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传承与创新
——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与创新
——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反映社会变革的美术
●多样化艺术探索
中国近现代是激荡变革和砥砺开拓的时代,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创新,中西美术的交流与互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主题。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进程交织在整体社会文化变革的潮流中,它既反映了社会生活内容和时代审美诉求,同时又遵循美术演变的内在逻辑,在继承与融汇中创新。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格局。
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在急剧变革,动荡的社会形势下。传统文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文人画家不再以依附皇权及科举仕途作为人生道路的唯一选择。以任伯年,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派四杰”是近代转型的文人画家群体,他们“生计仗笔墨”,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他们的绘西将诗、书、画、印相结合,坚持了文人画的笔墨格调及意韵,同时兼容大众生活情感及市民审美意识。
《寿桃图》吴昌硕
《屏开金孔雀》任伯年
《栖霞山居》黄宾虹
黄宾虹早年临古求法,积淀了深厚的笔墨功力。此外,他师法自然,游历名山大川,旅行纪游画稿数以万计。他的山水画具有“黑、密、厚、重”的特点。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齐白石从民间匠人起步,进人文人画的殿堂。他的绘画融合了文人画的笔墨精华与民间美术的鲜活气息,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格调及审美趣味。
《冯钢百肖像》李铁夫
《泰戈尔像》 徐悲鸿
林风眠主张中西艺术的融合,他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水上鱼鹰》林风眠
《鱼鹰小舟》 林风眠
《霸王别姬》林风眠
《临摹吉祥天女图轴》张大千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中国美术的宝库,历代的壁画,彩塑,建筑及装饰图案对于推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张大千对敦煌美术情有独钟,他归纳敦煌艺术的“十大好处”,如人物画的复兴,“线条被重视"。“小巧作风变为伟大”等,主张从中国美术的内部探索中国画变革创新的道路。
《春水归舟》 张大千
《记写雁荡山花》潘天寿(局部)
《灵岩洞一角》潘天寿
潘天寿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强调中西绘画各有所长,各有自己的艺术高峰,中西艺术应拉开距离,保持各自的艺术特色。
他认为,无论是中国画引进西画的技法和技巧,或者是西画引进中国画的技法或技巧,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各自的高度。
《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
《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
反映社会变革的美术
“文以载道”的社会审美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术参与社会变革,发挥美术的社会功能,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突出特征之一。
这一方面反映在艺术家积极参与社会革命运动,以美术为武器,宣传鼓舞民族自强与独立的革命;另一方面,艺术家用创作表现新社会的建设成就,用美术再现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社会进步激发的审美情感。
《流民图》蒋兆和 (局部)
《鲁迅像》赵延年 黑白木刻
《到前线去》胡一川 黑白木刻
在鲁迅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新兴木刻艺术运动。受西方版画的影响,新兴木刻由传统木刻的“复制”向“创作”功能转变。此外,新兴木刻的“新”还体现在,它紧跟中国社会现实,是为变革社会而产生的美术。
新兴木刻是中国革命时期最有效的艺术武器之一,在民族救亡和民主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艺术家用木刻表现中国人遭受的苦难与压迫,以及奋起抗争的呐喊与战斗。
《帮助抗属锄草》力群 黑白木刻
《清算斗争》江丰 黑白木刻
《马锡五调解婚姻诉讼》古元
《艰苦岁月》潘鹤 青铜雕塑
《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陈坚
《开国大典》 董希文
《日出东方》赵力中(油画)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马泉(年画)
《初踏黄金路》李焕民
社会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内容,用绘画和雕塑再现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新的变化和国家建设成就,成为艺术家的责任。通俗的风格形式、明朗乐观的格调,以及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美术创作的重要特征。
多样化艺术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迎来新的春天,经济繁荣和思想解放,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艺术家既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又放眼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美术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挖掘人性的真善美。艺术思潮活跃、题材丰富、表现方式和风格的多样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美术创作的重要特点。
《父亲》罗中立
《父亲》是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属于大尺幅超写实肖像油画,这是一幅“很大很大”的普通农民肖像画。
《塔吉克新娘》靳尚谊
《潮》詹建俊
《祖孙四代》刘文西
《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
《国魂·屈原颂》朱乃正
《山音之二》田世信(青铜雕塑)
《春雪》吴冠中
他认为形式美是可以分析、解剖的,主张研究形式美的科学性,“要用它来总结我们的传统,丰富发展我们的传统”。他吸收西方抽象美术的精华,同时又主张“风筝不断线”,强调作品与生活的情感连线。
走在美术界思想解放前列的杰出艺术家吴冠中是绘画“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春雪》是他艺术主张的成功实践。
《玉兰花开》祝大年
《闹天宫》 连环画 刘继卣
《妹妹和弟弟》漫画 丰子恺
《哪吒闹海》张仃(壁画局部)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常莎娜主创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发展,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广场、公园、商业街、火车站、地铁站、机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壁画、雕塑,发挥出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功能。公共艺术创作,除了体现艺术家的创作才能之外,还要求艺术家有综合性的环境空间意识,作品要与特定的环境空间相适应,使公共空间得到艺术性提升。
