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输血与血型
方式 新授课
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例举ABO血型的类型 能力目标: 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情感目标: 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重点 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红细胞凝集原理 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教学方式 合作性学习方式 教学工具 PPT
板书设计
输血与血型 一、血量 成年人血液占体重的7%---8% 失血不超过血量10%(400ml)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超过20%(800--1000ml)头晕、恶心、眼前发黑、出冷汗; 超过30%(1200--1500ml)就有生命危险 二、血型 发现者:卡尔·兰德斯塔纳 四种血型:A、B、AB、O 输血原则:同型输血、成分输血 三、无偿献血 献血人群:18--55周岁健康公民 献血量:不超过400ml
教学步骤 时间
步骤一 温故知新 在这一单元里我们针对人体的循环系统进行了学习,分别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献血车,电视里也经常播放献血的公益广告,同样我们也知道受伤严重的病人在危机情况下需要输血挽救生命,那么我们回忆一下血液的组成。 3min
步骤二 知识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如果受伤了需要输血自然要输入人类的血液,而不能输入动物的血,即使是人血有时候成功有时不成功,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在研究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血型的发现与输血的发展史 5min
步骤三 知识展示 血量与输血 自主探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9到71页完成PPT上的以下问题。 血型 1.通过观看视频,我们知道血型的发现是由奥地利的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时,却不发生凝集。请同学们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呢? 2.介绍凝集原,红细胞表面有两种凝集原A和B,只含A凝集原的为A型血,只含B凝集原的为B型血,既含A凝集原又含B凝集原的为AB型血,两种都不含的是O型血。 3.红细胞表面的A、B两种凝集原对应血浆中的抗A、抗B凝集素,A型血血浆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血浆中含有抗A凝集素,AB型血血浆中不含凝集素,O型血血浆中既含抗A凝集素,又含抗B凝集素。凝集原A和抗A凝集素、凝集原B和抗B凝集素相互反应,促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4.图片展示凝集素与凝集原结合促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图片,揭示病人在进行输血前要进行血型鉴定,并根据此原理推出输血关系。 5.根据输血关系图,推出输血原则:同型输血。另外根据关系图还可总结出O型血也被称为“万能输血者”,AB型血又被称为“万能受血者”。 6.习题练习巩固输血方式,滴血验亲打破迷信 7.思维拓展,成分输血技术 8.练习,几种受伤病人判断其输血成分 9.倡导无偿献血 15min 15min
步骤四 练习 1.小林同学不幸被重物压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经化验,他的血型是B型。下面最适合给小林输血的血型是( ) A、A型 B、B型 C、C型 D、D型 2、我国提倡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是( ) A、未成年人 B、体弱多病的人群 C、老年人 D、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 3、某患者重病先后接受少量的A型血和B型血,据此你判断他最可能是哪种血型?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4、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塔纳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遇到有些人的血浆时会粘结在一起,这种现象是( ) A、凝固 B、凝集 C、沉淀 D、排斥
步骤五 知识产出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和一些影视剧中的现象,宣传无偿献血
步骤六 知识总结 血量与输血 体内的血量相对稳定,成年人的血量约4800ml,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一次失血超过 1200~1500 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 血型 人类血型种类: 血型红细胞凝集原血清凝集素A型 A抗BB型 B抗AAB型 A B 无O型 无抗A 抗B
凝集原A和抗A凝集素、凝集原B和抗B凝集素相互反应,促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因此病人在进行输血前要进行血型鉴定 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在没有同型血的紧急情况下,所有血型都可以缓慢输入少量O型血,因此O型血也被称为“万能输血者”, AB型血的人除O型血之外还可以少量输入A型血和B型血, AB型血又被称为“万能受血者” 三、倡导无偿献血 1998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国家提倡18—55岁符合体检标准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