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08 光学经典实验专项突破
一、单选题
1.(2022·温州模拟)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LED灯制成的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应记录该像的性质是( )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2.(2022七下·诸暨期中)某小组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图所示光具座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们把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他们想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下面是他们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B.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C.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D.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3.(2022七下·萧山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刘清晰的像
D.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4.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凸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则此时蜡烛经该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放大的虚像 B.等大的虛像 C.缩小的实像 D.缩小的虚像
5.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操作中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是(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则经凸透镜后会产生一个(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不能成像
7.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成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8.(2021七下·嵊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 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蜡烛向左移动5厘米,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45厘米刻度处,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15厘米,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9.(2021八下·奉化期末)下列是教材中的一些光学实验,其中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相符的是( )
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乙图:用茶色玻璃代替镜子,是为了看到虛像
C.丙图:往碗中加水,是为了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D.丁图: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研究近视眼的眼球缺陷
10.(2021七下·西湖期末)平面镜水平放置且镜面朝上,在镜面右端上方竖直放置一凸透镜,在凸透镜左侧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点光源S,关于点光源在该光具组中成像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两个实像,两个虚像 B.两个实像,一个虚像
C.一个实像,两个虚像 D.一个实像,三个虚像
二、填空题
11.(2022七下·义乌期中)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将蜡烛移动到30cm处,另外两个元件不变,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关于得到的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
(2)从图中读出物距,并推算出焦距为 (选填字母)
A.f < 10cm B.10cm < f < 15cm
C.10cm < f < 20cm D.f > 20cm
(3)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12.(2022七下·长兴月考)现有两枚透镜A和B,已知一枚为凹透镜,另一枚为凸透镜(f= 10cm)。小乐想利用其中的凸透镜(f=10cm)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其过程如下:
(1)将不同方向的人射光束分别穿过透镜A和B,其光路图如图甲所示,则透镜 (选填“A”或“B")为凸透镜。
(2)如图乙所示,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10cm 刻度线处,将凸透镜放置在16cm刻度线处,此时蜡烛的像应为图中的 (选填序号)。 此成像规律的应用是 (选填“照相机”"放映机”或“放大镜”)。
13.如图甲为支付宝推出的扫脸支付装置,顾客站在摄像头装置前,摄像头捕捉人脸即可在感光器上成像,进行顾客身份识别。小明用凸透镜成像实验模拟支付装置的成像规律(如图乙)。
(1)该支付装置中的感光器相当于图乙中的 。
(2)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3)该装置静止于水平桌面上时,支撑架对屏幕作用力的方向为图甲中的 (填字母)。
14.如图是十字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甲,乙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被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 (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到车内的人,但是车的外表却很清头几乎无法成像。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 。
15.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的直简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外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填“实”或“虛”)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简,像距 ,像的大小 。(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2七下·永康期中)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
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
A.无影响 B.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 不成像
17.(2021七下·仙居期末)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所成的像是倒立 (选填 “放大”或“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但是不管蜡烛怎么向左移动,像始终在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
(3)相机和手机的镜头也是凸透镜。
①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cm。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②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18.(2021八下·奉化期末)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小科用光具座、凸透镜、“F”形光源和不透明光屏等器材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1)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打开光源,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F"形光源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为便于比较在光屏上所得实像与发光体“F”的大小关系,小科在光屏中心用黑笔画出一个与光源等大的比较物“F”,请你帮他画出光屏上比较物“F”的形状 。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距u/cm 21 25 30 37 42
像距v/cm 42 37 30 24 20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该凸透镜焦距为 。
(4)小科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材料做了一个实验。把光源放在光具座上的10cm刻度线,凸透镜放在30cm刻度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至a处位置找到像。结合表格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a处位置所在刻度线大于72cm
C.如果要使像变得更大,则向右移动光屏即可
四、解答题
19.(2022七下·浙江期中)小金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当向水凸透镜立注水时焦距变小,抽水时焦距变大)来探究“凸 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金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调整至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
