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五)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五)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7 15:02: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五)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什么时代,语言文字当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文字的变迁也在响应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并与之同频共振。可以说,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时代,同时也为时代所重塑和改变。
殷商的甲骨文,证实了一个王朝的存在,并烙刻下诸多与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秦朝的小篆,见证了一统江山的恢宏,并因为“书同文”的国策实现了从多元向一元的转变;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记录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者为探寻出路而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历史,并在新文化运动的号召下焕然一新,顺应时代大势所趋。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一个时代,应先从读懂它的语言文字开始。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网络语言如同显微镜、透视仪,以敏锐的视角聚焦社会话题,在不同层面折射国人的社会心理状态,并以跳跃多变的形式与社会融合互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语言产业,致力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输入、大数据检索等高科技产品,以其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创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时代之新,为语言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也见证着语言形式在不断丰富,现代人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
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般,语言文字有新气象,也不可回避新问题。
网络语言形式的丰富不可否定,但在无边界、无底线之下任意泛滥,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就应该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野蛮生长的网络语言一方面将现代人情绪的消极面恣意放大,强化部分人的焦虑心理,污染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在随意地扭曲语言文字的原意,潜移默化间降低甚至诋毁了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其内在思想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
语言必然随时代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出现片面的强化或局部的消解。这种情况,归根结底遭遇的还是如何对待语言文字多样化的问题。时代的丰富性造就了语言文字的多样化,但语言的个性与共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应该在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下共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语言生态。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但也应有意识地为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做出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紧跟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为时代的发展鼓与呼,也为我们的今天留下清晰的写照,让后人看得清楚一些。
(摘编自李晓《尊重语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话文见证了五四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在时代的推动下焕然一新,与时代同频共振。
B.当下,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特点,这是现代人富有创造力的体现。
C.网络语言恣意放大了现代人的消极情绪,强化了部分人的焦虑心理,应该受到批评。
D.我们如果没有底线,任由网络语言泛滥,随意扭曲语言原意,必会影响语言的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读懂语言文字,就能读懂一个时代”的观点。
B.文章第一段强调语言文字折射时代,又受时代影响,第二三段紧承其后具体论述。
C.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文题“尊重语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D.文章中论及了语言文字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新特点与新问题,有一定的辩证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产业致力于高科技产品,其服务模式专业化、现代化创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
B.歪曲语言的本意会降低甚至诋毁语言文化的内涵和思想深度,让语言逐渐远离诗意。
C.语言随时代改变,极可能出现片面的强化,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语言文字的多样化。
D.我们只要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多元丰富性,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答案】1.C
2.A
3.D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网络语言……”错。原文仅提及“野蛮生长的网络语言……强化部分人的焦虑心理”,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读懂语言文字,就能读懂一个时代”论点理解错误。原文说“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一个时代,应先从读懂它的语言文字开始”,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我们只要……,才能……”过于绝对。依据文章末段内容,“跟上时代步伐”,不仅需要我们“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更要有“积极维护语言规范与纯洁”的努力。
故选D。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技术的加持,使得各大平台跑步进入“直播带货”模式。一支话筒、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就可以完成室内直播。所见即所得,万物皆可播的展示方式,让“剁手党们”边追直播边购物,成为一股新潮流。
