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满分秘籍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
1. 传染病
(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病原体也叫“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或其他生物患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3)常见传染病的分类
类型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传播途径
常见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黏膜和肺
飞沫、空气等
流感、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
饮水、食物等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
血液传染病
血液和淋巴
吸血的节肢动物等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
体表传染病
皮肤和体表黏膜
接触
狂犬病、炭疽病、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
概念: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举例:一般患有传染病以及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属于传染源。如携带艾滋病病毒的人及艾滋病患者属于艾滋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概念: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举例: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
概念: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举例:例如一些未出过麻疹的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在发病初期,即刚表现出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蔓延。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要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人群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二、免疫与计划免疫
1.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和粘膜
作用: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黏膜上的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
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
作用:吞噬病原体和杀菌。
(3)第三道防线
组成:主要有免疫器官(胸腺、脾和淋巴结等)和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
作用:产生抗体,杀灭特定的抗原。
抗原与抗体
(1)概念
抗体:病原体侵人大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一类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2)特点
抗体产生后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如天花病毒抗体会终生存留,流感病毒抗体只能存留很短的时间。
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椀原,且一种抗体只能由相对应的抗原刺激后形成。如患过天花的人只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而对麻疹病毒无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分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大多数病原体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1)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功能
防御功能
作用: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产生。
异常:发生过敏反应。
维持自身稳定
作用:识别与清除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保持人体稳定。
异常: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免疫监视
作用: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异常:可能会发生肿瘤。
计划免疫
疫苗
(1)概念: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原理:疫苗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计划免疫
(1)概念: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
(2)措施:将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进行接种。
(3)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艾滋病
概念: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危害: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
艾滋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病毒存在于他们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
(2)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通过精液等)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3)易感人群:艾滋病的易感人群是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
(4)艾滋病的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目前还没有可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因此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易感人群。不过,与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等),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三、用药与急救
1. 安全用药
概念: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害。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项目
特点
标识
举例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即可购买,并按医嘱服用
Rx
青霉素
非处方药
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
OTC
小茶胡颗粒
安全用药
使用药物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名称、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功能与主治)、不良反应(副作用)、注意事项、用法与用量、制剂与规格以及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2. 急救
紧急呼救——120
当遇到有人突发急病时,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说清楚病人的情况和发病地点。
在急救车到达前,应争分夺秒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
心肺复苏: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顺序为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1)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救护者应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用力向下按压病人胸骨下段约1/3处,使其下陷5~6厘米,然后放松
(2)口对口吹气法——人工呼吸
原理:依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病人恢复自主呼吸。
方法:
①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
②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确保呼吸道畅通。
③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颏,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用口包住病人的口,平缓吹气2次,每次持续1秒以上。
(3)心肺复苏要点:先做30次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畅通,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当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并且脸色逐渐转为红润时,则证明抢救有效。
出血和止血
(1)出血类型:根据串血部位区分,体内器官的血是内出血;体表的出血外血,外串血又分为动脉串血、静脉串血和毛细血管串血
(2)外出血类型的判断及止血措施
外出血类型
血液颜色
出血特点
止血方法
动脉出血
鲜红色
喷: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近心端止血
静脉出血
暗红色
流:缓慢而连续地从伤口流出
远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出血
红色
渗:从伤口渗出,般能自行凝固
消毒、包扎
四、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1. 评价自己的将康状况
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保持愉悦的心情
(1)意义:心情偷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2)调节方法:
