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师说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后于穆宗时,官运好转,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韩愈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谨,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名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听录音,正音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贻( )
dòu
fǒu
zhuàn
dān
pán
cháng
yú
y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求学的人
一定
表判断
用来……
通“授”
不是
表顺承
道理
谁
表假设
那些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
于,在
本来
于,比
以…为师
懂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习
哪里
在
呢
因此
无论
…的地方
一、
(1)表明中心论点。
(2)表明教师作用。
(3)表明从师必要性。
(4)表明择师原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
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
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学于师。
从师风尚
取独
超出
尚且
不如
表转折
以…为耻
向
一般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
因此
圣人
更加
圣明
…的原因
圣人
表推测,大概
自己的
对于
却
以…为耻
从师学习
糊涂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那
句中停顿
宾前标志
宾前标志
有的
通“否”
小的方面
表转折
大的方面
放弃
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
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些
以…为耻
称
就
表修饰
像
低
大
谄媚
类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
取独
不屑说
竟
赶得上
表反问,难道
吗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固定的
以…为师
这些
贤能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
一定
比
早晚
专门研究
罢了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
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
道,作《师说》以贻之。
孩子
喜欢
局限
被
时俗
向
普遍
赞许
古人从师之道
赠送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经:
《诗》《书》《礼》《乐》《易》
《春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
二、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求学的人
2、小学而大遗
今:小学校
古:小的方面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三、 一词多义
动词,学习
以……为师
动词,从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流传
传
传授
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一)名词作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2、吾师道也
学习
(二)形容词作名词
1、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大的方面
圣人
愚人
(三)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
以……为羞耻
2、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一)之
五、虚词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取独
4、句读之不知
宾前标志
(二)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
3、其皆出于此乎
表推测语气,大概
4、其可怪也欤
表反问语气,难道
(一)判断句
六、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被动句
1、不拘于时
被
(三)倒装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
于余学
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