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近距离商品展示、咨询答复、导购的新型服务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创业者、商家、品牌方自己开设直播间、推广自家产品,这是店铺销售服务的一种延伸;另一种是职业主播在互联网平台开设直播间,通过专业知识或影响力积累粉丝,给粉丝推荐某种商品,并帮助解决售后问题。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在产品价格、质量、性能特色、服务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信息不对称。面对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尤其是高价产品,消费者常常怀有戒备之心,力求从各个角度证实自己的购买会物有所值,然后才会做出购买行为。“直播带货”就是依赖与粉丝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吸引关注,刺激粉丝产生购买欲望,最后达成交易,实现流量变现目的。
(摘编自《“直播带货”如何赋能平台经济》)
材料二:
《2019年淘宝直播生态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加入淘宝直播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180%,直播平台“带货”超千亿元,同比增速近400%。除此之外,许多明星也加入了直播卖货的阵营,纷纷上线当起了“喊麦主播”。直播带货的火爆除了明星效应,好奇心和冲动消费心理的驱动同样重要。
网络直播购物是一种组合型的营销方式:活灵活现+体验感强+限时促销+好奇心+冲动消费+明星效应+信任背书。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网红直播带货如今已从城市向乡村蔓延。根据淘宝直播数据,天猫“双11”预售启动以来,仅用10天,农村网红主播们就卖出3万多吨农货。目前,网红带货正在形成新产业链,带动就业创业,同时也推动内需市场,催生出新消费模式。
(摘编自《“直播带货”创新消费方式》)
材料三:
直播带货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但也应看到,目前有的主播在推荐某产品或服务时夸大其词,消费者入手后发现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还有的平台直播搞数据造假,明明没有那么多人在线观看、评论、开展交易,却通过技术手段编造漂亮的后台数据,营造虚假的繁荣与人气。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的成熟都会经历不断暴露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新兴行业而言更是如此。规范直播带货发展,平台责无旁贷。具体而言,平台既要做好自律,也要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们的他律。一方面,完善网红带货的诚信评价机制,将粉丝评价、举报、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信息等记入评价系统,把违法情节严重、污点信息较多的“网红”拉入黑名单,取消直播带货资格,利用失信惩戒手段规范直播带货行为;另一方面,敦促一些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引导他们在直播之外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挑选商品、试用商品等,从而让粉丝们在直播时有更好的购物体验。
(摘编自《直播带货不能“带祸”》)
4.下列对“直播带货”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者对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往往怀有戒备之心,而直播带货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更能刺激其消费。
B.2018年无论是主播人数还是直播效益都呈增长态势,如今网络直播从城市发展到乡村;可见,直播带货的前景可观。
C.当下直播带货流行,对产业、消费均有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理性看待直播带货,承认并积极应对其存在的问题。
D.只要平台做好自律,加强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的诚信管理,商业环境得到规范,那么直播带货行业必定会更加繁荣。
6.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分析“直播带货”火爆的原因。
【答案】4.D
5.D
6.①得益于科技帮持。“直播带货”之所以火爆,离不开5G、互联网等科技的支持。②迎合了消费者心理。“直播带货”易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符合消费者消费好奇、消费冲动心理。③借助了明星效应。当下众多明星参与到“直播带货”阵营,刺激了消费。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直播带货已形成了产业链”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2段“目前,网红带货正在形成新产业链,带动就业创业,同时也推动内需市场,催生出新消费模式”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把“正在形成”理解成了“已形成”。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只要……,必定……”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第2段“规范直播带货发展,平台责无旁贷。具体而言,平台既要做好自律,也要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们的他律。一方面,完善网红带货的诚信评价机制,将粉丝评价、举报、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信息等记入评价系统,把违法情节严重、污点信息较多的“网红”拉入黑名单,取消直播带货资格,利用失信惩戒手段规范直播带货行为;另一方面,敦促一些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引导他们在直播之外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挑选商品、试用商品等,从而让粉丝们在直播时有更好的购物体验”,可知材料具体解释了如何规范平台,做好平台内商家与主播们的管理,并没有指出“只要平台做好自律,加强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的诚信管理,商业环境得到规范,那么直播带货行业必定会更加繁荣”。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5G技术的加持,使得各大平台跑步进入‘直播带货’模式。一支话筒、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就可以完成室内直播”“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近距离商品展示、咨询答复、导购的新型服务方式”,可得出“直播带货”之所以火爆的第一个原因是科技的原因,“直播带货”离不开5G、互联网等科技的支持,即“直播带货”火爆的原因得益于科技帮持。
根据材料一“‘直播带货’就是依赖与粉丝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吸引关注,刺激粉丝产生购买欲望,最后达成交易,实现流量变现目的”,可得出“直播带货”之所以火爆的第二个原因是消费者的原因,因为“直播带货”易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符合消费者消费好奇、消费冲动心理,即“直播带货”迎合了消费者心理。
根据材料二“许多明星也加入了直播卖货的阵营,纷纷上线当起了‘喊麦主播’”,可知“直播带货”火爆的第三个原因是明星参与的原因,因为当下众多明星参与到“直播带货”阵营,刺激了消费,即借助了明星效应。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可采莲
刘丽华
①莲蓬,是莲子的房子。它梗直,颔首在水中。
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盛夏的江南小城,街头随处有推着三轮车卖莲蓬的莲农,走走停停地叫卖,双手麻利地剥莲蓬,抠一把,放入小笸箩里,嫩绿的莲子,粒粒饱满,莲蓬莲子一色裁,引人注目。我走近,莲蓬润润的手感,能触到莲室里的湿度,就知这位大嫂是赶早采的嫩莲蓬。我挑拣几只碗口大的,一粒粒莲子送进嘴里,“莲子房房嫩”。吃鲜莲,就吃个嫩,嫩才清脆甘香爽口。因嫩,莲心来不及苦,莲肉莲心就一起下咽了。后味清凉,心肺很受用。天是热的,莲是凉的,人是乐的。
