卡片。
第一段手指图谱;
第二段出示卡片,并将卡片贴在相对应的图谱上。
设计意图:旋律图谱+图片表征,强化学生对歌词内容的记忆,为体态律动打基础。
听后思考: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呀?(活泼欢快)
师:这首歌曲中的歌词提到了哪些事物?(学生举手回答,整体感受歌词意境)
教师介绍歌曲《踏雪寻梅》
师:这首歌曲中提到了雪霁天(解释雪霁天)、腊梅、驴、桥、铃铛、花、花瓶、读书声、琴声、好时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原来,它是中国30年代我国一个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以雪天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首经典的二段式再现体歌曲《踏雪寻梅》。全曲一共有(生:两段),并且第二段完全再现第(生:一)段,这么美丽的雪天景色啊,我都忍不住要去赞美它!
分段聆听,学习歌曲。
节奏感知第一部分:
教师按节奏读歌词第一部分(铃鼓拍击)两遍。
(
师生互动学节奏
)“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
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
歌词填空,教师边拍节奏边读歌词,并把括号里的内容交给学生完成。
(
师生互动学歌词
)“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
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
学生完整按节奏读歌词。
设计意图:用“歌词填空”、“一问一答”的形式学习歌曲,同时用节奏进行音乐交流,循序渐进,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增进师生默契和感情,直至学会歌曲,一举两得,寓教于乐。
旋律感知第一部分:
教师示范旋律(边拍胸、拍手,边声势节奏演唱两遍)
(
声势节奏
)“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
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
旋律填空,教师边声势唱歌词,边把括号里的内容交给学生。
(
师生互动学旋律
律
)“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
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
教师声势节奏,引导学生声势节奏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歌谱体验感知第二部分:
师竖起一根手指在嘴边作“嘘”动作,说到:“听,是什么声音?”
教师示范唱歌曲第二部分内容两遍。
“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
(一边唱,一边用双手根据旋律音高走向做声势动作)
教师边声势动作,边把括号里的内容交给学生演唱。
“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
学生完整演唱第二部分歌词,并随师做声势动作。
“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
思考并感受歌曲中旋律的起伏。
师:同学们,这串小铃铛的旋律为什么忽高忽低的起伏呀?我们来试图揣测一下,作曲家黄自想要用这段高低起伏的旋律来刻画一幅怎样的场景呢?(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起伏,同时,使他们对音乐形象能大胆地展开联想,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中都能获取不同的联想感受,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小毛驴在拱桥上行走的时候,由于桥面师拱形,而桥上又有积雪,所以,它走起路来,一脚深一脚浅,小铃铛呀就跟着发出优美起伏的旋律。同学们,我们来试着用清脆的歌声,唱唱谱去体验一下这段起伏的旋律吧!
唱歌谱
3 5 5 0 | 2 5 5 0 | 3 5 5 0 | 1 1’ 1’0 ||
a.教师边唱歌谱,边做声势动作,二遍;
b.学生填空唱谱;
3 5 (5 0) | 2 5 (5 0) | 3 5 (5 0) | 1 1’(1’0) ||
c.学生完整唱谱,并随老师做音高声势动作。
④ 填入歌词,再次感受。
师:我们填入歌词,再次感受一下这起伏悦耳的铃声吧!
律动学唱歌曲第三部分:
学生声势动作唱完“响叮当”教师立即律动演唱第三部分内容两遍。
学生随教师律动,填空演唱歌词内容。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第三部分,并随教师律动。
设计意图:律动显现歌词内容,将音乐的表象用直观的动作表达出来,强化记忆,升华音乐体验。
完整表演,要素整合。
学生随教师完整演唱《踏雪寻梅》,并做完整声势律动。
设计意图:音乐体验实际上是由对各音乐要素的体验整合构建,就是每一样要素都拿出来体验(聆听体验→节奏体验→朗诵体验→跟唱体验→唱曲体验→演唱体验),最后再结合,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
身体打击乐体验教学。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从你们的动作中感受到了你们的心情。可老师觉得刚才的动作呀还不足以表示现在的激动和开心,所以,我要……
加入“九语汇”、“交替拍腿”的声势动作,完整示范,学生观看。
思考并回答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分别在哪两句歌词中,加入了哪些动作?(学生举手回答)
学习“铃儿响叮当”歌词“九语汇”声势动作。(由慢至快)
出示节奏 X X X X X | X X X X |
ti lili titi titi titi
学生随师读节奏两遍,生拍击并读出节奏。
2.把节奏转化到声势中,形成“九语汇”。
(先学第一小节声势,再学第二小节声势,最后整合)
学习“共度好时光”歌词的声势节奏。
出示节奏 :X X X X X X X X |
把节奏转化到声势中去,交替拍腿。
声势整合。
教师带领同学一起完整演唱《踏雪寻梅》并做声势律动。
学习“间奏”的声势动作。
师:真是太开心了,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是经典的什么式再现体吗?(二段式)对了,所以,这首歌一共有(两段)并且第二段完全(再现)第一段。刚才,我们只唱了第一段,所以,还差一段。可是,第一、二段的中间是不是需要一段旋律来进行衔接过渡呢?(是)我们把这样衔接过渡的旋律称为间奏。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身体就是咱们最好的乐器,老师将用身体来为这首歌曲作间奏。请同学们注意看,仔细听。
教师示范“间奏”的声势节奏,学生观看。
生学习“间奏”部分的声势节奏。
师: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震撼,我们一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节奏。
要素整合,完整体验,用身体表达音乐情感。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邀请大家来开一次演唱会,我想邀请几位同学到台上来当小歌手,自由的做动作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享受歌曲、再邀请其他同学当乐手,为小歌手的演唱进行伴奏。
(选择五到六位同学到台前来扮演歌手,剩下的同学为歌曲做声势伴奏)
师询问台上的同学:“小歌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询问剩下的同学:“乐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下面我宣布,四年X班的演唱会正式开始。
设计意图:
1. 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不空出多余的学生。以丰富全体学生音乐情感体验为主,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同学都参与音乐,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和音乐的协调能力,每位学生都能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的收获。
2. 身体律动可见,音乐律动不可见,而律动的可见性在集体协同表演和教学个别观察时,特别有用。经过训练的体态律动可较为充分地表现各种音乐作品。
移情,激发教育:
师:这首歌曲的意境相当美丽,少年骑着毛驴,走过小桥看雪天绽放的腊梅,诗情画意。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乐趣,也要懂得多探索音乐,发现音乐。身体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打击乐器,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就等聪明的你,去创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