(3)在图乙装置的基础上,小金利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镜中注入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请你解释原因: 。
(4)小金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蜡烛、水凸透镜、光屏的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在水凸透镜前戴一个合适的透镜,来模拟视觉的矫正,下列图片中符合矫正前后的成像
情况的是 。(填序号)
20.杭州某公园的郁金香开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在游玩时小柯发现如下现象:
(1)阳光下,小柯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知识来解释。
(2)来到湖边,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像。
(3)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3] 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 (填“薄”或“厚”),使物像落在[6] 上,最终在 产生视觉。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你认为小柯应选择方案 (填序号)。
(4)小柯去眼镜店配眼镜,商家采用了如图方法给她检查视力,请根据图中的数据找出正确选项 (填字母,多选)。
A.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1 m
B.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4.6 m
C.小柯距离她的像5 m
D.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0.4 m
五、综合说理题
21.(2022七下·浙江期中)“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图甲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 自直线方向上的。
【资料2】如图乙所示,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光学知识对“海市蜃楼”现象做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结合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近视眼镜镜片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它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后,光线比原来发散,即成像的位置会靠后,因此光屏应该向右调节。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4)根据成像特点确定焦距范围,将40cm刻度时的物距与焦距近小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u=50cm-15cm=35cm,像距v=70cm-50cm=20cm。因为像距小于物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成像的特点可知,此时35cm>2f,则f<17.5cm,故D错误符合题意;
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此时物距u=10cm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此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计算出凸透镜的焦距,再将物距与焦距比较,从而确定所成像的特点。
【解答】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则u=v=2f=30cm,那么凸透镜的焦距f=15cm。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凸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此时物距u=10cm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要在光屏上的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必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f,然后将物距和焦距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解答】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v=2f=40cm,解得:f=20cm。当物体距离凸透镜30cm时,此时f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目的描述确定凸透镜的焦距f,然后将物距与焦距进行比较,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即可。
【解答】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它的焦距f=10cm。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10cm=40cm,即u>2f,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30cm=20cm,即u=2f,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35cm=15m,即f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45cm=5cm,即u故选C。
8.【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进而判断蜡烛移动后成像的特点。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肯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蜡烛向左移动5cm,此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则光屏应该向左移动适当距离,故B错误;
当物体成缩小的实像时,u>2f,f2f,f<15cm<2f,解得:7.5cm当蜡烛向右移动15cm时,此时u=30cm-15cm=15cm,v=15cm+15cm=30cm,正好与原来的物距和像距相反。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且是放大的,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分析;
(3)注意光的传播路径;
(4)根据眼睛的结构分析。
【解答】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错误;
B.乙图:用茶色玻璃代替镜子,虽然所成的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前面物体像的位置,故B错误;
C.丙图:往碗中加水,是为了探究光从水中射入玻璃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丁图: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和角膜,光屏相当于视网膜,则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研究近视眼的眼球缺陷,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凸透镜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可以确定点光源S在凸透镜右侧两倍焦距处可以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1;
(2)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可以成一个虚像S2,形成的这个虚像S2(相当于一个发光点)又可以通过凸透镜再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3(因S2在两倍焦距处的正下方,且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所以,会出现两个实像,一个个虚像,即S能成三个像。如下图所示:
故选B。
11.【答案】(1)投影仪
(2)C
(3)仍然成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根据成像的特点确定应用。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推测焦距的范围;
(3)根据光屏的作用分析。
【解答】(1)当蜡烛移动到30cm处时,物距u=50cm-30cm=20cm,像距v=80cm-50cm=30cm。因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2)当成放大的实像时,f故选C。
(3)光屏的作用是借助反射,让我们看到所成的像。如果没有光屏,那么像仍然成在原来的位置,但是我们看不到它的存在。
12.【答案】(1)A
(2)④;放大镜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解答;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透镜A的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为凸透镜。透镜B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凹透镜。
(2)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10cm 刻度线处,将凸透镜放置在16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u=16cm-10cm=6cm,即u13.【答案】(1)光屏
(2)倒立缩小
(3)F3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感光器相当于光屏,人脸相当于蜡烛;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答;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支付系统中的感光器相当于图乙中的光屏;
(2)感光器的面积远远小于人脸的面积,因此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屏幕在空中保持静止状态,则支撑架对屏幕的支持力与屏幕的重力相互平衡,即二者方向相反。因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支撑架对屏幕的作用力方向为竖直向上。