③我的老家江南水乡,最宜种莲。记得在家时,只要看到荷花开得热闹,就知道莲蓬一定有个好收成。荷花是次第盛开,莲蓬也是次第成熟,两天就可一采。我家的莲蓬,是那种“寸三莲”,三粒排列即长一寸,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古时为“贡莲”。
④每到莲蓬成熟时,我家荷塘边总会聚集着从城里来的游客,他们以荷花荷叶莲蓬当背景,用相机拍照。那一池田田荷叶,如盖如伞,风一吹,一圈荷叶边翻下来,活像一把把挤挤挨挨的绿绸伞。荷叶间,“荷花正闹莲蓬嫩”,荷花盛开,千姿百态。有新人赶来拍婚纱照,新娘一袭洁白婚纱,宛如红荷中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荷,以纯洁的荷花,来寓意美满的婚姻,真是绝佳创意。
⑤游客一来,谁也不会空手而归,都会买点莲蓬莲子,还有菱角。我们一般撑起竹篙,启动那叶小舟载上游客去采。采摘前,每人发一根铁钩,一支支莲蓬梗带刺,不能手碰,需用铁钩钩,钩近梗,攀下莲蓬摘下。游客们左右开弓,一钩一攀一摘,一只只莲蓬归筐。他们荡着小舟,头顶荷叶,手采莲蓬,嘴吃莲子,个个喜笑颜开。当小舟驶入荷塘深处,惊起一片水鸟时,有姑娘吟诵起李清照的词:“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仿佛那个九百多年前的女词人呼之即出,真感谢那一“误”,让词人体验一把水乡乐趣,也留给我们这阕脍炙人口的宋词;上年纪的游客唱起《洪湖水浪打浪》来,还学着歌里乡亲采摘的样子,采采莲蓬,又采采菱角;此时有小伙脱口而出“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这是白居易的《采莲曲》,也是我们的采莲曲……游客们说我家湘莲越嚼越出味,水水的,脆嫩甜香,谈笑间,种莲人与吃莲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喜悦。
⑥莲蓬一箩筐一箩筐的采收回家,倒在院子的坪地上。一家老小剥莲蓬的场景热闹温馨,一人一个小板凳,围坐在一大堆莲蓬边,每人双腿上放一只小笸箩,两手忙碌地掰莲室抠莲子,抠出的莲子得分拣出老嫩,老的丢进共用的大箩筐,嫩的留在怀前的笸箩里,老的煮吃,嫩的生吃。一边抠,一边谈论莲事,说张爹家今年莲蓬长势喜人,他的亲家都来帮忙酿制莲子酒卖;李伯家莲蓬熟得早,已经卖过三回了……抠着,说着,从村邻家飘来了荷叶粉蒸肉香,我们姐妹去灶屋里吃几口水蒸荷叶包饭,喝几口莲子莲藕菱角肉汤,那荷叶的清香渗透进饭粒里,沁人心脾。但性凉之食不能贪多,会伤脾胃。所以,凡吃不了的鲜莲,全晒成干莲子,等人收购,他们拿去加工成食材药材。
⑦干莲子,是一味健脾胃、补心肾、益精血的良药,母亲用干莲炖猪肚,加点生姜片,给我们暖胃补益身体。那时,一家人最爱的是一碗莲子枸杞粥,一般要到每年初秋才可喝到,因莲子采收了,干好了,母亲就有兴致从集市购回红枣、百合、银耳等与莲子配伍的食材,那些日子,餐桌上时不时会一人一碗那样红红白白的“神仙粥”,喝这个粥时,是我家最幸福的时光。当然,也有不好喝的,那是住在莲子里的胚芽,即莲心,味苦,它也是一味药,家里谁舌尖发红,那是心火上扬,母亲必用十根莲心煮水,尽管难以下咽,但喝上两三回,心火就压下去了。
⑧那些堆放一处的莲蓬壳,不会扔掉,晒干后也是一味中药,叫莲房,味苦性温,归肝经,可化瘀止血。
⑨莲蓬,遍身是宝,却以一种颔首谦卑的姿态示人,它从污泥里拔起,却一身鲜绿洁净。
⑩看到桌上的莲蓬子,我先生也想起了自家采莲蓬,他说家里荷塘太小,荷叶太密,没法弄只小莲船去采,采收时就没我家的诗情画意。他得下塘去,塘底尽是淤泥,所以,下水前得穿一套废弃的衣服,头戴斗笠,手持蛇皮袋,这样一身装束钻入荷塘,毫无美感。他一手攀莲蓬,一手攥莲蓬,摘下一个塞袋里。人家南宋诗人徐照是“莲蓬摘下留空柄,把向船前探水深”,他是转身下塘采一莲,一不小心泥过腰……一池莲蓬采下来,已是泥人一个。不过,那些水嫩干净的莲蓬子,父子俩挑到农贸市场一卖,钱袋子就鼓胀了,他的学费书杂费全有了。所以他说,采莲不道旧衫泥,挑蓬吆喝换学钱……
原来,一个个莲蓬,盛满了乡愁,装满了人间故事。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08月31日)
7.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④段运用了比喻、引用、通感等艺术手法描写荷叶荷花,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繁密嫩绿和荷花的千姿百态。
B.文章第⑦段写母亲用干莲炖猪肚、莲子枸杞熬粥、十根莲心煮水,明写莲子的药用功效,实则凸显了母亲的能干。
C.文章第9段承接上文总结“莲蓬,遍身是宝”;同时呼应开头,赞美莲蓬低调谦逊且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D.文章以“莲蓬”为线索,围绕卖莲蓬、采莲蓬、掰莲蓬、吃莲蓬等场景,寄寓了作者对莲蓬深沉的情感。
8.文章第⑤段的语言富有美感和文采,请从形式和内容上简要赏析。
9.文章结尾“原来,一个个莲蓬,盛满了乡愁,装满了人间故事”有何含意?
【答案】7.A
8.①精用动词,传神生动。“一钩”“一攀”“一摘”形象描绘出采莲的乐事。②整散结合,节奏顿挫。文段整散句结合,富于变化之美,句式参差,错落有致。③引述诗文,典雅优美。文段大量引用古诗词,使采莲充满诗情画意,富于美感。
9.①“盛满了乡愁”指作者由买莲蓬而回忆家乡关于莲蓬的家事乡俗,莲蓬勾起了作者的乡愁。②“装满了人间故事”指莲蓬让作者及其丈夫想到了许多跟莲蓬有关的故事:游人采莲赏荷的体验、众人剥莲蓬的热闹温馨、母亲用干莲子做菜熬粥煮水的幸福、丈夫回忆采莲换学费的艰辛等。③莲蓬中有作者对其的独特认知与感怀,饱含了作者对莲蓬的无限赞美与喜爱。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 “如盖如伞”为比喻;“荷花正闹莲蓬嫩”是引用。没有通感。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游客们左右开弓,一钩一攀一摘,一只只莲蓬归筐。他们荡着小舟,头顶荷叶,手采莲蓬,嘴吃莲子,个个喜笑颜开”,文段中精用动词,传神生动。“一钩”“一攀”“一摘”形象描绘出采莲时的快乐;“荡”“顶”“采”“吃”几个动作连续起来,把采莲吃莲蓬的喜悦生动呈现出来,画面感强,引人联想。
“他们荡着小舟,头顶荷叶,手采莲蓬,嘴吃莲子”是整句,“采摘前,每人发一根铁钩,一支支莲蓬梗带刺,不能手碰,需用铁钩钩,钩近梗,攀下莲蓬摘下”是散句,文段整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古诗词的引用,能激发读者联想,使采莲充满诗情画意,更富于美感;引述诗文,充实了文章内容,使语言典雅优美。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盛满了乡愁”指作者买莲蓬时,不由忆起“我的老家江南水乡,最宜种莲。记得在家时……”,进而回忆家乡关于莲蓬的家事乡俗,想起采莲的乐事和种种美好,是莲蓬勾起了作者的乡愁。
“装满了人间故事”指上文中由莲蓬引起的相关回忆。“游客们左右开弓,一钩一攀一摘,一只只莲蓬归筐。他们荡着小舟,头顶荷叶,手采莲蓬,嘴吃莲子,个个喜笑颜开”“一家人最爱的是一碗莲子枸杞粥,一般要到每年初秋才可喝到,因莲子采收了,干好了,母亲就有兴致从集市购回红枣、百合、银耳等与莲子配伍的食材,那些日子,餐桌上时不时会一人一碗那样红红白白的‘神仙粥’,喝这个粥时,是我家最幸福的时光”“我先生也想起了自家采莲蓬……得下塘去,塘底尽是淤泥……父子俩挑到农贸市场一卖,钱袋子就鼓胀了,他的学费书杂费全有”,这些都是跟莲蓬有关的故事:游人采莲赏荷的体验、众人剥莲蓬的热闹温馨、母亲用干莲子做菜熬粥煮水的幸福、丈夫回忆采莲换学费的艰辛等。
“莲蓬,遍身是宝,却以一种颔首谦卑的姿态示人,它从污泥里拔起,却一身鲜绿洁净”,因为多方面接触了解莲蓬,作者对莲蓬有独特认知与感怀,采莲蓬带给人快乐,莲蓬有益身心健康,还能助人成才,结尾句饱含了作者对莲蓬的无限赞美与喜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行文可叙可议,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B.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常用于尊称死去之人,如先父、先烈、先哲等。
C.束发,指“收束头发”,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故也指“成童之龄”。
D.笏,我国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的手板,可供记事,用象牙、玉石等制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补漏修缮后环境雅致。经修补改缮后,项脊轩环境优雅别致,白天室内明亮,庭中花木增光,人鸟和谐,晚上树影摇曳。
B.项脊轩见证了作者家族离衰。庭院本南北相通,祖辈们分家后,篱分墙隔,鸡犬袭扰,渐露衰态,客人往来也有着诸多不便。
C.项脊轩承载着祖母深情厚望。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寄予厚望,希望“我”能改变家族在科举考试中长期没有功名的境况。
