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黄冈二轮备考会]高考诗歌比较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黄冈二轮备考会]高考诗歌比较鉴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3-22 21: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探微
一、考情回眸
  古典诗歌的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而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
从近几年高考考题来看,考查这种题型的省市很多。分析2005年——2010年全国各省市古典诗歌考查的组卷方式,我们可以发现:采用两首或两首以上诗歌进行比较鉴赏的命题方式渐趋看好,越来越成为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在一段时间内应该是诗歌鉴赏的方向,如:2005年全国16套高考卷有4套试卷,2006年全国17套高考卷有3套试卷,2007年全国19套高考卷有5套试卷,2008年4套试卷,2009年1套试卷,2010年4套试卷。
从湖北省的命题来看诗歌的比较鉴赏亦是重点。如:2006年----2010年五年间,仅2009年没有考查,其余四年均有考查。
二、分析真题,探究命题规律
⒈湖北省真题展示
(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0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008湖北)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2010湖北)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问:(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⒉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有如下规律:
  从比较方式看,主要是内容与主旨相近的两首诗的比较。
  从比较途径看,主要是“求异”,“求同”两类型
  从命题角度看,高考考点趋于全面平衡,试题的综合性进一步加强。
  从命题趋势看,湖北省注重和课本比较鉴赏,体现了关注“两本”的指导思想。
三、高考诗歌比较鉴赏设题角度及答题方法
1,内容,情感比较
【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典型例题】(2010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1、(1)范词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2)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⒉意象,意境比较
【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①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
②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③扣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④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及社会的感慨.
3,语言赏析比较
【方法指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弄清要求对比的字词的字面义.分析字词在表情达意及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从而品评出优劣.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典型例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且更新颖.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4,手法,技巧比较
【方法指津】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对比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四、应考攻略
  如何做好古典诗歌比较鉴赏的复习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⒈以教材为依托,拓展题材,创新形式,全面准备,分类指导。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在教材中早有涉及,教材中的这些题目非常具有典型性、实用性、人文性的特点。把这些题目弄清楚,有助于我们加强对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备考工作。
  例1:《说“木叶”》练习二
  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文中的“木叶”);而有些意象,则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⒉以典型试题的训练为范例,抓住重点,强化训练。
  高考对诗歌比较鉴赏的考查涉及考点多个方面,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灵活多变的考查方式,我们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关键在于对典型试题要精讲精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高诗写景,表现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还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感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
  (2)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①修辞手法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对故乡梅的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②抒情手法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抒情。
  ③表现手法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危机化解,“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现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边塞梅花满关山的景色。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悲凉的思乡之情。
  [点拨]对表达技巧可以多角度分析,但是注意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不能脱离诗句,技巧体现在诗句之中,关键在于抒情。
  (3)比较两首诗的语言
  ①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洋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的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
  ②语言特点:高诗苍凉高壮,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虽有思乡之情,却不低沉哀婉,充满慷慨昂扬的基调。李诗简洁清空,不事雕琢,以神运笔,不落行迹,进入诗中的内容无不是具有塞上特点的事物。
  [点拨]对语言的鉴赏,要整体把握,仔细品味,多积累一些语言方面的术语。
  除了比较不同之外,两首诗还可以比较内容、技巧上的相同之处。参考答案:(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同;(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⒊ 以积累深厚的鉴赏知识为基础,规范作答,有条不紊。
  (1)紧扣要求。要看清比较鉴赏的内容及要求,依照要求作答,不可节外生枝,答案尽量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2)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关注分值分配,要点要齐全,不能遗漏,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
  (3)推敲用语。答案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五、习题设计
⒈下面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不尽一致,试做一点辨析。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参考答案]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文学佳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弹性和张力,能给读者留下丰富而广阔的探究空间。白居易的《夜筝》便是这样的范例。有人评价它是《琵琶行》的缩本,其间对音乐的侧面描写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能“从一斑而窥全豹”,对此,你有同感吗?
请结合诗作展开联想,作简要赏析。
解析:其实这种类型也是比较性评价赏析,只不过是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这里要求我们对一些名篇名句熟读成诵,要在比较中唤起记忆,展开联想,相关术语也要烂熟于胸。此题关键要明白“紫袖”、“红弦”、“弦凝”、“指咽”诸词的含义,并联想到《琵琶行》相关诗句,然后抓住写作技巧中侧面描写和艺术空白的特点,理解“睹影知竿”的艺术效果。
评分要点提示:“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者与筝,“明月”点“夜”,可联想到浔阳江头之明月夜。“自弹”与“低眉信手续续弹”,“暗低容”与琵琶女“敛容”自陈相对应。第三句是关键句,貌似无声的休止符,其实攸关声情,颇有深意。它既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又是巧妙别致的暗示,使人于无声顷刻中领悟和想像筝乐美妙的同时,又引发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自然铺垫出“别有深情一万重”的结句。这与《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从侧面落笔烘托主体的手法,确实收到了“睹影知竿”的功效,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此题为开放题,允许学生个性化、拓展性理解,但须紧扣侧面描写和艺术空白,结合诗作展开自然而合理的联系和联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