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植物的基本类群——藻类、苔藓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植物基本类群的名称。
2.概述藻类、苔藓植物的形体特征和生活环境。
3.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4.关注藻类、苔藓植物的生存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比较,学会运用比较法,讨论不同植物类群的结构和进化趋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珍稀植物种类的了解,感受到祖国拥有丰富的珍稀植物资源,激发保护植物的多样性的责任感。
2.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藻类、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特征。
难点:藻类、苔藓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微视频、衣藻模型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1.展示不同植物图片,请学生辨识。你们知道植物的作用有哪些吗?(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释放氧气,说明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大部分植物具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养类型。特备强调“自养”的概念。) 2.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植物? 3.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植物有多少种?中国地形条件复杂,自然资源也是极其丰富,被誉为“园林之母”,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植物吗?(简要介绍P2“你知道吗”内容) 这些植物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喜阳有的喜阴,那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和了解它们呢?能否给他们分分类呢?分类的方法有很多,我们的植物学家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将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学生回答) 植物为历史上很多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今天我们将从他们生活环境、结构特点,以及和人类的关系上进行学习。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 学生朗读。 分别指的是藻类、苔藓植物。 熟悉的诗歌引入,树立关注自然,关注身边植物的情感。
一、藻类植物 1.讲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江水和湖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因为春天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你们印象中一株完整的植物体包含哪些结构?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含有你们所说的这些结构呢? 2.请观察这个衣藻模型,这个植物是否具有你们所说的根茎叶哪些结构呢?介绍衣藻的结构:鞭毛起游动作用;指着“眼点”的位置问学生是什么?(可能回答眼睛)解释眼点仅仅起到感受光信号的作用,不是眼睛。既然是植物细胞,那跟动物细胞相比,它有哪些不同?有什么?从而介绍细胞核、叶绿体、细胞壁结构。 3.水棉(观察课本图片:多细胞) 4.海带(介绍清楚“固着器”为什么不是“根”) 请学生归纳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思考: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这里面主要是与人类的关系。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也与人有关。) 3.藻类越多越好吗? 由于单细胞藻类的生长周期较短,藻类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死亡。就会造成遗体在水中堆积。产生许多有毒的物质,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华。 思考 思考并回答 观看、 思考、 归纳、 归纳藻类的作用 通过古诗营造教学情境,引出藻类植物类群,借助视频,思考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苔藓植物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的是哪一类植物? 2.你们平时在那些地方看到过苔藓植物?(注意和青苔的区别) 3.苔藓植一共分为两类,大家可以看课本P5的两幅插图,发现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一类是扁平叶状体,叫做“苔”;一类是直立,就做“藓”。)与藻类植物比较,它有哪些主要区别呢? 4.为什么苔藓植物都比较矮小且只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归纳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5.苔藓植物叶片很薄,能作为指示植物监测空气污染。还有那些作用? 观看、思考、归纳。 分析苔藓植物能监测空气污染的原因。
小结1 以上两类植物,主要以孢子繁殖后代,因此称为孢子植物,而在自然界中,以种子来繁殖后代的种子植物,是最高等、最繁茂的一个类群。我们下节课再进一步学习。 学生聆听 总结本节所学,加深印象。
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赤潮”和“水华”。 2.寻找苔藓植物。 练习册 学以致用,认一认身边的植物。
五、板书
第四章 生物的类群
第1节 植物
一、植物的基本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