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主题
将辛亥革命置于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至今一百七十余年的民族复兴历程之中,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为重点,从“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视角解读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争取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价值。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需达到以下学业要求:
第一,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南北议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第二,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国情,形成对中国近代革命文化和新中国的认同感;体会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首创精神,感受林觉民等革命先烈勇于牺牲“小我”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怀(家国情怀)。
第三,能在短时段历史和长时段历史之间初步建立多方面联系,可以对同类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概括和综合,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第四,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对各种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初步具备运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第五,能认识从古至今的各种文献是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学会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教学流程
“小我·大我”话复兴 之 辛亥革命
导入:从说“我” 开始,“我” 有“小我” 与“大我” 之分 。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武昌起义浮雕正式导入新课。
过渡:简单回顾19世纪中国遇着的空前未有变局及应对情况,引出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的空前严重民族危机。
一、 危机之悟:“大我”牵“小我”
1.革命宣传家邹容的《革命军》成为革命志士的指路明灯。
2.状元实业家张謇由支持清政府立宪,到与革命派合流。
3. 1894年革命领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兴中会,首提“振兴中华”。 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4. 革命先驱林觉民写下绝笔书,彰显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爱情怀。
问1:林觉民爱自己的妻子吗?
问2:他对妻子的爱不是日常的关爱,而是将其转化为什么?
问3:这体现了他怎样的高尚品格?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 革命之快:“小我”献“大我”
1. 简介武昌首义及其随后的革命形势
2. 南北议和与辛亥革命
(1) 议和正式开局
由谋划和谈到正式和谈。
(2)议和陷入僵局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孙中山的议和态度
谈话问答:孙中山对于南北议和中断持什么态度?孙为什么要这样?
(4)列强的议和态度
问:列强对中国的革命战事持什么态度?支持哪一方?
(5)革命合流者的议和态度
问:倒向革命的张謇等立宪派会坚定的支持革命党人吗?
(6)议和局势总览
(7)议和使革命收官
清帝退位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8)南北议和与辛亥革命
问1:辛亥革命为什么胜利这么快,代价又不大?
问2:那么,我们应怎样认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理性”?
三、 复兴之光:“大我”报“小我”
1.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问1: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是什么?
问2: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巨变是什么?
2. 联系弥补国民觉悟低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共领导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
道路,使之深刻认识当今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价值。
3. 扣题照应、升华主题
探讨:如何实现个人幸福与民族复兴?纪念碑入法的现实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