14.【答案】凸透;靠近;处于暗处,反射光少关掉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应用解答;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如果车内的光线太强,那么车内的物体会在前风挡玻璃上成像,从而对驾驶员的判断产生影响,影响行车安全,所以行车时车内的灯应该关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根据图片可知,车所成的像变大了,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汽车是靠近摄像头的。
(3)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关掉。
15.【答案】(1)倒立;实
(2)直线传播;无关
(3)不变;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实像。上面的光线到达下面,左边的光线到达右边,因此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2)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3)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为物距,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为像距。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解答】(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则物距增大,而像距不变,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小,因此像变小。
16.【答案】(1)倒立
(2)右
(3)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判断。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此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即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需将光屏向右移动。
(3)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对透镜的焦距等光学性能没有影响,因此物体肯定在透镜里成完整的像。因为照射到透镜上的光线减少,所以像的亮度变小,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7.【答案】(1)缩小
(2)左
(3)0.5;像距都非常接近焦距(像距变化不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①在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即当物距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像距会几乎等于焦距;
②根据表格分析,当物距明显变化时像距的变化特点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将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增大,而像距减小,即将光屏向左移动。
(3)①根据表格可知,当物距最大为10cm时,像距为0.5cm,那么该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0.5cm。
②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像距都非常接近焦距(像距变化不大)。
18.【答案】(1)同一高度
(2)
(3)15cm
(4)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只有光源、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才能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根据图片确定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然后确定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即可;
(3)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打开光源,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F"形光源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因此比较物“F”的形状应该是:。
(3)根据表格可知,当物距和像距相等时,u=v=2f=30cm,则凸透镜的焦距f=15cm。
(4)A.此时的物距u=30cm-10cm=20cm,即fB.根据表中第4次数据可知,当物距为42cm时,像距为20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为42cm,此时光的所位置的刻度为42cm+30cm=72cm,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距变小时,所成的像变大,像距也变大,所以如果要使像变得更大,应将光源和光屏同时右移,故C错误;
故选A。
19.【答案】(1)10
(2)缩小
(3)水凸透镜注水后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或焦距变小),成像在光屏之前
(4)①③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是从光心到焦点的距离;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3)首先分析注水后水透镜的焦距变化,再分析水透镜会聚能力的变化,最后确定成像位置的改变。
(4)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该水透镜的焦距f=60cm-50cm=10cm;
(2)根据图乙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在图乙装置的基础上,小金利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镜中注入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原因为:水凸透镜注水后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或焦距变小),成像在光屏之前。
(4)用注射器注水后,水透镜的凸度增大,会聚能力变强,成像在视网膜前面,相当于近视眼。为了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发散,即应该用凹透镜矫正,故选①③。
20.【答案】(1)直线传播
(2)折射;虚
(3)晶状体;薄;视网膜;大脑皮层;①
(4)B、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等。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如空气发射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便看到了水中的鱼;水中的蓝天白云是蓝天与白云在水面形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远视眼佩戴凸透镜。
(4)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
【解答】(1)阳光下,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人体后,形成的黑色区域,即影子,故此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射向水面,在水面发生折射,看见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天空中的白云反射的光线射到水面上,一部分光线反射回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就是白云的虚像。
(3)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3] 晶状体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薄,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图甲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则应选择方案①。
(4)A.视力表距离平面镜为2.1m+0.4m=2.5m,则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是2.5m,故本选项错误;
B.小柯距离平面镜为2.1m,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为2.5m,则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4.6 m,故本选项错误;
C.视力表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2.5米,人到镜面的距离为2.1米,故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春4.6米,故本选项错误;
D.人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2.1米,视力表到镜面的距离为2.5米,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0.4米,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 B、D 。
21.【答案】答题要素:①不均匀;②折射;③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或逆着折射光线;④虚像
满分示例:海面上空气温度不同,导致空气不均匀,光在其中发生折射。人在看海市蜃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海平面上空气温度不同,说明空气密度的不同,再根据光的折射的定义说明此时光传播方向的改变,最后根据人眼的成像情况说明看到的景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 08 光学经典实验专项突破
一、单选题
