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三)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三)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7 15:09: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三)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 选择
B.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谦辞,用作自称。
C.辇来于秦。 辇:乘辇
D.始速祸焉。 速:加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始速祸焉”意思是“才招致了祸患”。“速”,动词,招致。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项不同类的是( )
A.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B.洎牧以谗诛。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D.多于南亩之农夫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B.被动句,“诛”动词本身包含被动。
A.状语后置句,“以严刑”“以威怒”分别是“董之”“震之”的后置状语。
C.状语后置句,“于朝廷”是“修之”的后置状语。
D.状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是“多”的后置状语。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D.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智慧;
B.“裁”通“才”,刚刚、才;
C.“翼”通“翌”,第二天。
故选D。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归以示成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宫中尚促织之戏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介词,把;
②连词,而,表修饰关系;
③结构助词,的;
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
故选B。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的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其艺术创作的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的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及其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的,这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14日)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我们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的未来。
(摘编自何鑫《原来你才是真正的“夏语冰”》,中国美术报网2019年5月17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的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人工智能艺术对人类艺术的取代。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中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虽然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入创作状态,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9.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前景的认识。
【答案】5.D
6.C
7.D
8.①材料一先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艺术创作的区别引起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进行了比较。③最后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9.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的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错。根据材料一第2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
B.“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错。根据材料一第3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及其学习能力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
C.“是人工智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错。根据材料一第4段中“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这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错。根据材料一第5段可知,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
A.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
B.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
C.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中劳动成分的代替,与材料一中“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观点相反。
D.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人工”行为,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五段,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进行论证。第一段首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用设问引出问题,提出观点“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段到第四段,是分析问题的部分,分别从“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第五段作总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得出结论,再“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从三个角度概括。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和材料二第二段“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的未来”概括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的未来。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和材料二第一段“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我们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概括出: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材料二第二段“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概括出: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
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的未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已经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无论是大商家、小商店、饭店、手机店、服装店,还是各种各样的专门营业厅,无一例外,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那的老板娘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我问,老板娘,能做吗?老板娘笑了,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饭菜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10.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突出那时“我”的感受——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1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12.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3.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0.B
11.A
12.①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13.①“我”为老伴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而老伴最后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陌不相识,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早日康复。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意在突出那时‘我’的感受——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错误。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A.“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错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也参与其中,和其他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因此,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分析评价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看:渲染某种氛围,奠定某种基调,比如作品中“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就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烘托人物心理,比如“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就烘托了一种“我”因老伴住院而内心孤凄、沉重的心境;
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比如“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就是以环境的描写推动“我”寻找菜馆的步伐,这样才顺利找到好心的饭店老板;
反衬人物形象、暗示小说主题,比如“雪愈下愈大”,就是通过环境描写反衬流浪汉、老板、出租车司机等人的热心肠,并暗示小说的主题:不管环境如何凄凉,人间总是有大爱存在,亲人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爱,而人性的光辉也可以驱走世间一切孤凄和悲愁。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结合“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等分析,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
结合“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等分析,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
结合“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老板娘说,没问题”“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等分析,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结合“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等分析,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这些人有的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有的为人热心,救助危难,有的待人细心,体贴入微。这些描写表现了浓浓的人性美,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18.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4.B
15.D
16.B
17.(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18.①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②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
“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
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洞庭①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②缬:读xié,有花纹的纺织品。
19.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
A.“行尽潇湘到洞庭”,词人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D.“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这两句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20.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答出三种)
【答案】19.D
20.①动静结合。全词既有对楚天“峰青”“旗梢”“晚波”等的静态描写,也有对白鱼”的动态描写。②比喻。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写出鱼的特征(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看光芒的玉刀。)③“玉刀”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映衬,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④远近结合。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解析】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错误。这两句话的观察角度,“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出句写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为远视;对句写了“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为近观,视觉角度发生了变化。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中,“天阔”“数峰”“旗梢”不动、“晚波”平静写出了环境之静;“纹缬”样的水波被风吹乱,“白鱼双尾玉刀明”,玉刀似的双尾白鱼跃出水面,写了动静。两句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来洞庭之景。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写出了长有红蓼的水面被风吹乱,就像是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水面和白鱼跳波的样子。
“红蓼”“白鱼”,一红一白,色彩对比鲜明。
“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由山及水,由远及近,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六、情景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2)《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江水清澈灵动、山苍翠高耸的形态。
【答案】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暴霜露 斩荆棘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坼、乾、坤、暴、棘、澄、练、簇。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
作为青年学子,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写议论文。③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奋斗成就理想
何为理想?理想就是对人生有着合理的想象。理想是美好的,充满着每个人对将来美好的期望。奋斗之后,理想实现,回首望去,细细回味,方没有遗憾。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为理想而奋斗着。周总理有一个理想,他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不断努力的读书钻研,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他实现了他的梦想,中华崛起了,伫立在世界的东方。
马丁、路德金有一个理想,他想让美国的黑人得到和别的人一样的平等地位。他不懈努力,奋斗着,终于迎来了胜利。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马丁他做到了,这是那么伟大的壮举,他推进了时代的进步。
海伦、凯勒有一个梦想,她不想向命运低头,海伦在小时候的一次病中成为盲哑聋的小孩,她也有想放弃,可是亲人给了她力量,她变得更加坚强。她最终战胜病魔,获得说话的能力,她翻译了很多本世界名著,成为一代的文学家。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曾益其所不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肯定要经历千辛万苦,披荆斩棘。但只要有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就一定能支撑你迈向成功!
