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他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2.品味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真挚的寓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3感悟伟人的凡人世界,真人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七年级上册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曾介绍鲁迅先生的身份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个身份个个响当当,沉甸甸.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还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等等。从这三个身份和这些诗句中,你觉得成年后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说说最初印象或者描摹你想象中鲁迅先生的神态也可以。
——严肃深刻、兢兢业业、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无怪乎,毛主席说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是“民族魂”。而“民族魂”总是崇高的,是我们中国的伟人!(板书:伟人)
早上你们自渎了课文,你对课文中鲁迅的第一印象是?
——平易近人、随和爱哭、幽默、亲切的长者。
这让我们看到伟人的另一面:凡人。(板书)
二.探寻凡人鲁迅
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的鲁迅呢?我们一起走入课本来瞧瞧!
1.齐读1、2自然段,这部分写了鲁迅的什么特点?
——(1)笑声明朗、(2)步履轻捷。
2.那文章的其他部分呢?大家速读然后总结。
待人接物(4)休息翻书(5)拼命加班(6)对待小事(7)带病夺时
三.凡人鲁迅却不凡
我们发现在这些事情背后,鲁迅是以一颗怎样的心对待朋友的?可以以萧红为例。读原文并总结。
1.诚心 ——真挚(鲁迅对萧红20元的帮助以及后来在文坛对她的提携。)
补充交代1:萧红身世——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补充交代2:萧军在延安说:鲁迅算是他的父辈,毛主席只能算是大哥。
2.童心——天真
①多次笑容:如“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等;
②与友人开玩笑“好久不见”。)
这么一个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应该更多的是深沉,怎么会如此天真,那我们就来回忆下鲁迅的经历。哪位同学记得一些,简单介绍。
儿时经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成名经历——敢于揭示中国人的国民性:最讨厌虚假的皮笑肉不笑。
所以鲁迅先生的笑不阴冷,不张扬,不是冷笑、狂笑、奸笑,而是没有被玷污的笑,是最纯真,最本真的笑。
3.会心——求索(梅雨季节天晴的深意)
①鲁迅仅仅是因为雨后天晴而笑吗?(联系时代背景)
②鲁迅能瞬间会朋友之心,这让你想你鲁迅本身的人生格言是?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鲁迅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终其一生,鲁迅先生都在追求天晴,追求太阳,追求光明。所以他能不会心一笑吗?他所会之心是“求索之心”
4.爱心——厚道
①青年人的信笔迹潦草,可先生确依然认真对待。
②不顾自己身体,陪客人到12点,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的教给后辈。
③拿原稿给朋友擦手,把最好的总是给朋友,对自己的物品却视如草芥。
我的原稿的境遇,许知道了似乎有点悲哀,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我自己是在擦桌子的,因为我用的是中国纸,北洋纸能吸水。”
1935年4月12日鲁迅致萧军
鲁迅说:“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所以鲁迅先生朋友众多。(展示多张他与朋友的合照。)
四.拓展阅读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5.总结:
一个人的死能带给他人这么强烈的震动,为什么?那就是伟大的人格!
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经意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不平凡的鲁迅。
一滴水也能映照光辉。伟人的生活小事也能折射出一种品质,一种情怀,用王安石的诗来概括: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原来,平凡鲁迅背后是如此绚烂多姿的世界!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六.课外阅读:
唐弢《琐忆》
林语堂《悼鲁迅》
周作人《关于鲁迅》
郑振铎《永在的温情》
孙伏园《忆鲁迅先生》
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
施蛰存《关于鲁迅的一些回忆》
藤野严九郎《谨记周树人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