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分析,体会化学就在你我身边;
(2)通过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3)体会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刚学化学,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本节课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深度。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科学中接触过很多物质变化的实例,却没对其变化进行具体分类,更没有思考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对变化的本质没有根本的认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别。
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启发、讲授
五、教学过程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通过儿子在煮鸡蛋过程中“蓝色火苗窜出”、“锅盖跳舞并在上方形成团团白雾”、“鸡蛋破裂”、“锅中开红花”等现象,引出本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学习。 观看、倾听、兴趣点被激发、注意力被调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齐读教学目标】 观看、齐读 有针对的进行学习。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请大家来观察几个实验。注意观察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物质颜色、状态。【演示实验】1.[实验1-1]水的沸腾(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夹在铁架台上。(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至水沸腾。(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现象。2.[实验1-2]胆矾的粉碎(1)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中。(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现象。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3.[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配制好的胆矾溶液。(2)向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中发生的变化。4.[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1)将少量的石灰石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2)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在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倾听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板书: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板书: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引起注意、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体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探究】第一小组实验方案步骤1:将蛋壳掰碎。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步骤2:(1)碎蛋壳放入小烧杯中。(2)向装有蛋壳的小烧杯中,加入注射器中的白醋。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第二小组实验方案:步骤1:将注射器中的白醋注入小烧杯,用手扇动,闻气味。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步骤2:向步骤1装有白醋的烧杯中,加入紫色的甘蓝汁,观察现象,及时记录。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第三小组实验方案步骤1:用药匙取一平药匙食盐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碰烧杯内壁,让食盐全部溶解。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步骤2:向步骤1装有食盐溶液的小烧杯中,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及时记录。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第四小组实验方案步骤1:用药匙取一平药匙苏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碰烧杯内壁,让苏打全部溶解。观察,及时记录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步骤2:向步骤1装有苏打溶液的烧杯中,加入注射器中的白醋,观察现象,及时记录。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第五小组实验方案步骤1:用药匙取一平药匙苏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碰烧杯内壁,让苏打全部溶解。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步骤2:向步骤1装有苏打溶液的小烧杯中,加入紫色的甘蓝汁,观察现象,及时记录。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第六小组实验方案步骤1:用药匙取一平药匙苏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碰烧杯内壁,让苏打全部溶解。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步骤2:向步骤1装有苏打溶液的小烧杯中,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及时记录。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结果、及时记录实验,观察掰蛋壳时的现象和蛋壳中加入白醋时的现象,思考分析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并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结果、及时记录实验,闻白醋的气味和向白醋中加入紫色甘蓝汁时的现象,思考分析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并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结果、及时记录实验,观察食盐溶于水时的现象和向实验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时的现象,思考分析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并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结果、及时记录实验,观察苏打溶于水时的现象和苏打溶液中加入白醋时的现象,思考分析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并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结果、及时记录实验,观察苏打溶于水时的现象和苏打溶液中加入紫色的甘蓝汁时的现象,思考分析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并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结果、及时记录实验,观察苏打溶于水时的现象和苏打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时的现象,思考分析过程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并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探究,激发学化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体会身边的化学。初步应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学化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事实,并进行分析归纳。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和清楚观察事实的机会,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汇报】 要求六个小组汇报中要包括药品、操作、现象和结论。 小组讨论并交流实验结果。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述能力。
【实例交流】 学生列举生活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师生一起对典型实例分析。 思考、举例、回答、分析 运用知识点,分析身边的现象。
【总结】先和同学们一起将本节知识结成知识网络,并对导入中儿子在煮鸡蛋过程中“蓝色火苗窜出”、“锅盖跳舞并在上方形成团团白雾”、“鸡蛋破裂”、“锅中开红花”等现象,进行解释,并分析各是哪种变化。 思考、归纳、总结 用不同形式呈现知识点,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
【跟踪练习】见多媒体。 思考、分析、回答 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