回眸历史,那一个成功者不是有坚强的信念,有远大的抱负。有车胤的囊萤映雪,宋濂的谦虚好学。他们一开始也和平常人一样,但他们付出的比平常人多百倍千倍。最终经过不懈的奋斗由量的变化转化成质的变化!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也有一个理想,那就是从现在开始努力读书,将来长大成材,投身国家建设,把我中华建设的更强大。如果每个青年人都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何愁我中华不矗立世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努力,去拼搏。那样才会展现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让我们接过父辈们的担子,扛起建设我中华的责任。成为中国建设的脊梁,再现我中华之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写议论文;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个性的写作任务
作为即将步入高三的青年学子,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题目共有三则材料。材料一张闻天的名言体现了对理想的思考,“理想的生活”是每个人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材料二方志敏的名言告诉我们活着的态度:人活着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不能只是贪图享乐,要有所作为;材料三习主席的话激励我们要有梦想,抓住机会,去奋斗,创造美好。三则材料共有的关键词是:“理想”和“奋斗”,立意时要注意结合理想与奋斗来确定。
(2)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作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以一个时代青年的担当情怀,谈自己对理想的认识以及如何为理想而奋斗。
(3)作为即将步入高三的青年学子:要站在即将进入高三的高二学生的角度进行写作,站在高三门口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怎样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立意】
1.为美好而奋斗;
2.奋斗创造美好;
3.努力奋斗,有所作为;
4.奋斗成就理想生活。
【素材】
1.理想的阶梯,属于不懈奋斗的人。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2.邓亚萍,她出生在乒乓球世家,她的父亲邓大松曾经是河南省乒乓球队选手。从邓亚萍两岁多开始,父亲常常把邓亚萍放在他的自行车上,带着邓亚萍到工人俱乐部看他们打球。邓亚萍5岁起跟随父亲学打乒乓球,父亲则给她制定了—套不同于常规的训练方法。开始,邓亚萍拿的是横拍,由于邓亚萍个子长得慢,胳膊短,第二年起便让她改打宣拍。邓亚萍从小打球就特别认真。在邓亚萍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因为个头矮,省队不要她,这些情况父亲都跟邓亚萍说了,邓亚萍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苦练才行,所以邓亚萍从小就很乖,训练特别能吃苦。
3.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有无数的人通过努力奋斗而成就梦想的。古有精卫填海,刑天舞戈,夸父追日,愚公移山。今有王进喜以身体搅拌泥浆为国献石油;刘翔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勇气力夺世界冠军;王永志拼搏40年放飞“神州五号”实现中华飞天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屈是人的本性,拼搏奋斗是成功的阶梯。
八、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令已近大雪,但幕阜山的一草一木由于生长在江南,似乎还没有做好和秋天告别的准备。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当汽车进入乡村公路的时候,打开车窗,窗外是清新湿润的,窗外是生机盎然的。
这是南方的初冬,寂静朗润。横贯湘鄂赣三省的幕阜山脉,( )尽是红、黄、金、绿色组成的绚烂景致——( )的是桂花,火红耀眼的是枫林,金黄挺拔的是银杏,青翠滴绿的是茶园。山间小路在斑斓的色彩中蜿蜒,两旁的青苔黄叶,枯荣相间,高低相依,错落有致。不知名的野花娇艳怒放,( )。林间的小鸟欢快歌唱,节奏明快。不远处的山坡上,一阵轻风乍起,红叶如展翅欲飞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又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焰在空中飘荡,尽情地向人们展示着幕阜山脉的美妙景色。
站在主峰黄龙山上,游客可见万里长江船影点点,鄱阳、洞庭( )。汽车沿着盘旋的公路行驶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2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漫山遍野 沁人心脾 千姿百态 波光粼粼
B.比比皆是 神清气爽 绰约多姿 波光粼粼
C.漫山遍野 沁人心脾 绰约多姿 水光潋滟
D.比比皆是 神清气爽 千姿百态 水光潋滟
24.下列各项中,和划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C.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窗外是清新湿润且生机盎然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3.A
24.C
25.①句式节奏不同:原句为短句,富有节奏感,适合表现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强调的程度不同:原句用“清新湿润”“生机盎然”两个短语分列,更能强调突出窗外景致的美丽。
③从整体风格上看,原句更符合语段的整体语言风格。
【解析】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语境是对幕阜山脉环境的描写,突出色彩的绚烂夺目,用“漫山遍野”更合适。
第二空,沁人心脾:指呼吸道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也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常用于人)。语境表述的是桂花的香味,用“沁人心脾”更合适。
第三空,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绰约多姿: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语境表述的是野花多种多样,用“千姿百态”更合适。
第四空,波光粼粼:波光闪动的样子。水光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从两个词语的意思来看,两者都符合文意,但从语境前的叠词来分析,“船影点点”是 AABC 型词语,“波光粼粼”与之对应,更能增强语段的韵律感,故用“波光粼粼”更合适。
故选A。
2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划横线句用“欢快歌唱”形容小鸟,运用了拟人手法。“”
A.“千山”“万径”为夸张手法;
B.将眉毛比作“小山”,“香腮”如“雪”,为比喻手法;
C.“呼晴”;“窥”形容鸟雀,为比拟手法;
D.“朱门”代指豪门,为借代手法。
故选C。
2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独特的艺术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角度看,相对改句,原句为分开的两句,为短句,二者句式节奏不同。原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功更表现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从内容看,“窗外”重复了一次,更有强调意味:用“清新湿润”“生机盎然”两个短语分列,更能强调突出窗外景致的美丽。
从整体风格上看,文段断句较多,语言灵动有韵味,原句更符合语段的整体语言风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综合训练(三)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 选择
