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课时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肇事(zhào) 接触(zhù) 彷徨(páng)
B.埋没(mò) 儒家(rǔ) 凳子(dèng)
C.华裔(yì) 领悟(wù) 毅力(yì)
D.遵照(zūn) 探察(cá) 诚意(chéng)
2.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1)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_____。
(3)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_____过程的向导。
A.研讨 B.探测 C.探察 D.探索
【素养拓展】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首批科幻文学博士研究生对即将到来的论文答辩胸有成竹。
B.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大家不知所措。
C.深圳的灯光秀引来了很多游客袖手旁观。
D.在追梦过程中,中国航天领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是不可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缺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能力培优】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B.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角度。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是一致的。
C.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D.结尾作者先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然后又阐明科学研究上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
6.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美籍华裔_________学家,_________奖获得者。
(2)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篇,和《__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_________家主要经典。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阅读进阶与写作
【基础达标】
(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六至十三段,完成下面各题。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7.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8.作者以自己起先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9.请你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二)拓展阅读: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关于“工匠精神”
①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关注、讨论的热点。
②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真正的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德国与日本的工匠精神享誉世界,一个家族几代人潜心钻研一门手艺的现象并不少见。
③2017年3月,德国莱菌 TUV集团首席执行官富笔博士出席博整亚洲论坛,与众多企业家及精英就将“制造”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展开探讨。富笔博士表示,德国约有40%的学生选择职业学院,而不是上大学,进而成为未来的工匠。过去的工匠精神意味着手工制作,而现在和未来的机器生产也包含工匠精神。高精尖的设备不可能由机器人来做,而是由受过良好教育的工匠来做。
④然而“工匠精神”在我国目前的存在形势却不容乐观。2017年春季以来,福建省某市高频举办24场招聘会。许多电子企业不约而同地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与尴尬,那就是技工荒。招工者哀叹:“博士硕士满街跑,在电子领域当中高级技工却难找。”一项对15至36岁年轻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5%的受访青年表示钦佩能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人。但佩服归佩服,行动起来就难多了。调查同样显示,超过70%的人会以现实为重,把“工匠精神”当作一种“云中”的理想。
⑤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工匠精神”匮乏的现状?答案主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⑥过去我们尊称人为“师傅”,现在称“老板”;过去几级工很自豪,现在好技工很难找。这说明现在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丰,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加入工匠群体。在瑞士、德国,做一个工匠是很多学生尤其是男孩子的梦想。在我国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之时,日本则把民间艺人奉为“国之瑰宝”。不加快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谁来做工匠?没有工匠,哪来的工匠精神?
⑦人是制度的产物,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激励,弘扬工匠精神要求人才激励制度对各类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工匠精神”养成的需要来审视我国现有的有关制度,摒弃清理一批过时的制度,建立并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形成工匠职级晋升、荣誉授予、国际交流的机制,收入分配要向能工巧匠倾斜,调动工匠在车间完成创新的积极性。
⑧在中国的儒家文化基因里,匠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是没有地位的。孔子讲中庸,孟子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都不利于产生工匠精神,这些都导致了民族精神中严重缺乏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总的来说,中国的工匠精神被主流文化忽视,以民间口碑的形式,以百年老店、中华老字号的方式流传,忍辱负重,很委屈。
⑨时代正在艰难转身,风向已经改变,是时候俯下身子,做一个专注的“工匠”,发现和创造美好,服务他人,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了。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也需要工匠精神。上至政府,下至个人,都应该深思,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建设我们的“工匠精神”!
