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小说专题:分析小说中的形象技巧(必修下册)
【题目】
1.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刻画人物外貌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三次:“我”在鲁家第二次看到祥林嫂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
(2)作用:通过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表现了人物的质朴和善良,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反映了祥林嫂一生不幸的遭遇。
2.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本文的“我”不是主人公,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2)①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②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③深化主题。“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3.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甚至左右了祥林嫂的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①刻画人物形象。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②推动情节发展。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突出小说主题。同是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1.作品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与××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目标】
1.掌握5种人物描写方法
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技巧
3.掌握人物心情分析技巧
4.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目标分解:(1)学生了解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个常见的角度;(2)学生明确人物形象的分类以及其对应的作用。
【知识汇总】
一、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个常见的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首先,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5.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二、明确人物形象的分类以及其对应的作用
主要人物的作用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次要人物的作用及其分析角度
1.牵线搭桥,关联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起到一定的叙事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小说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设置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物象的作用及其分析角度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以下三点:
1.突出人物……性格
2.揭示深化……主题
3.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三、小说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与模板
【答题步骤】
1.确定小说主人公;
2.以主人公为叙述对象,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3.抓住每一个情节过程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答题模板】
1.综合表述式。
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点列举式。
文中的××性格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中可看出××的……(性格)。或××的性格特点:①特点一+分析;②特点二+分析;③特点三+分析。
【题目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目。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祝福》
《祝福》如果以第三人称直接展开祥林嫂的故事也是可以的,但文中却用不少的篇幅写了“我”这一形象。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写“我”是否有深意?请从多个角度加以探究,也可联系作者的其他小说,如《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①从情节角度看,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全文先写“我”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的死讯,然后通过回忆叙述了祥林嫂一生的事迹,最后又回到开头。这样写使全文情节更加自然而紧凑。②从人称角度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这样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③从人物角度看,“我”是一个对比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这与鲁镇人的麻木,鲁四老爷的虚伪形成对比。④从主题角度看,“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⑤从艺术特色的角度看,“我”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体验与观察,“我”这一写法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了读者。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人称在小说中的作用。运用第一人称,从情节上说,可以用“我”串联所有的故事情节,“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从人物上说,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主人公的成长或心理变化,可以由“我”见证;从主题上说,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从效果上说,可以使小说中的故事真实可信。①从情节角度看,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全文先写“我”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在大年夜里死去,然后通过“我”的回忆,叙述了祥林嫂初到鲁镇、祥林嫂改嫁、祥林嫂再到鲁镇的情节,最后作者又回到现实,抒发“我”的感受。小说以“我”为线索,串联起祥林嫂悲剧的命运,这样写使全文情节更加自然而紧凑。②从人称角度看,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这样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③从小说人物的角度看,“我”又是一个对比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这与鲁镇人的麻木、鲁四老爷的虚伪形成对比。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人物,有鲁四老爷这样冷漠的卫道士,有同情祥林嫂命运既而麻木的鲁镇人,还有柳妈这样的迷信人物,他们与我形成对比,这样写能够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④从主题的角度看,“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对祥林嫂援助的无效性直接导致了她的悲剧。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⑤从艺术特色角度看,通过“我”来展开故事是鲁迅小说的常见写法,如《故乡》《社戏》《孔乙己》等,“我”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体验与观察,“我”这一写法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了读者。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选自《芦焚短篇小说选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解析】
从题干“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中,可以看出这道题是考查鉴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要关注指定语句,提炼关键内容,分析概括。明确了命题意图、答题方向后,还要正确寻找答题区间,归纳出答案要点。
要先找到题干中指定的语句:第一句话是写邮差看到信和猜测信的内容,并感叹父母的辛苦;第二句话是写因为送到坏消息的信而抱歉。这样,不难从情节中抽象出人物的精神——善良仁厚。
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要关注题干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是“概括”,一般就只需要把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写出来就可以了;如果题干中有“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或者“分析”等字眼,那么就要注意不能只是概括,还需要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来分析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