转移注意力
倾诉或者宣泄
自我安慰
2.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娱乐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习惯,等等。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提出问题: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
实验过程
实验变量:酒精浓度。
注意事项:
①应尽量选取大小一致的水蚤,而且在清水中10秒内心脏跳动次数最好在40次以下,这样便于观察和计数,减少误差。
②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即在清水中和某一浓度的酒精溶液中。每次实验时,先在清水中观察,再在酒精溶液中观察,并记录数据。
③在用酒精溶液进行实验时,应先用吸水纸将水吸干,避免降低酒精溶液的浓度。接着滴2~3滴酒精溶液,过5~10秒再用吸水纸吸去大部分的酒精溶液,然后进行观察。
(2)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营养,平衡饮食
坚持体育锻炼
按时作息
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
合理安排上网、看电视时间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不良的生活方式
吸烟的危害: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进会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
酗酒的危害:酒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精,酒精是一种抑制剂,对神经有抑制作用。如果一次性大量饮酒,人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如果长期过量饮酒,人会发生“酒精依赖综合征”。酗酒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增加患症的风险,还会导致骨骼异常,增加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率。酒后还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毒品的危害:毒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冰毒、摇头丸等,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吸毒者为支付吸毒巨资而不惜诈骗、偷盗等,严重危害社会。
染上网瘾对健康的影响:染上网瘾的人会毫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网,导致身体免疫力低下,还会出现心理疾病,产生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
满分加练
1.下列各种疾病中,都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肺结核、糖尿病、坏血病 B.蛔虫病、佝偻病、水痘
C.高血压、手足口病、淋病 D.麻疹、流感、乙型肝炎
2.下列各项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学校教室进行消毒 B.幼儿园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送往医院
C.水果洗干净再吃 D.学校停课,进行网络教学
3.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B.抗体是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C.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医院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
4.治疗癌症的传统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杀死癌细胞。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一种治疗癌症新疗法的科学家,该疗法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细胞增强攻击癌细胞的能力来杀死癌细胞的。该疗法起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
A.红细胞 B.淋巴细胞 C.肝细胞 D.上皮细胞
5.有关抗原和抗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B.一种抗体能对多种抗原发挥免疫作用
C.抗原被清除后,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仍具有针对该抗原的免疫能力
D.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
6.如图中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能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是( )
A.第一次侵染后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产生的该抗体只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C.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D.能够产生抗体的是淋巴细胞
7.2016年3月,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的非法疫苗案,引起公众对疫苗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 B.接种疫苗可以治疗某种疾病
C.接种的疫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D.过期疫苗没有毒性,接种后对人体没有危害
8.新冠肺炎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接种新冠疫苗可有效预防新冠肺炎。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患者和携带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属于病原体
B.接种新冠疫苗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接种新冠疫苗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产生抵御新冠病毒的抗体
D.皮肤是人体的一道保护屏障,能够完全阻挡新冠病毒的侵入
9.当有人因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造成心跳、呼吸停止时,需要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如图)。人工呼吸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方法,下列施救措施不妥的是( )
A.使病人仰卧、头后仰
B.清除病人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C.在进行初步急救处理后不需要拨打急救电话120
D.一般每分钟按压80次左右
10.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一辆槽罐车发生爆炸冲出高速公路,引发周边民房及厂房倒塌。截至2020年6月15日7时,事故共造成20人死亡,172人住院治疗,其中重伤人员24人。如果你是现场的救援人员,则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当的是( )
A.有人外伤出血,血色鲜红,血流喷出,则立即在近心端止血
B.骨折后应及时用夹板把骨折处两端的关节固定起来
C.发现有人触电及时用手将其拉离电源
D.如果有人发生心跳骤停,则应对其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11.学习用药常识,维护身体健康。下列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病人或家属可以自行购买带有“OTC”标识的处方药
B.西药毒副作用大,中药是纯天然的草药,没有毒副作用
C.板蓝根冲剂是常用的感冒药,过期一两周还可以服用
D.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在服用前都要关注药品说明书上的各项信息
12.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置在瑞士日内瓦,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 )
A.爱好锻炼,身体强壮
B.很少生病,力大如牛
C.成年人的生活状态
D.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13.下列有关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动脉硬化等
B.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也能预防癌症
C.冬季是冠心病和癌症的多发季节
D.细胞癌变往往与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
14.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暴发,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预防有了新的发现和研究。如图一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简单,主要由___________构成。根据其寄生的细胞,可推断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___________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是图一中的__________(填标号)。
(2)2020年3月,由我国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已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从免疫角度分析,疫苗相当于___________,进入人体内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___________,从而提高了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
(3)如图二的①~⑤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_______(填数字)。
(4)目前,我市新冠疫情防疫工作已转为常态化防控。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好日常的自身防护。请从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列举一条具体的措施:___________。