D.项脊轩让作者深情追念亡妻。作者之妻曾向小妹们主动介绍项脊轩,妻死树茂,“我”提笔记下曾与之生活的场景,感念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答案】10.A
11.C
12.D
13.(1)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你)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2)又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几案学写字。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而母”的意思是“你的母亲”,是“立于兹”的主语,所以“而母”与后面联系紧密,其前断句,排除BD;
“在吾怀”是“汝姊”所在的位置,联系紧密,放在一起,其后断句,排除C。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错误。束发,是将头发束起来。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作者之妻曾向小妹们主动介绍项脊轩”错误。根据原文“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可知,是小妹们好奇主动询问,作者之妻才回答。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你的;“竟日”,整天;“大类”,真像。
(2)“归”,古代女子出嫁;“或”,有时;“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
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这里不翻译成“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一)
阮籍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①。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②。一为黄雀哀③,泪下谁能禁。
【注】①宋玉作《高唐赋》,记载了楚襄王曾游高唐,梦见一妇人说自己住在巫山之阳,早晨化身为云,晚上化身为雨,朝朝暮暮来往在阳台的下面。②《战国策·楚策》记载,蔡灵侯在高蔡驰骋射猎,不关心国家的政事,一个叫子发的大夫受命把他用朱丝绳囚系起来见楚王。③《战国策·楚策》记载,楚襄王耽于逸乐,秦发兵败楚,楚失去很多地方。庄辛谏劝楚襄王说:“黄雀鸟低头可以吃到白色的米粒,扬头可以栖息在丰茂的树木上,自以为与人无争,却不知道有王孙公子挟弓拿弹来伤害它。”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为诗人远望所见,描绘出了一幅江水深远、树木茂盛的春日图景。
B.“青骊”一句,描写青黑色的骏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喻指倏忽而逝的时光。
C.“皋兰”既是眼前之景,也沿袭“香草美人”的传统,喻指诗人高洁品质。
D.全诗围绕“悲”字展开,描绘楚景,讽咏楚事,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15.“远望令人悲”中的“悲”在最后六句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C
15.①悲小人引导国君走向荒淫之路。三楚之地有很多的优秀之士,可他们却向国君说一些荒淫的话,引导国君走向荒淫之路。②悲国君沉迷于享乐,不知危险将至。诗人运用蔡灵侯和黄雀鸟耽于享乐的典故,表达对国君的担忧和提醒,不禁泪满衣襟。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喻指诗人高洁品质”说法错误,“皋兰”并非喻指诗人的高洁品质,此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皋兰被径路”指小人妨碍了君子之途,使君子之途不畅通;一种认为皋兰长得满路,本来可以采择,可惜路被水淹没了,喻指贤才不被任用。无论哪种理解,“皋兰”都不是指诗人的高洁品质。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诗句含义,诗歌最后六句运用多个典故,要结合典故明确诗人如何表达悲的情感。
“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结合注释宋玉《高唐赋》的内容,此句是说三楚之地有很多的优秀之士,可他们却向国君说一些荒淫的话,致使国君无道,逐渐走向荒淫之路。这两句作者悲的是这些进荒淫谗言的小人;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结合注释②的内容可知,此句运用了蔡灵侯不关心国家的政事被囚系的故事,,意在提醒国君应自戒享乐,关心国家政事。这两句作者悲的是国君沉迷于享乐,最终会使自己走上不归之路;
“一为黄雀哀,泪下谁能禁”,结合注释③的内容可知,此句运用了黄雀鸟耽于享乐,却不知危险将至,意在提醒国君应自戒享乐。这两句作者悲的是国君沉迷于享乐,不知危险将至。表达对国君的担忧和提醒。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诗人辞官归田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子泛舟歌唱,咏及船桨划破月下清波,乘舟逆流而上的两句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站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答案】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有:韵、棹、溯、畏、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七、材料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味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它不仅指味觉或嗅觉等生理上的感受,也指意味、趣味等含有某种文化含义的心理感受,并由此派生出了“秋味儿”“中国味儿”“语文味儿”等一系列词语。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味儿”,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味儿”,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的“味儿”……
请就你所体会到的某种“味儿”,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从材料来看,先指出“味儿”是味觉或嗅觉等生理上的感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闻到的“味儿”。接下来指出“也指意味、趣味等含有某种文化含义的心理感受”,就是更深一层的“心理感受”。并且列举了“秋味儿”“中国味儿”“语文味儿”等。为了让写作者打开思路,还从另一个角度扩展,“季节味儿”“民族味儿”“学科味儿”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际上可以入题的应该有很多,除了生理上的感受外,心理感受更多,比如:幸福的味道、成长的滋味、书之味、友谊之味等。
我们可以选取一种或几种味道进行写作,如写“中国味儿”,我们可以选择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带有中国味道的物件或事情来写。比如古典音乐、古典诗词、中国功夫、春运回家、春节等等,这些都能体现“中国味儿”。
想要写好这篇文章,最好深入挖掘,不要只流于表面,写一些常见的味道,或者对味道做简单的描写。比如写音乐中的中国味,不能仅仅介绍中国音乐,可以把中国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这样写作更具有深度。
这篇文章要求结合生活体验和感悟写成一篇记叙文,这一点很重要,很多考生容易忽略这一点,写成议论文或散文。如果写成记叙文的话,就要注意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不能平铺直叙;也要注意各种手法的运用,不要只是述说,可以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立意:
1.中国味成就中国精神。
2.多滋多味是生活。
3.秋之味中话成长。
4.在中国音乐之味中品味中华文化。
5.幸福的味道值得珍藏。
