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元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设问】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种元素,提出什么是元素的疑问?【投影】三种不同碳原子的结构,找相同点和不同点1.三种碳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间的关系。2. 观察:表格中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你有什么新发现?3. 这些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你能总结出元素的定义吗? 思考,作答。观看,议论。学生讨论:都是碳原子,他们的质子数一样都为6,中子数不同; 学生讨论,归纳。 从生活入手,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埋下一个伏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为形成元素概念打下基础。
【展示】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理解,记忆。
【提问】区分碳元素和氧元素关键看什么?【总结、投影】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 归纳:质子数不同 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讨论】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元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 讨论,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通过分析,学会辨析概念
【提问】元素和原子又有什么不同呢?【投影】元素: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学生讨论、归纳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练一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1.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4.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学生思考、作答。 加深对“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的认识,同时为下面总结物质、元素、原子、分子间的相互关系做好准备。
【说一说】请用关系图表示出物质、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学生结合上述4题总结。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投影】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学生理解,记忆。 及时巩固前面的知识,使知识网络化,条理化,清晰化。
【小结】元素组成物质,元素有什么不同?通过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由不同元素组成,同种元素可组成多种物质。 学生理解
【讨论】化学变化中,元素是否发生改变?【展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过渡】外国人可能不认识汉字,所以要使用统一的符号。【提问】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元素符号采用的是 文。2.元素符号书写的原则是什么? 阅读课本61页回答:拉丁文,一大二小。 通过漫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投影】元素符号的意义:H:氢元素;一个氢原子思考:O表示什么?2O呢?【讲解】特殊元素符号可以表示物质 学生聆听、理解。学生思考、理解。 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
【过渡】自然界中的100多种元素如何分类?【投影】按照元素名称的偏旁规律呈现出部分元素名称。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固态、液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 学生观察、按偏旁找出规律。 在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寻找规律,自主学习。
(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那些收获?跟大家说一说。(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适时纠正、补充、表扬与鼓励。)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课题进行归纳小结,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元素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3. 元素的分类: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
2.元素符号的意义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