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7 09:2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驿路梨花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导入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诗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梨花、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一种答案。
二、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例“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三、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四、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驿路梨花》,是当代作家彭荆风写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人们是怎么做的。
1.字词检测,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简陋(lòu) 驿路梨花(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菌子(jùn) 露宿 (lù sù)
词义
驿路:又叫驿道,古代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住宿的驿站。在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概述故事,梳理情节
3.理出文章思路: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起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我们”路过住宿。
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故事?——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知识点: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五、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1.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1)三次悬念
关于“悬念”: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2)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大家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2.文章为何用“驿路梨花”为题?
(1)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3)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4)雷锋精神的内涵是指什么?
六、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七、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八、拓展思考
新时代“雷锋精神”如何传承?
请列举一两个现代社会学雷锋善行的感人事例。
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处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