八、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__________看水白,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当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__________地决定要租下这间小屋。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__________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植物是多固执啊!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不得不变更改换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旧都的烽烟四逼,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__________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喜欢 毫不犹豫 迫在眉睫 留心
B.欢喜 毫不犹豫 揠苗助长 留心
C.欢喜 不假思索 揠苗助长 留神
D.喜欢 不假思索 迫在眉睫 留神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B.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C.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仍旧不放走它,虽则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D.我渐渐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虽则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我仍旧不放走它。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不得不变更改换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北平的烽烟四逼
B.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我不得不变更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C.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不得不变更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的旧都北平
D.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我不得不改换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旧都中的烽烟四逼
【答案】18.B
19.A
20.B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欢喜:指欢乐心喜。喜欢:一种由内向外的,非迫切需要的,在维持自身生存之外的得到与占有。根据“当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欢喜看草绿”两句,此句表现一种欣喜,且与后文用语一致的原则,应选“欢喜”;
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迅速,用不着考虑。此处强调不犹豫,不强调熟练迅速,因此应选用“毫不犹豫”合适;
揠苗助长: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此处是说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的心情,因此应选用“揠苗助长”合适;
留心:注意,关注,关心。留神:注意,小心,多指防备危险或错误。此处是说要每天关注火车开车的消息,因此应选用“留心”合适。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依照前句语气,“我……”,所以所填句子宜用“我……”,排除B;
所填内容后文紧承的是“魔念……”,所填句子中最能体现“魔念”的内容是“我仍旧不放走它”,宜紧承后句置于末尾,排除C;
“虽则”统摄的内容应与“我仍旧不放走它”构成一种转折,因此“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与后文有转折性,由此排除D。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首先“变更”“改换”语意重复,应删除其一,据此排除A;
其次“成分残缺”,在“不得不变更计划”前加上主语“我”,据此排除C;
最后“语序不当”,“烽烟四逼”应前置修饰“旧都”,据此排除D;
故选B。
九、语言表达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__________,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常以说理或记事为主,实用性较强,但______________。而实用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特点对后世散文在叙事、写人、寓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有良好的先导作用。例如《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属于语录体散文。在整个语录中,语言精练简洁,含意深刻。《孟子》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的著作,________。在对话论辩中,其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辟。
【答案】 史学家用以记事。 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属于对话论辩体散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后文“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常以说理或记事为主”可知,文章所提到的两类著作一是哲学类,二是史学类,再联系前文“哲学家用以说理”,①处要填入的应是史学家要用作品来干什么的内容,参考“哲学家用以说理”这一句式,故应填入“史学家用以记事”这样的句子。
第二空,从后文“实用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特点对后世散文在叙事、写人、寓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有良好的先导作用”可知,在前文已经介绍了先秦散文的实用性特点后,②应填入的是先秦散文的文学性特点,故可填入“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第三空,从前文“例如《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属于语录体散文”可知,③中应填入《孟子》的文体,再联系后文“在对话论辩中,其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辟”可知,《孟子》属于对话论辩体散文,故③中应填入“属于对话论辩体散文”。
22.请根据下面画横线句子进行仿写。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三个进行仿写,并构成排比,语意连贯,风格统一。
材料:《故都的秋》《离骚》《兰亭集序》《赤壁赋》
自清,我愿化作一支清莲,盛开在清华的荷塘,朗朗月光下,去抚慰你内心的哀愁; ; ; 。
【答案】参考:达夫,我愿化作一场细雨,洒落在九月的北平,冷冷秋风中,去体味你人生的悲凉;屈平,我愿化作一株香草,佩戴在笔直的腰间,飘飘衣袂中,去感知你灵魂的高贵;羲之,我愿化作一溪清流,流淌在暮春的兰亭,暖暖日光下,去聆听你生命的慨叹;东坡,我愿化作一支扁舟,飘荡在赤壁的江面,徐徐清风中,去体会你胸怀的豁达。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三个进行仿写”,这就限定了选材范围必须是《故都的秋》《离骚》《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三个,不能写别的;
“构成排比,语意连贯,风格统一”是从格式到内容的要求。首先分析例句的格式,“XX(作家名字),我愿化作……,……(动补结构),……,去……”;那么仿写句子也要采用这样的格式,以构成排比;再看内容,例句选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清莲”“盛开”“荷塘”“朗朗月光”这些意象和词语都与《荷塘月色》的内容和意境有关;而“哀愁”则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露的情感;整个画面具有与《荷塘月色》一样的朦胧、优美和淡雅的意境之美,抒情意味很浓。仿写时要从意象、意境、风格等方面靠近例句,以达到“语意连贯,风格统一”的要求。