重要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成为城市景观的标志,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局部) 叶毓山 江碧波
《李大钊像》钱绍武
地书 装置艺术(局部)徐冰
小结
科学技术延伸了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观念及媒介表达方式。从绘画、雕塑到新媒体影像技术,艺术创作的手段日益丰富,艺术创作从现实世界拓展至虚拟世界。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成为未来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继承与创新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主流。中国美术优秀的传统在近百年得到了延续,同时,西方美术的输入也激活了中国艺术家对传统的再认识,井激励艺术家从多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课后作业
以一幅美术作品为例,谈一谈,美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家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感 艺术能够发挥哪些社会功能
请你选择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和题材内容进行分析鉴赏。
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谢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学设计
课题 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代表性的作品,感知作品选材及内容所传达的时代信息,掌握作品表现的风格和特点,提升图像识读的能力,提升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鉴赏能力。认知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进行探究和评价,形成对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判断。学会从文化和时代的角度观察与分析,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掌握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理解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涵。尊重社会变革时期美术作品的创作所秉持的中华民族情感与文化立场,提高人文素养。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在时代变革中的转变。
重点 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在观念与形式层面的多样化探索。
难点 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中国近现代是激荡变革和砥砺开拓的时代,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创新,中西美术的交流与互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主题。应该如何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引出课题: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
讲授新课 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国近现代是激荡变革和砥砺开拓的时代,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创新,中西美术的交流与互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主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进程交织在整体社会文化变革的潮流中,它既反映了社会生活内容和时代审美诉求,同时又遵循美术演变的内在逻辑,在继承与融汇中创新。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格局。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在急剧变革,动荡的社会形势下。传统文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文人画家不再以依附皇权及科举仕途作为人生道路的唯一选择。以任伯年,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派四杰”是近代转型的文人画家群体,他们“生计仗笔墨”,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他们的绘西将诗、书、画、印相结合,坚持了文人画的笔墨格调及意韵,同时兼容大众生活情感及市民审美意识。二、反映社会变革的美术“文以载道”的社会审美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术参与社会变革,发挥美术的社会功能,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突出特征之一。这一方面反映在艺术家积极参与社会革命运动,以美术为武器,宣传鼓舞民族自强与独立的革命;另一方面,艺术家用创作表现新社会的建设成就,用美术再现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社会进步激发的审美情感。三、多样化艺术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迎来新的春天,经济繁荣和思想解放,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艺术家既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又放眼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外国美术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挖掘人性的真善美。艺术思潮活跃、题材丰富、表现方式和风格的多样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美术创作的重要特点。
课堂练习 1、以一幅美术作品为例,谈一谈,美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家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感 艺术能够发挥哪些社会功能 2、请你选择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和题材内容进行分析鉴赏。3、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课堂小结 科学技术延伸了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观念及媒介表达方式。从绘画、雕塑到新媒体影像技术,艺术创作的手段日益丰富,艺术创作从现实世界拓展至虚拟世界。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成为未来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继承与创新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主流。中国美术优秀的传统在近百年得到了延续,同时,西方美术的输入也激活了中国艺术家对传统的再认识,井激励艺术家从多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板书 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二、反映社会变革的美术三、多样化艺术探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