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分层作业》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共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双减分层作业》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共2课时,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7 11: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基础达标】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鸟 tún(_______) 目 ②zhě zhòu(_______) (_______)
③xié(_______)带 ④潮xī(_______)
⑤领yù( _______ ) ⑥yǎn(_______)射
⑦二氧化ɡuī(_______) ⑧排chì(_______)
⑨追sù(_______) ⑩jié(_______) 难
2. 下列语句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飘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B.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连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C. 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殒石的撞击。
D.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
3.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周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B.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割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C.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严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D.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素养拓展】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军借口两名士兵失踪为名,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B.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C.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D.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
5. 下列语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A. “应该”“深处”“熔化”“普通”分别是副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B. “肯定地说”“温度极高”“携带到地表”“这种情况”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补充短语、动宾短语。
C. “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这句话的谓语是“没有”。
D.“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这句话没有语病。
【能力培优】
6. 请分析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_______)
②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_______)
③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_______)
④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了巨大陨石的撞击。(_______)
⑤一些板块被拉开,问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版块也许会缓慢的像另一板块下面俯视。 (_______)
⑥因此,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_______)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④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基础达标】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中“那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二)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素质拓展】
7.选文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
8.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9.在②--④段造成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是什么?
10.第二段加点的“可能”“也许”两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大颅榄是一种稀有树木,树高30米,寿命300年。大颅榄木质坚硬,树姿秀美,既可作建筑用材,也可作绿化树木。但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在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这种树虽然也结果实,果实里也有种子,但在自然条件下却看不到它发芽;人工精心培育,也依然未能使其发芽成苗。这13棵树现在的年龄已达300岁,可说是进入暮年了。如果它们寿终正寝,地球上就永远不会有大颅榄了。
②自然界不可能有不发芽的种子。大颅榄能结子却不发芽,那么这13棵树又从何而来呢?这个谜使科学家很伤脑筋。
③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偶然发现,毛里求斯的特有动物渡渡鸟的最后灭绝是1681年,离现在300多年,而这13棵树的年龄也是300多岁,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后来在毛里求斯又发现了渡渡鸟的残骸,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可见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种子。看来大颅榄与渡渡鸟确实有着某种联系。
④坦普尔认为,渡渡鸟的灭绝是大颅榄目前濒于灭绝的原因。坦普尔发现,大颅榄的种子厚实坚硬。进行耐压实验,在590公斤的压力下还不破裂;而山核桃果实在50公斤的压力下就会破裂。种子外壳太厚太硬,种子不能吸收水分,胚芽不能冲破硬壳,当然就不能萌发成苗。渡渡鸟的砂囊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像一只白磨机,把大颅榄的种子外壳磨薄,使种子容易发芽。大颅榄正是靠渡渡鸟对种子的加工才得以传宗接代。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种子没有了磨薄处理者,因此就不能萌发了。正是这个原因,使大颅榄树越来越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
⑤坦普尔后来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能力培优】
11.找出第①段中与“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相照应的一个词________。
12.让生态学家觉得大颅榄与渡渡鸟确实有某种联系的根据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13.对大颅榄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大颅榄树的种子外壳太厚太硬。
B.大颅榄树的种子不能吸取水分,自身无法发芽。
C.大颅榄树的种子发芽成活率很低。
D.能将大颅榄树的种子磨薄使其发芽的渡渡鸟灭绝了。
14.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 不容忽视的光污染
①你知道吗 一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吸引”并“杀死”35万只昆虫。这是奥地利科学家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的最新发现。
②其实,很多其它动物也套因为城市的照明而受害。大规模的人造光常常使迁徙中的鸟类迷失方向,美国芝加哥有一幢高楼每年都会“杀死”1000—2000只候鸟。在2001年的小海龟出生期,人们在犬西洋沿岸发现了很多死去的小海龟。据分析,刚出生的小海龟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海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海洋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灯火通明,使月光和星光黯然失色,导致那些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成海洋,最终因缺水而殒命。
③在夜晚,地球大气层会散射城市的灯光,维持较高的亮度。动物们受到光线的刺激,就会精神十足,而原本用于繁殖、自卫和觅食的精力便会无端消耗掉。环境学家还发现,紧靠强光源的树木存活时间短,而且光合作用能力弱,氧气释放量少。
④以上人造光对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可以称为“光污染”。其实,对人类而言,光污染的危害也不小。近年来,很多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在夏季阳光的照射下,玻璃幕墙非常令人不适。
⑤除了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外,室内墙壁的颜色如果太亮也会引起视觉不舒服。非常光滑的白墙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所以粉刷墙壁的时候,最好使用“生态颜色”。所谓生态颜色,就是柔和的自然色彩,而不是那种明亮刺眼的颜色。
⑥研究表明,光污染可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危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如果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就会头昏心烦,甚至产生失眠、食欲卞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精神衰弱的症状。
⑦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15.本文中,“光污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根据文意回答,“光污染”对动物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7.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
18.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书刊使用米黄、浅蓝、浅红等色泽的纸张。请你运用本文介绍的有关知识,对这一做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1. ①臀 ②褶皱 ③携 ④汐 ⑤域 ⑥衍 ⑦硅 ⑧斥 ⑨溯 ⑩劫
2.D(A.漂移、B.联系、C.陨石)
3.D(周密-紧密、分割-分裂、严密-致密)
4.D(A.“借口……为名”杂糅B.“本着……为原则”杂糅C.“根本原因……在作怪”杂糅)
5.D(A.“应该”是动词B.“携带到地表”动宾短语,“这种情况”偏正短语C.“发现”是谓语)
6. ①作比较②打比方③列数字④举例子⑤摹状貌⑥分类别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迁移强调恐龙离开原来生存的板块而到另一个板块。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在文中说明了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与事实相符合,“似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7.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逻辑顺序。
8.举例子。通过列举了有人指出火山喷发造成生物灭绝的事例,具体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9.(1)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2)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
10.不能删除。“可能”“也许”这两个词语表示推测语气,起限制作用;说明了在没有确凿的事实之前只能是一种推测,删除后与事实不符,太绝对了。“可能”“也许”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1.稀有
12.(1)渡渡鸟从最后灭绝到现在的时间与13棵树树龄相同 (2)渡渡鸟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
13.C
14.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的说明了大颅榄的种子厚实坚硬。
15.人造光对动植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现象。
16.①“吸引”并“杀死”昆虫;②使动物迷失方向;③使动物无端消耗精力。
17.因为只有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意思对即可)
18.使用色彩柔和而自然的纸张,可有效降低光反射系数,减轻光污染引起的视觉疲劳,保护视力。(意思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