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7下生物 3.2排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7下生物 3.2排泄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07 18:2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一、教分材析
本节内容出自河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身体与健康地生活》第三章《健肺强肾 精力充沛》中的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章和本册中都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本节课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好奇,而且通过上学期的生物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已有了较大的改善,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不过,因受其年龄等各方面的限制,七年级的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还较差,学生的归纳小结和自学能力等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可以根据其特点通过动画、图片等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2)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说出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4)关注人体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能力目标
(1)在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和排出的主要途径的学习中,学习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
(2)利用比较法探究血液、原尿、终尿三者成分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尿液的形成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多媒体教学,探究解决法,讲授法等。
2、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法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
7、课时安排
1课时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过程
一、引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它们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中,其中一部分成为构成细胞新物质的原料,另一部分则在氧气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肺经气体交换排出体外(期待学生回答: 二氧化碳———气体———(肺)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那么,细胞中的物质在转化和分解过程中,除产生二氧化碳外,还会产生哪些代谢废物呢?它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人体外的呢?(期待学生回答,关于泌尿系统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预习课本61~63页,仔细观察图3-17和3-18.
二、讲授新课:
排尿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常尿液的颜色(浅黄色,深浅与摄入的水量多少有关);少量尿液放置的时间足够长的话容器中会留下白色粉末状物质或印迹——无机盐;我们会闻到尿液有异常的气味——(解释尿中含有易挥发的酸如尿酸,尿素等物质);放置过程中蒸发的——水。
【过渡】那么人体内的尿液是在哪里形成的呢?(期待学生回答并板书:肾脏。然后出示泌尿系统图解,指图大致讲解一下肾脏一对,位于人体腹腔后面的脊柱两侧,俗称“腰子”。)
【活动一】出示课件:肾脏及结构
注意观察肾脏的外形,认识皮质、髓质、肾盂。
【过渡】为什么皮质的颜色深,髓质的顔色浅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肾脏内部的细微结构。
【活动二】观察肾单位结构
【讲述】肾脏是由许多个肾单位(板书)构成,每个肾脏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尿液就是在肾单位中形成的。
出示肾单位的课件,师生一起回忆: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强调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引导学生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管壁薄,血流速度慢,易于物质交换),在外面包着它的结构是肾小囊,很薄,内层紧贴着肾小球(引导学生明确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物质交换),内外两层之间有一囊腔。肾小球、肾小囊合称为肾小体,主要分布于肾脏的皮质部分。与肾小囊相连的是肾小管,它弯曲细长,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肾脏的髓质部分(引导学生明确肾小管壁薄且长,外面包绕着大量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也有利于物质交换)。大量的肾小管汇集成一些较大的管道通入肾盂。(简要回应上面的问题,为什么肾脏的皮质与髓质的颜色深浅不同。)
【过渡】那么,尿液在肾单位里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活动三】探究尿液的形成
出示课件 学生分析血浆和尿液的主要成分含量表,提示学生那种成分是关键的。
表1 血浆和原尿主要成分比较 (g/100ml)
血浆 原尿
水 90~93 97
蛋白质 7~8 微量
葡萄糖 0.1 0.1
尿素 0.03 0.03
尿酸 0.004 0.004
无机盐 0.90 0.90
【学生讨论一】血浆和原尿在组成成分上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推测这种变化最早可能发生在肾单位的什么结构部位?(期待学生回答,要求说明推测的理由:肾小球滤过作用)通过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筛子筛东西,比筛孔大的留在了筛子上面,相当于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漏下去的就是滤过到肾小囊腔中的物质)和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过渡】那么,血液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形成的原尿与尿液相比,有什么不同了呢?(引导学生明确如果要弄清这个问题怎么办?——分析肾小囊中液体的组成成分)
表2 原尿和尿液主要成分比较(g/100ml)
原尿 尿液
水 97 95
蛋白质 微量 0
葡萄糖 0.1 0
尿素 0.03 1.8
尿酸 0.004 0.05
无机盐 0.90 1.10
【学生讨论二】肾小囊中的原尿和尿液在组成成分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推测这种液体(肾小囊中的液体)到尿液的变化可能发生在肾单位的什么结构部位?(期待学生回答,要求说明推测的理由: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同时指出这种液体称为原尿,与此对应最后排出人体外的尿液也称为终尿,)
播放尿液形成课件,要求学生写出尿液形成过程(期待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血液(血浆) 肾小球滤过作用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尿液(终尿)。
【过渡】尿液又是怎样排出人体外的呢?
【活动四】出示泌尿系统图,简介泌尿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及作用后,要求学生说出尿液的排出途径(期待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肾脏 形成 尿液— 输尿管 — 膀胱(暂时贮存)— 尿道 —人体外)
【过渡】在人体中,血液每时每刻都在流动,也就是说尿液一直在形成。
【学生讨论三】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液的排出却是间歇的,为什么呢?(期待学生回答出膀胱的作用)
【过渡】那么排尿对于人体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活动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到排尿的意义,并找出关键词,以帮助学生记忆。
【过渡】病人去医院看病时,医生有时候会让患者化验尿液。如果尿液中有些物质的量超过正常值时, 我们知道肾脏的什么部位出现病变了吗?
【学生讨论四】
1.某患者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时,肾单位的什么结构出现病变?
2.某患者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单位什么结构出现病变?(期待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活动六】问题与思考:夏天,不慎流到嘴里的汗液有什么味?被汗液浸湿的深色衣服晾干后,上面会留有“汗斑”?(期待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说出排泄的概念)
【过渡】学到这里,人体代谢废物排出的途径有哪些呢?
【活动七】找学生阅读人体排出废物的三条途径有哪些?
【过渡】我们学习了人体排泄的三条途径,那么人体排便属于排泄吗?通过帮助学生回忆粪便的形成过程引导出排遗的概念,明确告诉学生排便属于排遗。
三、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要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学会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熟记尿液排除的过程,认识到泌尿系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记住排泄的概念及排泄的三条途径,并与前面所学过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当堂检测
1下列人体生理活动,不属于排泄的是( )
A.粪便的排出 B.尿液的排出
C.呼吸排出二氧化碳 D.汗液的排出
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肾单位
3.在肾小球内流动的液体是( )
A.原尿 B.尿液 C.血液 D.汗液
4.对原尿中的成分有重吸收作用的结构是( )
A.入球小动脉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5.健康人的尿液与原尿比较,没有的成分是( )
A.尿素 B.水 C.葡萄糖 D.无机盐
6. 王大爷到医院做尿常规检查时,在尿液中发现了血细胞和蛋白质,其发生病变的部位最可能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膀胱
7.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150L,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L,左右,原因是( )
A.膀胱有贮尿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
C.汗液排出部分水和无机盐 D.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五、板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一)、尿的形成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血浆 原尿 尿液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排出
1、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
2、排尿的意义
(三)、排泄
1、概念
2、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