如选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选择“牵牛花的蓝朵”“秋雨”“槐蕊”等意象,表达抚慰郁达夫内心的“悲凉”这样的情感,同时注意体现出“故都”的地点。选择其他作品亦然。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五)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什么时代,语言文字当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文字的变迁也在响应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并与之同频共振。可以说,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时代,同时也为时代所重塑和改变。
殷商的甲骨文,证实了一个王朝的存在,并烙刻下诸多与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秦朝的小篆,见证了一统江山的恢宏,并因为“书同文”的国策实现了从多元向一元的转变;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记录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者为探寻出路而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历史,并在新文化运动的号召下焕然一新,顺应时代大势所趋。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一个时代,应先从读懂它的语言文字开始。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网络语言如同显微镜、透视仪,以敏锐的视角聚焦社会话题,在不同层面折射国人的社会心理状态,并以跳跃多变的形式与社会融合互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语言产业,致力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输入、大数据检索等高科技产品,以其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创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时代之新,为语言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也见证着语言形式在不断丰富,现代人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
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般,语言文字有新气象,也不可回避新问题。
网络语言形式的丰富不可否定,但在无边界、无底线之下任意泛滥,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就应该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野蛮生长的网络语言一方面将现代人情绪的消极面恣意放大,强化部分人的焦虑心理,污染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在随意地扭曲语言文字的原意,潜移默化间降低甚至诋毁了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其内在思想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
语言必然随时代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出现片面的强化或局部的消解。这种情况,归根结底遭遇的还是如何对待语言文字多样化的问题。时代的丰富性造就了语言文字的多样化,但语言的个性与共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应该在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下共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语言生态。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但也应有意识地为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做出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紧跟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为时代的发展鼓与呼,也为我们的今天留下清晰的写照,让后人看得清楚一些。
(摘编自李晓《尊重语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话文见证了五四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在时代的推动下焕然一新,与时代同频共振。
B.当下,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丰富性与多元性的特点,这是现代人富有创造力的体现。
C.网络语言恣意放大了现代人的消极情绪,强化了部分人的焦虑心理,应该受到批评。
D.我们如果没有底线,任由网络语言泛滥,随意扭曲语言原意,必会影响语言的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读懂语言文字,就能读懂一个时代”的观点。
B.文章第一段强调语言文字折射时代,又受时代影响,第二三段紧承其后具体论述。
C.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文题“尊重语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D.文章中论及了语言文字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新特点与新问题,有一定的辩证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产业致力于高科技产品,其服务模式专业化、现代化创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
B.歪曲语言的本意会降低甚至诋毁语言文化的内涵和思想深度,让语言逐渐远离诗意。
C.语言随时代改变,极可能出现片面的强化,我们需要理性地对待语言文字的多样化。
D.我们只要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多元丰富性,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技术的加持,使得各大平台跑步进入“直播带货”模式。一支话筒、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就可以完成室内直播。所见即所得,万物皆可播的展示方式,让“剁手党们”边追直播边购物,成为一股新潮流。
直播带货,是指通过一些互联网平台,使用直播技术进行近距离商品展示、咨询答复、导购的新型服务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创业者、商家、品牌方自己开设直播间、推广自家产品,这是店铺销售服务的一种延伸;另一种是职业主播在互联网平台开设直播间,通过专业知识或影响力积累粉丝,给粉丝推荐某种商品,并帮助解决售后问题。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在产品价格、质量、性能特色、服务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信息不对称。面对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尤其是高价产品,消费者常常怀有戒备之心,力求从各个角度证实自己的购买会物有所值,然后才会做出购买行为。“直播带货”就是依赖与粉丝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吸引关注,刺激粉丝产生购买欲望,最后达成交易,实现流量变现目的。
(摘编自《“直播带货”如何赋能平台经济》)
材料二:
《2019年淘宝直播生态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加入淘宝直播的主播人数同比增长180%,直播平台“带货”超千亿元,同比增速近400%。除此之外,许多明星也加入了直播卖货的阵营,纷纷上线当起了“喊麦主播”。直播带货的火爆除了明星效应,好奇心和冲动消费心理的驱动同样重要。