1.(2022·温州模拟)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LED灯制成的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应记录该像的性质是( )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2022七下·诸暨期中)某小组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图所示光具座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们把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他们想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下面是他们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B.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C.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D.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结合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近视眼镜镜片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将它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后,光线比原来发散,即成像的位置会靠后,因此光屏应该向右调节。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2022七下·萧山期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刘清晰的像
D.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4)根据成像特点确定焦距范围,将40cm刻度时的物距与焦距近小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的物距u=50cm-15cm=35cm,像距v=70cm-50cm=20cm。因为像距小于物距,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成像的特点可知,此时35cm>2f,则f<17.5cm,故D错误符合题意;
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此时物距u=10cm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此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即光屏应该向右移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4.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凸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则此时蜡烛经该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放大的虚像 B.等大的虛像 C.缩小的实像 D.缩小的虚像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计算出凸透镜的焦距,再将物距与焦距比较,从而确定所成像的特点。
【解答】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则u=v=2f=30cm,那么凸透镜的焦距f=15cm。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凸透镜方向移动20厘米,此时物距u=10cm故选A。
5.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操作中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的是(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要在光屏上的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必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30厘米处,则经凸透镜后会产生一个(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不能成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f,然后将物距和焦距比较,从而确定成像的特点。
【解答】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就会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v=2f=40cm,解得:f=20cm。当物体距离凸透镜30cm时,此时f故选B。
7.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成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目的描述确定凸透镜的焦距f,然后将物距与焦距进行比较,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即可。
【解答】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它的焦距f=10cm。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10cm=40cm,即u>2f,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30cm=20cm,即u=2f,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35cm=15m,即f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45cm=5cm,即u故选C。
8.(2021七下·嵊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 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蜡烛向左移动5厘米,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45厘米刻度处,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15厘米,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范围,进而判断蜡烛移动后成像的特点。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肯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A错误;
蜡烛向左移动5cm,此时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则光屏应该向左移动适当距离,故B错误;
当物体成缩小的实像时,u>2f,f2f,f<15cm<2f,解得:7.5cm当蜡烛向右移动15cm时,此时u=30cm-15cm=15cm,v=15cm+15cm=30cm,正好与原来的物距和像距相反。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此时光屏上仍然成清晰的实像,且是放大的,故D正确。
故选D。
9.(2021八下·奉化期末)下列是教材中的一些光学实验,其中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相符的是( )
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乙图:用茶色玻璃代替镜子,是为了看到虛像
C.丙图:往碗中加水,是为了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D.丁图: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研究近视眼的眼球缺陷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分析;
(3)注意光的传播路径;
(4)根据眼睛的结构分析。
【解答】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错误;
B.乙图:用茶色玻璃代替镜子,虽然所成的像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前面物体像的位置,故B错误;
C.丙图:往碗中加水,是为了探究光从水中射入玻璃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C错误;
D.丁图: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和角膜,光屏相当于视网膜,则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研究近视眼的眼球缺陷,故D正确。
故选D。
10.(2021七下·西湖期末)平面镜水平放置且镜面朝上,在镜面右端上方竖直放置一凸透镜,在凸透镜左侧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点光源S,关于点光源在该光具组中成像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两个实像,两个虚像 B.两个实像,一个虚像
C.一个实像,两个虚像 D.一个实像,三个虚像
【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凸透镜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可以确定点光源S在凸透镜右侧两倍焦距处可以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1;
(2)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可以成一个虚像S2,形成的这个虚像S2(相当于一个发光点)又可以通过凸透镜再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3(因S2在两倍焦距处的正下方,且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所以,会出现两个实像,一个个虚像,即S能成三个像。如下图所示:
故选B。
二、填空题
11.(2022七下·义乌期中)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将蜡烛移动到30cm处,另外两个元件不变,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关于得到的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
(2)从图中读出物距,并推算出焦距为 (选填字母)
A.f < 10cm B.10cm < f < 15cm
C.10cm < f < 20cm D.f > 20cm
(3)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答案】(1)投影仪
