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韩愈的诗歌代表作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课堂拓展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人名)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
尊师典故
课堂拓展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子贡结庐守墓
尊师典故
韩愈二举成名
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人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能成名,再举方才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没有看中,于是韩愈落第了。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官还是陆贽,试题跟上一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遍交卷。陆贽仔细看了,这才发现了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第一名。
师说
韩愈
文章《师说》题解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章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文章写作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掌握下列字词读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ú) 不能(b ù ) 传道(chuán )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文章字词积累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通假异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一段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 。
古:即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老师
学者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 ……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 ‥‥‥的东西”。
这里是:“用来 ‥‥‥的”
传:传授
道:道理,具体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
受:通“授”,传授
业:学业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孰与 与......孰
孰与用在名词或代词前,与....孰之间为名词或代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 译为“与谁(哪一个)相比....”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孰与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
望时而得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的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的问题呢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
2
惑 :疑惑
从:动词,跟从,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惑 :疑难的问题
解:解决
1
2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1
2
乎 :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乎 :作“于”用,比的意思。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1
2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年龄,生年。
于:比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比我早出生还是比我晚出生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不分,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代词,代方位,这里可译成“地方”。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分析第1段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概述中心
为什么从师
以什么人为师
1、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阅读分析第一段
2、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译文:唉!从师求学的风尚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
状语后置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下:名词作动词,低于,相差。
耻:意动,“以……为耻”。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益:更加
愚:前一个“愚”,名词,愚蠢的人,
后一个“愚”,形容词,愚蠢。
译文: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的意思
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译文: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译文: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身,自己。
则:副词,表转折。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惑:糊涂,形容词。
译文: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
所谓:说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òu
译文:那些教他读书,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之:宾语前置标志。
或:有的。
不:通“否”
fǒu
译文:不懂得文章的断句,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小学
遗:遗漏,舍弃。
明:明智。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儿童初等教育的学校
译文: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疑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师(后):动词,学习。
耻:“以……为耻”,意动。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辱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之:代词,这。
族:类。
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译文: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相若:相似
道:学问道德水平。
则:表并列连词
足:够得上。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译文:"那个人与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并列,
不齿:不屑与之并列。(区别:不耻/不齿)
乃:副词,表转折。
及:赶得上。
其:副词表加强语气,真是。
欤: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不齿:指不屑与之并列,表示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一般翻译成“不以...为耻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世人所不齿”等。“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不齿”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东西前加“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
不耻”后边可直接接东西,构成“不耻××”,如“不耻下问”。
译文:巫医,乐师,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1、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2、此段分论点?
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文章内容探究
③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3.①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的?
用三组对比
1、纵比:
2、自比:
3、横比:
古圣人——从师而问——益圣
今众人——耻学于师——益愚
择师教子——小学
己耻从师——大遗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常:固定的,永久的。
师:以……为师,意动。
徒:类,辈。
贤:道德、才能。
及:比得上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泛指多数(三人成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贤:胜过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译文: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胜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爱。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通: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向,从。
嘉:赞许
贻:赠送
译文: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思考题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作者称赞李蟠有何作用?
作者称赞李蟠的不从流俗,就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作者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又一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段落 段意 论点
一 阐述从师的道理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 评说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反面论述)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久也;欲人之无惑难矣;
三 以历史事实证明 (正面论述)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 号召: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师道之
不传
赠李蟠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 士大夫
师百工
圣人无
常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孔子言:三人行(引用)
孔子行:无常师(举例)
破立对比
“耻学于师”
“其志乃反
不及”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板书设计
1、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古之圣人——从师
今之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智乃
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