网络直播购物是一种组合型的营销方式:活灵活现+体验感强+限时促销+好奇心+冲动消费+明星效应+信任背书。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网红直播带货如今已从城市向乡村蔓延。根据淘宝直播数据,天猫“双11”预售启动以来,仅用10天,农村网红主播们就卖出3万多吨农货。目前,网红带货正在形成新产业链,带动就业创业,同时也推动内需市场,催生出新消费模式。
(摘编自《“直播带货”创新消费方式》)
材料三:
直播带货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但也应看到,目前有的主播在推荐某产品或服务时夸大其词,消费者入手后发现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还有的平台直播搞数据造假,明明没有那么多人在线观看、评论、开展交易,却通过技术手段编造漂亮的后台数据,营造虚假的繁荣与人气。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的成熟都会经历不断暴露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新兴行业而言更是如此。规范直播带货发展,平台责无旁贷。具体而言,平台既要做好自律,也要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们的他律。一方面,完善网红带货的诚信评价机制,将粉丝评价、举报、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信息等记入评价系统,把违法情节严重、污点信息较多的“网红”拉入黑名单,取消直播带货资格,利用失信惩戒手段规范直播带货行为;另一方面,敦促一些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引导他们在直播之外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挑选商品、试用商品等,从而让粉丝们在直播时有更好的购物体验。
(摘编自《直播带货不能“带祸”》)
4.下列对“直播带货”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者对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往往怀有戒备之心,而直播带货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更能刺激其消费。
B.2018年无论是主播人数还是直播效益都呈增长态势,如今网络直播从城市发展到乡村;可见,直播带货的前景可观。
C.当下直播带货流行,对产业、消费均有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理性看待直播带货,承认并积极应对其存在的问题。
D.只要平台做好自律,加强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的诚信管理,商业环境得到规范,那么直播带货行业必定会更加繁荣。
6.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分析“直播带货”火爆的原因。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可采莲
刘丽华
①莲蓬,是莲子的房子。它梗直,颔首在水中。
②“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盛夏的江南小城,街头随处有推着三轮车卖莲蓬的莲农,走走停停地叫卖,双手麻利地剥莲蓬,抠一把,放入小笸箩里,嫩绿的莲子,粒粒饱满,莲蓬莲子一色裁,引人注目。我走近,莲蓬润润的手感,能触到莲室里的湿度,就知这位大嫂是赶早采的嫩莲蓬。我挑拣几只碗口大的,一粒粒莲子送进嘴里,“莲子房房嫩”。吃鲜莲,就吃个嫩,嫩才清脆甘香爽口。因嫩,莲心来不及苦,莲肉莲心就一起下咽了。后味清凉,心肺很受用。天是热的,莲是凉的,人是乐的。
③我的老家江南水乡,最宜种莲。记得在家时,只要看到荷花开得热闹,就知道莲蓬一定有个好收成。荷花是次第盛开,莲蓬也是次第成熟,两天就可一采。我家的莲蓬,是那种“寸三莲”,三粒排列即长一寸,质地细腻,营养丰富,古时为“贡莲”。
④每到莲蓬成熟时,我家荷塘边总会聚集着从城里来的游客,他们以荷花荷叶莲蓬当背景,用相机拍照。那一池田田荷叶,如盖如伞,风一吹,一圈荷叶边翻下来,活像一把把挤挤挨挨的绿绸伞。荷叶间,“荷花正闹莲蓬嫩”,荷花盛开,千姿百态。有新人赶来拍婚纱照,新娘一袭洁白婚纱,宛如红荷中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荷,以纯洁的荷花,来寓意美满的婚姻,真是绝佳创意。
⑤游客一来,谁也不会空手而归,都会买点莲蓬莲子,还有菱角。我们一般撑起竹篙,启动那叶小舟载上游客去采。采摘前,每人发一根铁钩,一支支莲蓬梗带刺,不能手碰,需用铁钩钩,钩近梗,攀下莲蓬摘下。游客们左右开弓,一钩一攀一摘,一只只莲蓬归筐。他们荡着小舟,头顶荷叶,手采莲蓬,嘴吃莲子,个个喜笑颜开。当小舟驶入荷塘深处,惊起一片水鸟时,有姑娘吟诵起李清照的词:“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仿佛那个九百多年前的女词人呼之即出,真感谢那一“误”,让词人体验一把水乡乐趣,也留给我们这阕脍炙人口的宋词;上年纪的游客唱起《洪湖水浪打浪》来,还学着歌里乡亲采摘的样子,采采莲蓬,又采采菱角;此时有小伙脱口而出“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这是白居易的《采莲曲》,也是我们的采莲曲……游客们说我家湘莲越嚼越出味,水水的,脆嫩甜香,谈笑间,种莲人与吃莲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喜悦。
⑥莲蓬一箩筐一箩筐的采收回家,倒在院子的坪地上。一家老小剥莲蓬的场景热闹温馨,一人一个小板凳,围坐在一大堆莲蓬边,每人双腿上放一只小笸箩,两手忙碌地掰莲室抠莲子,抠出的莲子得分拣出老嫩,老的丢进共用的大箩筐,嫩的留在怀前的笸箩里,老的煮吃,嫩的生吃。一边抠,一边谈论莲事,说张爹家今年莲蓬长势喜人,他的亲家都来帮忙酿制莲子酒卖;李伯家莲蓬熟得早,已经卖过三回了……抠着,说着,从村邻家飘来了荷叶粉蒸肉香,我们姐妹去灶屋里吃几口水蒸荷叶包饭,喝几口莲子莲藕菱角肉汤,那荷叶的清香渗透进饭粒里,沁人心脾。但性凉之食不能贪多,会伤脾胃。所以,凡吃不了的鲜莲,全晒成干莲子,等人收购,他们拿去加工成食材药材。
⑦干莲子,是一味健脾胃、补心肾、益精血的良药,母亲用干莲炖猪肚,加点生姜片,给我们暖胃补益身体。那时,一家人最爱的是一碗莲子枸杞粥,一般要到每年初秋才可喝到,因莲子采收了,干好了,母亲就有兴致从集市购回红枣、百合、银耳等与莲子配伍的食材,那些日子,餐桌上时不时会一人一碗那样红红白白的“神仙粥”,喝这个粥时,是我家最幸福的时光。当然,也有不好喝的,那是住在莲子里的胚芽,即莲心,味苦,它也是一味药,家里谁舌尖发红,那是心火上扬,母亲必用十根莲心煮水,尽管难以下咽,但喝上两三回,心火就压下去了。
⑧那些堆放一处的莲蓬壳,不会扔掉,晒干后也是一味中药,叫莲房,味苦性温,归肝经,可化瘀止血。
⑨莲蓬,遍身是宝,却以一种颔首谦卑的姿态示人,它从污泥里拔起,却一身鲜绿洁净。
⑩看到桌上的莲蓬子,我先生也想起了自家采莲蓬,他说家里荷塘太小,荷叶太密,没法弄只小莲船去采,采收时就没我家的诗情画意。他得下塘去,塘底尽是淤泥,所以,下水前得穿一套废弃的衣服,头戴斗笠,手持蛇皮袋,这样一身装束钻入荷塘,毫无美感。他一手攀莲蓬,一手攥莲蓬,摘下一个塞袋里。人家南宋诗人徐照是“莲蓬摘下留空柄,把向船前探水深”,他是转身下塘采一莲,一不小心泥过腰……一池莲蓬采下来,已是泥人一个。不过,那些水嫩干净的莲蓬子,父子俩挑到农贸市场一卖,钱袋子就鼓胀了,他的学费书杂费全有了。所以他说,采莲不道旧衫泥,挑蓬吆喝换学钱……
原来,一个个莲蓬,盛满了乡愁,装满了人间故事。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08月31日)
7.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④段运用了比喻、引用、通感等艺术手法描写荷叶荷花,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繁密嫩绿和荷花的千姿百态。
B.文章第⑦段写母亲用干莲炖猪肚、莲子枸杞熬粥、十根莲心煮水,明写莲子的药用功效,实则凸显了母亲的能干。
C.文章第9段承接上文总结“莲蓬,遍身是宝”;同时呼应开头,赞美莲蓬低调谦逊且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D.文章以“莲蓬”为线索,围绕卖莲蓬、采莲蓬、掰莲蓬、吃莲蓬等场景,寄寓了作者对莲蓬深沉的情感。
8.文章第⑤段的语言富有美感和文采,请从形式和内容上简要赏析。