(2)C
(3)仍然成像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根据成像的特点确定应用。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推测焦距的范围;
(3)根据光屏的作用分析。
【解答】(1)当蜡烛移动到30cm处时,物距u=50cm-30cm=20cm,像距v=80cm-50cm=30cm。因为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成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2)当成放大的实像时,f故选C。
(3)光屏的作用是借助反射,让我们看到所成的像。如果没有光屏,那么像仍然成在原来的位置,但是我们看不到它的存在。
12.(2022七下·长兴月考)现有两枚透镜A和B,已知一枚为凹透镜,另一枚为凸透镜(f= 10cm)。小乐想利用其中的凸透镜(f=10cm)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其过程如下:
(1)将不同方向的人射光束分别穿过透镜A和B,其光路图如图甲所示,则透镜 (选填“A”或“B")为凸透镜。
(2)如图乙所示,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10cm 刻度线处,将凸透镜放置在16cm刻度线处,此时蜡烛的像应为图中的 (选填序号)。 此成像规律的应用是 (选填“照相机”"放映机”或“放大镜”)。
【答案】(1)A
(2)④;放大镜
【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解答;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透镜A的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为凸透镜。透镜B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为凹透镜。
(2)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10cm 刻度线处,将凸透镜放置在16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u=16cm-10cm=6cm,即u13.如图甲为支付宝推出的扫脸支付装置,顾客站在摄像头装置前,摄像头捕捉人脸即可在感光器上成像,进行顾客身份识别。小明用凸透镜成像实验模拟支付装置的成像规律(如图乙)。
(1)该支付装置中的感光器相当于图乙中的 。
(2)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 (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3)该装置静止于水平桌面上时,支撑架对屏幕作用力的方向为图甲中的 (填字母)。
【答案】(1)光屏
(2)倒立缩小
(3)F3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感光器相当于光屏,人脸相当于蜡烛;
(2)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答;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该支付系统中的感光器相当于图乙中的光屏;
(2)感光器的面积远远小于人脸的面积,因此人脸在感光器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屏幕在空中保持静止状态,则支撑架对屏幕的支持力与屏幕的重力相互平衡,即二者方向相反。因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支撑架对屏幕的作用力方向为竖直向上。
14.如图是十字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甲,乙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被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 (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到车内的人,但是车的外表却很清头几乎无法成像。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 。
【答案】凸透;靠近;处于暗处,反射光少关掉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应用解答;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解答;
(3)如果车内的光线太强,那么车内的物体会在前风挡玻璃上成像,从而对驾驶员的判断产生影响,影响行车安全,所以行车时车内的灯应该关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根据图片可知,车所成的像变大了,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汽车是靠近摄像头的。
(3)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关掉。
15.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的直简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外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填“实”或“虛”)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简,像距 ,像的大小 。(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倒立;实
(2)直线传播;无关
(3)不变;变小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成实像。上面的光线到达下面,左边的光线到达右边,因此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2)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解答。
(3)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为物距,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为像距。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解答】(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则物距增大,而像距不变,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变小,因此像变小。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2七下·永康期中)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
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 、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 (填选项)。
A.无影响 B.变为原来的一半
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D. 不成像
【答案】(1)倒立
(2)右
(3)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判断。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此时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即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需将光屏向右移动。
(3)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对透镜的焦距等光学性能没有影响,因此物体肯定在透镜里成完整的像。因为照射到透镜上的光线减少,所以像的亮度变小,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7.(2021七下·仙居期末)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所成的像是倒立 (选填 “放大”或“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但是不管蜡烛怎么向左移动,像始终在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
(3)相机和手机的镜头也是凸透镜。
①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cm。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②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答案】(1)缩小
(2)左
(3)0.5;像距都非常接近焦距(像距变化不大)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①在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即当物距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像距会几乎等于焦距;
②根据表格分析,当物距明显变化时像距的变化特点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将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增大,而像距减小,即将光屏向左移动。
(3)①根据表格可知,当物距最大为10cm时,像距为0.5cm,那么该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0.5cm。
②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像距都非常接近焦距(像距变化不大)。
18.(2021八下·奉化期末)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小科用光具座、凸透镜、“F”形光源和不透明光屏等器材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1)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打开光源,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F"形光源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为便于比较在光屏上所得实像与发光体“F”的大小关系,小科在光屏中心用黑笔画出一个与光源等大的比较物“F”,请你帮他画出光屏上比较物“F”的形状 。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距u/cm 21 25 30 37 42
