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题 第一章 第二节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学目标 1.阐述消化概念及形式,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2.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项目及要求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探究唾液、牙齿和舌的作用的实验,了解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过程。
项目设置意图 通过课前预习及课上讨论,设计完善探究唾液、牙齿和舌的作用的实验报告。在实验室完成探究唾液、牙齿和舌的作用的实验,总结三者的作用,了解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项目实施——交流展示——评价激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项目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预习课本和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探究唾液、牙齿和舌的作用的实验报告,以待课上讨论。2.学生在家体会大口快吃馒头和细嚼慢咽馒头的区别,以待课上讨论。3.查找龋齿资料,并打印。导入:假期中大家都吃了各种各样的美食,食物消化后为我们每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的。通过设计并完成实验,研究唾液、牙齿和舌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并指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调控】1.指导学生讨论并完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2.表扬课前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同学。3.指导学生小组讨论:(1)在实验过程中如何保持了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避免偶然性原则。(2)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补充 、质疑、纠错等。【指导调控】1.指导学生完成小组的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2.指导学生做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处理办法:试管破碎后立刻报告老师,换新试管;水温不够时可以续添热水;唾液替代物可以适量多加,这样试验反应会更充分。3.指导做实验失败的小组,认真分析实验可能失败的原因。【归纳总结】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经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牙齿咀嚼作用:将食物由大变小。舌的搅拌作用:使反应更加充分。【拓展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再次认识了舌、牙齿等在消化中的作用,要做到细嚼慢咽。但是,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稍微慢下来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狼吞虎咽成为了进食的习惯,但是,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健康,请慢下来吧! 【自主完成】1.结合课本P10《探究竟.探究》和P11《探究竟.实验》及所查阅的资料,设计实验,并完善实验报告。由于研究对象较多,所以进行了分组:1-3组探究唾液作用,4-6组探究牙齿作用,7-9组探究舌的作用。2.同学亲自体会大口快吃馒头和细嚼慢咽馒头的区别。3.查找龋齿形成的原因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小组合作】结合课前自己的实验方案,小组讨论,确定本组最佳方案,完善实验报告(注意探究实验的原则)。【交流展示】1.小组代表携带完善好的实验报告,结合投影描述方案。其它同学认真聆听,进行纠错和补充。探究唾液作用: 探究牙齿作用:探究舌的作用:【小组合作】请小组同学分别合作完成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交流展示】探究唾液作用:唾液组:不变蓝。 对照组:变蓝。分析现象: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完全分解成为了麦芽糖,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对照组中没有唾液淀粉酶,所以会变蓝。牙齿组:不变蓝。 对照组:部分变蓝。分析现象:讲过牙齿咀嚼后,唾液淀粉酶充分和馒头碎屑中的淀粉接触,分解淀粉为麦芽糖,所以不变蓝。对照组,不充分部分变蓝。舌搅拌组:不变蓝。 对照组:部分变蓝。分析现象:经过舌的搅拌后唾液淀粉酶充分和淀粉充分接触,分解淀粉为麦芽糖,所以不变蓝。对照组,不充分部分变蓝。【交流展示】1.讲解龋齿形成的原因:食物在细菌作用下发酵,酸性物质破坏牙釉质。2.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龋齿:养成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习惯,定期检查牙齿等。【巩固练习】见项目书P7《评价激励》。
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项目书《评价激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