9.文章结尾“原来,一个个莲蓬,盛满了乡愁,装满了人间故事”有何含意?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行文可叙可议,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B.先妣,指“去世的母亲”,“先”常用于尊称死去之人,如先父、先烈、先哲等。
C.束发,指“收束头发”,清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故也指“成童之龄”。
D.笏,我国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的手板,可供记事,用象牙、玉石等制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补漏修缮后环境雅致。经修补改缮后,项脊轩环境优雅别致,白天室内明亮,庭中花木增光,人鸟和谐,晚上树影摇曳。
B.项脊轩见证了作者家族离衰。庭院本南北相通,祖辈们分家后,篱分墙隔,鸡犬袭扰,渐露衰态,客人往来也有着诸多不便。
C.项脊轩承载着祖母深情厚望。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寄予厚望,希望“我”能改变家族在科举考试中长期没有功名的境况。
D.项脊轩让作者深情追念亡妻。作者之妻曾向小妹们主动介绍项脊轩,妻死树茂,“我”提笔记下曾与之生活的场景,感念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十一)
阮籍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
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①。
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②。一为黄雀哀③,泪下谁能禁。
【注】①宋玉作《高唐赋》,记载了楚襄王曾游高唐,梦见一妇人说自己住在巫山之阳,早晨化身为云,晚上化身为雨,朝朝暮暮来往在阳台的下面。②《战国策·楚策》记载,蔡灵侯在高蔡驰骋射猎,不关心国家的政事,一个叫子发的大夫受命把他用朱丝绳囚系起来见楚王。③《战国策·楚策》记载,楚襄王耽于逸乐,秦发兵败楚,楚失去很多地方。庄辛谏劝楚襄王说:“黄雀鸟低头可以吃到白色的米粒,扬头可以栖息在丰茂的树木上,自以为与人无争,却不知道有王孙公子挟弓拿弹来伤害它。”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为诗人远望所见,描绘出了一幅江水深远、树木茂盛的春日图景。
B.“青骊”一句,描写青黑色的骏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喻指倏忽而逝的时光。
C.“皋兰”既是眼前之景,也沿袭“香草美人”的传统,喻指诗人高洁品质。
D.全诗围绕“悲”字展开,描绘楚景,讽咏楚事,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15.“远望令人悲”中的“悲”在最后六句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诗人辞官归田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子泛舟歌唱,咏及船桨划破月下清波,乘舟逆流而上的两句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站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七、材料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味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它不仅指味觉或嗅觉等生理上的感受,也指意味、趣味等含有某种文化含义的心理感受,并由此派生出了“秋味儿”“中国味儿”“语文味儿”等一系列词语。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味儿”,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味儿”,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的“味儿”……
请就你所体会到的某种“味儿”,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八、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__________看水白,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当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__________地决定要租下这间小屋。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__________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植物是多固执啊!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不得不变更改换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旧都的烽烟四逼,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__________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喜欢 毫不犹豫 迫在眉睫 留心
B.欢喜 毫不犹豫 揠苗助长 留心
C.欢喜 不假思索 揠苗助长 留神
D.喜欢 不假思索 迫在眉睫 留神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B.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C.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仍旧不放走它,虽则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D.我渐渐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虽则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我仍旧不放走它。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不得不变更改换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北平的烽烟四逼
B.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我不得不变更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C.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不得不变更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的旧都北平
D.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南归,我不得不改换计划,也不能再留连于旧都中的烽烟四逼
九、语言表达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__________,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常以说理或记事为主,实用性较强,但______________。而实用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特点对后世散文在叙事、写人、寓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有良好的先导作用。例如《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属于语录体散文。在整个语录中,语言精练简洁,含意深刻。《孟子》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的著作,________。在对话论辩中,其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辟。
22.请根据下面画横线句子进行仿写。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三个进行仿写,并构成排比,语意连贯,风格统一。
材料:《故都的秋》《离骚》《兰亭集序》《赤壁赋》
自清,我愿化作一支清莲,盛开在清华的荷塘,朗朗月光下,去抚慰你内心的哀愁; ; ;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