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二泉映月》的诞生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优美词句。
3.搜集有关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加深对《二泉映月》诞生过程的理解。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文中优美词句,背诵从“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到文章结尾这部分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阿炳及《二泉映月》相关资料,录音机、磁带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这首曲子是阿炳创作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关于阿炳及《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①创设情境。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指导学生用心倾听。
②学生汇报听乐曲后的感受。
听到如此悠扬的二胡曲,同学们,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述说听到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的二胡声后的感受。)
③激情引趣。
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用心去读。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探究《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诞生的经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后正字音。
学生交流汇报易读错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要适时点拨。
如:“颤抖”中的“颤”字是多音字,学生不仅要读准该字在本课中的读音,还应掌握另一个读音并会组词。生字“浸”读jìn,学生容易错读成qǐn。生字“弦”读xián,学生容易错读成xuán等。
学生有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指导其联系上下文理解。
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诞生的经过。
(4)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谈通读全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总的感受:1.阿炳经历坎坷;2.阿炳对音乐有着执著的爱。)
①细读深究,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
细读课文,重点讨论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画出体现阿炳经历坎坷的词句,再交流汇报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在讨论时,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阿炳学拉二胡的事被老道士知道了。老道士把他赶出了山门。不久,他患了严重眼疾,又没钱医治,眼睛最终瞎了,人们叫他‘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在街头流浪,靠拉二胡讨饭度日”。
“这天夜里,富豪派人把阿炳打得遍体鳞伤。”
“正值深秋,阿炳住在一间破草屋里,卧床不起。从早到晚,除了几个穷家小户的好心人给他送来薄粥,一个乡下老医生给他煎药敷伤外,陪伴阿炳的只有一把二胡。”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这些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创设语言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带入到70年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想象力,想象书中没有写到的阿炳所经历的苦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细读深究,体会阿炳对音乐执著的爱。
过渡:阿炳虽然经历坎坷,但他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了与命运的抗争,它通过对音乐执著的爱抒发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从哪些地方看出阿炳对音乐有着执著的爱呢?
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谈感悟理解,交流汇报学习心得体会。
重点理解第2、3、5、6、10及第13自然段中的相关词句。
③朗读指导。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练习读的时间。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读出感情,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录音磁带或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
读后师生评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⑸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再次播放录音磁带或播放多媒体课件,在《二泉映月》优美的旋律中,教师总结(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设计):《二泉映月》的诞生,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经历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流的泪;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
在音乐声中,朗读(可以是学生个人读,可以是师生合作读,也可以是齐读)从“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到文章结尾这部分课文,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从“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到文章结尾这部分课文。
(2)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记一记。
(3)找出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语句,抄一抄,记一记。
(4)在自选词语中填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3.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2)按要求写出描写声音的词语。
鸟声( )风声( )雨声( )钟声( )鼓声( )
铃声( )枪声( )炮声( )机器声( )
4.实践活动。
搜集中外著名音乐家的创作故事,举办故事会。学生既准备故事内容,又搜集相应的创作曲目。通过故事会,既使学生被中外著名音乐家的创作故事所感染,又能欣赏优美的乐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资料
〔音乐名家———阿炳〕
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20多岁时,患了眼疾,父亲又死了,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们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才,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无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失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
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实际能看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仓凉的情调。
PAGE
1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