【素养拓展】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关注、讨论的热点。
B.在未来,即使是包含高精尖技术的机器生产,也需要工匠精神。
C.我国很多青年虽然钦佩具备工匠精神的匠人,却因为现实的原因,难以付诸行动。
D.在中国的文化基因里,道家讲求无为的思想主张,导致了民族精神中严重缺乏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11.有人说:“科举制度开启了选拔人才的先河,从此也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现象。”你觉得这个材料要放到第⑥~⑧段中的哪一段合适?请阐述理由。
12.互联网时代,凡事追求效率,追求便捷,“出名要早,来钱要快”也成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追求,在这样的潮流下,讲求“工匠精神”有没有必要?请结合本文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培优】
(三)写作提升
13.【写作技法】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八段运用了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的方法来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这一观点。
【写作实战】请以“梦想与行动”为话题,运用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梦想”与“行动”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300字左右。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课时
1.【答案】C
A项,触chù。B项,儒rú。D项,察chá。
2.【答案】(1)C;(2)B;(3)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含义的能力。“研讨”指研究讨论,研究探讨。“探测”指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用仪器进行考察和测量。“探察”指探听侦察,察看。“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C项,不合语境,“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A项,使用正确,“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B项,使用正确,“不知所措”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D项,使用正确,“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4. 【答案】A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B.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语序不当,应改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D.成分残缺,应在“中国文化”后加上“的一部分”。
5.【答案】D
解析:内容颠倒。结尾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后提出希望。
6.【答案】(1)丁肇中 物理 诺贝尔物理学
(2)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儒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7.【答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通读文段,根据“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可定位到第十三段,从中筛选出答案即可。
8.【答案】作者以个人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事例作用的分析。回答此题关键要理解事例的侧重点,找出其与文段观点的相通之处。
9.【答案】(示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了证实实验效果,他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解析】本题考查补充论据。首先明确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然后从积累的事例中寻找合适的事例即可。
10.【答案】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由第⑧段中“在中国的儒家文化基因里……这些都不利于产生工匠精神,这些都导致了民族精神中严重缺乏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可知“道家讲求无为的思想主张,导致了……的精神”的说法不正确。
11.【答案】应该放到第⑧段。理由:因为这则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主流文化的忽视与排斥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这个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题干给出的“有人说”的内容属于事实论据,“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指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这就说明那时读书才是主流,各行各业的工匠是被看不起的。再看第⑥~⑧段,这正与第⑧段中“在中国的儒家文化基因里,匠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是没有地位的”说法相一致,论证了“主流文化的忽视与排斥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这个观点,故应放到第⑧段。
12.【答案】(示例)我认为在现今社会讲求“工匠精神”是有必要的。本文理由:1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培育工匠精神,说明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②工匠精神追求的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等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寻求发展的重要素养;③德国莱茵TUV集团的富笔博士在博鳌亚洲论坛对工匠精神的呼吁,体现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4我国缺少高级技工的现象,说明了当下发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生活体验:(示例1)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满誉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示例2)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乔布斯就有典型的工匠精神,他对“苹果”的一切都追求极致、力求完美,正是他的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让“苹果”系列产品享誉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题干要求从本文和生活体验两个角度来探索“讲求‘工匠精神’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从本文来看,“时代正在艰难转身,风向已经改变,是时候俯下身子,做一个专注的‘工匠’”,说明本文是肯定“工匠精神”的,这就直接提醒我们答案要倾向于“有必要”。理由可从文中提到的国家的重视、时代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谈。另外,注意不要漏掉“生活体验”方面的理由,如可举瑞士手表何以扬名世界的例子来说明。
13.【答案】(示例)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勇气,是指放弃和投入的勇气。一个人要为某个梦想而奋斗,就一定要放弃目前自己坚守的某些东西。既想经历大海的风浪,又想保持小河的平静;既想攀登无限风光的险峰,又想漫步于平坦舒适的平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投入,是指一旦确定了值得自己去追求的梦想,就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心想不一定事成。事成的前提是全力以赴去做,比如一个人想学游泳,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头扎到游泳池里去,也许开始会呛几口水,但最后一定能够学会游泳。
只想而不付诸行动的梦想只能是空想,只有行动才能使梦想具有现实意义。大禹目睹水患肆虐,民众流离失所,树立了平息水患,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他劳神焦思,泽行路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因此,实现梦想的关键是能否果断地采取行动。行动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