像距v/cm 42 37 30 24 20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该凸透镜焦距为 。
(4)小科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材料做了一个实验。把光源放在光具座上的10cm刻度线,凸透镜放在30cm刻度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至a处位置找到像。结合表格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a处位置所在刻度线大于72cm
C.如果要使像变得更大,则向右移动光屏即可
【答案】(1)同一高度
(2)
(3)15cm
(4)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只有光源、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才能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根据图片确定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然后确定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即可;
(3)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1)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打开光源,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F"形光源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因此比较物“F”的形状应该是:。
(3)根据表格可知,当物距和像距相等时,u=v=2f=30cm,则凸透镜的焦距f=15cm。
(4)A.此时的物距u=30cm-10cm=20cm,即fB.根据表中第4次数据可知,当物距为42cm时,像距为20cm,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为42cm,此时光的所位置的刻度为42cm+30cm=72cm,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距变小时,所成的像变大,像距也变大,所以如果要使像变得更大,应将光源和光屏同时右移,故C错误;
故选A。
四、解答题
19.(2022七下·浙江期中)小金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当向水凸透镜立注水时焦距变小,抽水时焦距变大)来探究“凸 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金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调整至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
(3)在图乙装置的基础上,小金利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镜中注入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请你解释原因: 。
(4)小金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蜡烛、水凸透镜、光屏的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在水凸透镜前戴一个合适的透镜,来模拟视觉的矫正,下列图片中符合矫正前后的成像
情况的是 。(填序号)
【答案】(1)10
(2)缩小
(3)水凸透镜注水后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或焦距变小),成像在光屏之前
(4)①③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是从光心到焦点的距离;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3)首先分析注水后水透镜的焦距变化,再分析水透镜会聚能力的变化,最后确定成像位置的改变。
(4)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该水透镜的焦距f=60cm-50cm=10cm;
(2)根据图乙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在图乙装置的基础上,小金利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镜中注入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原因为:水凸透镜注水后变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或焦距变小),成像在光屏之前。
(4)用注射器注水后,水透镜的凸度增大,会聚能力变强,成像在视网膜前面,相当于近视眼。为了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发散,即应该用凹透镜矫正,故选①③。
20.杭州某公园的郁金香开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在游玩时小柯发现如下现象:
(1)阳光下,小柯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知识来解释。
(2)来到湖边,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像。
(3)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3] 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 (填“薄”或“厚”),使物像落在[6] 上,最终在 产生视觉。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你认为小柯应选择方案 (填序号)。
(4)小柯去眼镜店配眼镜,商家采用了如图方法给她检查视力,请根据图中的数据找出正确选项 (填字母,多选)。
A.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1 m
B.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4.6 m
C.小柯距离她的像5 m
D.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0.4 m
【答案】(1)直线传播
(2)折射;虚
(3)晶状体;薄;视网膜;大脑皮层;①
(4)B、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等。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如空气发射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便看到了水中的鱼;水中的蓝天白云是蓝天与白云在水面形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远视眼佩戴凸透镜。
(4)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
【解答】(1)阳光下,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人体后,形成的黑色区域,即影子,故此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射向水面,在水面发生折射,看见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天空中的白云反射的光线射到水面上,一部分光线反射回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就是白云的虚像。
(3)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3] 晶状体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薄,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图甲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则应选择方案①。
(4)A.视力表距离平面镜为2.1m+0.4m=2.5m,则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是2.5m,故本选项错误;
B.小柯距离平面镜为2.1m,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为2.5m,则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4.6 m,故本选项错误;
C.视力表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2.5米,人到镜面的距离为2.1米,故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春4.6米,故本选项错误;
D.人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2.1米,视力表到镜面的距离为2.5米,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0.4米,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 B、D 。
五、综合说理题
21.(2022七下·浙江期中)“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图甲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 自直线方向上的。
【资料2】如图乙所示,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入密度较小的介质时,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光学知识对“海市蜃楼”现象做出解释。
【答案】答题要素:①不均匀;②折射;③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或逆着折射光线;④虚像
满分示例:海面上空气温度不同,导致空气不均匀,光在其中发生折射。人在看海市蜃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看到的是景物的虚像。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海平面上空气温度不同,说明空气密度的不同,再根据光的折射的定义说明此时光传播方向的改变,最后根据人眼的成像情况说明看到的景象。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