B.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谦辞,用作自称。
C.辇来于秦。 辇:乘辇
D.始速祸焉。 速:加速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项不同类的是( )
A.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B.洎牧以谗诛。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D.多于南亩之农夫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D.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归以示成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宫中尚促织之戏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的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其艺术创作的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的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及其学习能力的强弱。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的,这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14日)
材料二: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时,因其对200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我们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的未来。
(摘编自何鑫《原来你才是真正的“夏语冰”》,中国美术报网2019年5月17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一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的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未来。
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人工智能艺术对人类艺术的取代。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中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虽然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入创作状态,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只是“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9.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前景的认识。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已经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无论是大商家、小商店、饭店、手机店、服装店,还是各种各样的专门营业厅,无一例外,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那的老板娘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我问,老板娘,能做吗?老板娘笑了,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饭菜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10.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突出那时“我”的感受——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1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12.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3.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18.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洞庭①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②缬:读xié,有花纹的纺织品。
19.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
A.“行尽潇湘到洞庭”,词人的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到洞庭”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D.“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这两句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20.整首词在写景方面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答出三种)
六、情景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2)《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江水清澈灵动、山苍翠高耸的形态。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习近平
作为青年学子,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你有怎样的思考和体验?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写议论文。③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八、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令已近大雪,但幕阜山的一草一木由于生长在江南,似乎还没有做好和秋天告别的准备。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当汽车进入乡村公路的时候,打开车窗,窗外是清新湿润的,窗外是生机盎然的。
这是南方的初冬,寂静朗润。横贯湘鄂赣三省的幕阜山脉,( )尽是红、黄、金、绿色组成的绚烂景致——( )的是桂花,火红耀眼的是枫林,金黄挺拔的是银杏,青翠滴绿的是茶园。山间小路在斑斓的色彩中蜿蜒,两旁的青苔黄叶,枯荣相间,高低相依,错落有致。不知名的野花娇艳怒放,( )。林间的小鸟欢快歌唱,节奏明快。不远处的山坡上,一阵轻风乍起,红叶如展翅欲飞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又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焰在空中飘荡,尽情地向人们展示着幕阜山脉的美妙景色。
站在主峰黄龙山上,游客可见万里长江船影点点,鄱阳、洞庭( )。汽车沿着盘旋的公路行驶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2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漫山遍野 沁人心脾 千姿百态 波光粼粼
B.比比皆是 神清气爽 绰约多姿 波光粼粼
C.漫山遍野 沁人心脾 绰约多姿 水光潋滟
D.比比皆是 神清气爽 千姿百态 水光潋滟
24.下列各项中,和划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C.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窗外是清新湿润且生机盎然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