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注生物技术
【设计依据与构想】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话题,也是个发展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先充分说出自己的认识;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所以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去伪存真,是这节课应该采取的措施。提前布置调查任务,讲清调查要求和注意事项,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展示调查结果的时间是这节课成败的又一关键;通过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引导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课堂上注重在认知面的广度上的拓展,采用辩论活动的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既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
2、掌握调查报告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习调查方法,掌握调查技巧。
2、通过辩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物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的探讨形成正确的伦理观。
2、养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认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3、在辩论中学会倾听、尊重和赞同,提高个人修养。
学习重点
1、说出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
2、学习调查方法,学会书写调查报告。
3、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
学习难点
1、调查方法与技巧的掌握。
2、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
课前准备?
1、搜集一些能充分说明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的事例,制作成课件。
2、将辩论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
1、搜集生物技术和日常生活、社会伦理问题的关系的资料。
2、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由组成调查小组,通过讨论制定调查内容和对象,制定调查方案,设计好调查报告。在课前完成调查,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为在课堂上汇报作好准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转基因生物培育过程的视频,引出生物技术话题。
设计思想播放视频,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直接快捷地引入新课。此外,让学生感受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旨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汇报课前进行的“生物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的调查结果
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调查结果,其他小组在倾听后可以提问,并对该组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是个组织者,更是个倾听者,其任务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示成就的舞台。在学生汇报时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不能轻率地进行评价。
在学生汇报后再播放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应用的视频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生物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益。
设计思想汇报调查结果,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舞台,尝试成功的天地,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认识规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从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精彩表现就不难看出,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期望中茁壮成长。
活动二:关注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
设计一个辩论活动,辩题一:正方——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都是利益。反方——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不都是利益。辩题二:正方——只要技术上可行,克隆技术可以应用于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反方——虽然技术上可行,克隆技术也不能应用于人的克隆。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立场观点,持共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一个辩论团,正反双方进行辩论。辩论前教师要提出辩论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辩论过程中的语言文明和修养风度。教师在辩论过程中要充当裁判的角色,引导学生的辩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让每个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都有收获。
最后教师总结: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生物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带来了一些显在的或潜在的威胁和社会伦理问题。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就看它被人怎样利用。如将生物技术用于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就将为人类带来福祉。反之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战争,就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怎样应用生物技术,将是每个现代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然即使人们应用生物技术的初衷是好的,某些生物技术也存在着安全性和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成熟继续被人们关注,人们会不断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在这些领域里展示你的才华,将来解决这些难题的重任就落在你们的肩上了!
设计思想通过激烈的辩论使达学生到了互相学习,学会倾听和理清自己思路的目的,同时还训练了思维的严谨性、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通过交流、思辨,去伪存真,从而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活动三:自我评价,盘点收获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经过讨论共同完成教材p81的思考题,并在全班交流。然后完成下面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注:在你选择的“优、良、可”栏中画“√”。学生自我评价后教师再进行激励性评价。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