15.抗生素的利用为细菌性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但滥用抗生素却催生“耐药细菌”。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菌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据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监测显示,入冬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目前处于流感活动的高峰期,我市各校积极应对,对校园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的清扫,对重点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查验学生的预防接种证,对未按规定完成疫苗接种的学生,通知及时补种;通过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和个人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请根据相关叙述及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当人体被细菌侵入时,机体产生的能抵抗细菌的特殊物质是__________,此时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细菌数量下降,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___免疫。
(2)细菌后代中存在变异,抗生素A对细菌进行选择,__________细菌被保留下来,经过逐代积累,即便加大抗生素A剂量仍无法杀灭。该过程可用达尔文的__________学说来解释。
(3)由于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所以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__________,它只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4)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病的发生,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_____。
(5)流感期间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地给健康成人或儿童一些抗流感病毒药物,对预防流感病毒的有效率可达70%~90%。这些药品包装上通常会印有“OTC”字样,这属于__________药。
(6)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保持健康非常重要。请你写出两条健康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疹、流感、乙型肝炎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坏血病、佝偻病、高血压等都不属于传染病,
2.答案:B
解析:A学校教室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幼儿园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送往医院,属于控制传染源。C水果洗干净再吃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学校停课,进行网络教学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3.答案:B
解析: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A不符合题意。B.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B符合题意。C.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如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包括病菌),C不符合题意。D.卡介苗是由减毒型结核分枝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疫苗,可用于结核病的预防,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B
解析:题述疗法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细胞增强攻击癌细胞的能力来杀死癌细胞的,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细胞。
5.答案:B
解析: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会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等叫做抗原,A正确。一种抗体只能和特定的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B错误。抗原被清除后,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仍具有针对该抗原的免疫能力,不同的抗体存留的时间长短不一,C正确。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机体会迅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D正确。
6.答案:C
解析:由题图中曲线可知,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7.答案:A
解析:接种疫苗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正确;接种疫苗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可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而不是可以治疗某种疾病,错误;接种的疫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而不是第二道防线,错误;过期疫苗可能失效,而且安全性不能保证,因此过期疫苗有毒性,接种后对人体有危害,错误.
8.答案:C
解析:病原体是指引起人或动物患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新冠肺炎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新冠肺炎患者和携带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能够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A错误。接种新冠疫苗能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抵抗新冠病毒,接种新冠疫苗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错误,C正确。皮肤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但是不能完全阻挡新冠病毒的侵入,D错误。
9.答案:C
解析:当发现有人因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造成心跳、呼吸停止时,首先要拨打急救电话。
10.答案:C
解析:发现有人触电时,要先切断电源,再采取其他的措施,C错误。
11.答案:D
解析:带有"OTC”标识的药物为非处方药, A错误;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毒副作用,B错误;药品都有一定的有效期,超过有效期,药物的药性会发生变化,不能服用,C错误;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在服用前都要关注药品说明书上的各项信息,D正确。
12.答案:D
解析: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13.答案:C
解析:冬季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但癌症的病发与季节无关。
14.答案:(1)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动物;甲
(2)抗原;抗体
(3)②③⑤
(4)勤洗手
解析:(1)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病毒根据其寄生的细胞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动物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都已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体内都携带病原体,因此是图一中的甲(传染源)。
(2)从免疫角度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3)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故②③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①④有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4)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阻断病原体传播的措施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15.答案:(1)抗体;特异性
(2)耐药;自然选择
(3)病原体;蛋白质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
(4)保护易感人群
(5)非处方
(6)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用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保持乐观心情等
解析:(1)当某种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通常只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细菌后代中存在变异,抗生素A对细菌进行选择,耐药细菌被保留下来,经过逐代积累,即便加大抗生素A剂量仍无法杀灭。该过程可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
(3)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5)非处方药的标识为OTC。
(6)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合理营养;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合理用药;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保持乐观心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