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名著阅读跟踪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名著阅读跟踪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8 10:3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名著阅读跟踪
《儒林外史》之作品主题
目录
名著导读
01
跟踪训练
02
名著导读
对于《儒林外史》的作品主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功名富贵说”。闲斋老人的序认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现代学者李汉秋也认为:“可以说,功名富贵是封建知识分子围绕着旋转的轴心,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是对明清文人的一个试金石,把他们放在这个聚光点上,足以烛幽索隐,显其灵魂,使之纤毫毕露,声态并作地现身纸上。”应该说,这种观点在作品中是能直接找到证据的。第一回篇首,作者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
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是看得破的!”而作者借以“隐括全文”的“名流”王冕,“不独不要功名富贵,并且躲避功名富贵”。后面所描写的几十个读书人,也无非是汲汲于功名富贵和淡泊名利这两类。前者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的结局,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后者则是作者心目中“维持文运”的人,他们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体现了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追求。
二是“公心讽世”说。鲁迅认为《儒林外史》是“公心讽世之书”,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他认为,作者写作此书时,读书人“制艺而外,百不经意,但为矫饰,云希圣贤”,作者有感于士林种种流弊,所以根据耳闻目见,创作此书,“烛幽索隐”,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士人形象,描述种种世相,穷极文士情态,并抨击其中伪妄之处。这种说法也是符合实际的。作者的讽刺往往是婉转而且善意的,即使作者生平最不屑的“制艺出身者”,也未将其丑化,甚至还写出了他们的君子品行。可以看出,作者“秉持公心”,不图“骂世”
之快,而意在“醒世”。全书讽刺面不限于举业中人,官吏、乡绅、名士,各种儒林中人,都成为讽刺对象;也并不只是讽刺八股取士的制度,封建的妇女观、节烈观,以及士林学风、官场腐败、乡村势利习气等也都在讽刺之列。因此可谓“讽世之书”。
三是“文人命运”说。鲁迅先生“公心讽世”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但大多数的学者把目光集中在“讽世”上,多少忽略了作者秉持的“公心”。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探讨,认为这种“公心”实质上表现了作者对于知识分子命运和前途的关注。作者认识到,在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观念的束缚下,知识分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思想被禁锢,道德被腐蚀,因此以善意婉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儒林风俗画,指出了他们的生存困境。面对这样一个“世风日下”的状况,作者并不只是感慨痛骂,发泄一番了事,而是认真地查找根源,并为儒林士子开出了几方良药。
跟踪训练
一、名著阅读
(匡超人)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致,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
太公过了一会,向他道:“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匡超人道:“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像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况每日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熏伤了胃气。”太公道:“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匡超人道:“不要站起来,我有道理。”连忙走
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让太公睡的安安稳稳,自在出过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又出的畅快,被窝里又没有臭气。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
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伏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傍边,拿出文章来念。太公睡不着,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太公叫一声,就在跟前。
……
……只听见一个白胡老者背剪着手来看,看了半日,在傍边说道:“唩!老兄这一盘输了!”匡超人抬头一看,认得便是本村大柳庄保正潘老爹,因立起身来叫了他一声,作了个揖。潘保正道:“我道是谁,方才几乎不认得了。你是匡太公家匡二相公。你从前年出门,是几时回来了的?你老爹病在家里?”匡超人道:“不瞒老爹说,我来家已是有半年了,因为无事,不敢来上门上户,惊动老爹,我家父病在床上,近来也略觉好些,多谢老爹记念。请老爹到舍下奉茶。”潘保正道:“不消取扰。”因走近前替他把帽子升
一升,又拿他的手来细细看了,说道:“二相公,不是我奉承你,我自小学得些麻衣神相法,你这骨格是个贵相,将来只到二十七八岁,就交上好的运气,妻、财、子、禄,都是有的。现今印堂颜色有些发黄,不日就有个贵人星照命。”又把耳朵边掯着看看,道:“却也还有个虚惊,不大碍事,此后运气一年好似一年哩。”匡超人道:“老爹,我做这小生意,只望着不折了本,每日寻得几个钱养活父母,便谢天地菩萨了,那里想甚么富贵轮到我身上?”潘保正摇手道:“不相干,这样事那里是你做的?”说罢,各自散了。
(选自《儒林外史》)
1.选文记叙了匡超人一天的生活内容,试简要概括并说说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杀猪、磨豆腐卖钱;逗乐太公,帮助出恭,服侍睡觉;勤奋读书。作用: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孝顺、爱读书的读书人形象。
2.作者写匡超人帮助父亲出恭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结合原著,说一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目的:突出匡超人孝顺的特点;从《儒林外史》全篇来看,作者有意通过写这样一个善良的孝子在儒林中混迹后,变成一个狡猾、奸诈、虚伪的人,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 潘老爹给匡超人看相这一情节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内容上,潘老爹看相,认为匡超人有贵相,妻、财、子、禄都是会有的。②结构上,推动情节的发展, “不日就有个贵人星照命”,为下文匡超人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秀才的情节做铺垫。
二、名著探究
有人说,在现今的考试制度下也有很多学子和文人为了个人利益泯灭良知,这和《儒林外史》中描述的文人形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今天,我们又为何读这本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百年前的这部作品对我们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首先,今天选拔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公平、公开、公正的,这与科举考试有本质区别。因此,《儒林外史》启发我们,狭隘的人才评价标准只能导致人才片面发展、畸形成长。只有克服等级观念,重视德才兼备,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才能获得真知。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个人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