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教时 一课时 日期
一、教学内容:《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关键语句。 2.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植树行为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已经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2.植树人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积累生字词,收集作者及创作背景相关知识。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让学生聚焦课文,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新课讲授 1. 默读课文,复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对于牧羊人所做的事,作者在文章结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那就是……? 3. 什么事,是“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 4. 牧羊人又遭受过哪些“毁灭”(不幸的打击)呢? 5. 面对毁灭性的打击,老人做了什么吗?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老人创造出了? 7.分析牧羊人形象。 8. 谈谈你读完课文后得到的启示: 学生讨论并明确: 1.牧羊人几十年坚持不断种树,使昔日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 2.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3.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4.恶劣生存环境的威胁;孤独的折磨;战争的纷扰。 5.植树;有了绿意和生机。 6.树林(绿洲);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7.无私、慷慨;目标远大,质朴、心中有大爱。 8.不要被困难击败,要热爱生活等。 黄厚江老师的基本教学理念:语文课只能是语文,又不能仅仅是语文。他始终认为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思想成长是语文的应有任务,也是语文教师的应有责任。在教学中,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重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加入适当的资料引入,增进学生对崇高精神品格的理解。 余映潮的课堂朗读既讲究通俗读法,要求语文课堂出声出色,更讲究深度读法,讲究语文学习有兴有味。为此,我在教学中挑选了一些好的段落,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出情感,深入理解文本。
拓展练习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学生讨论并明确: 国防事业的“种树人”钱学森等。
回顾小结 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有改动),读出对这些“种树人”的深深敬意: 学生齐声有感情地朗读首尾两段。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毁灭 创造 无私 伟大 有毅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设计主要问题,一线串珠,领悟文章主旨。2.辨析文章抒情议论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3.延伸对“种树人”的理解。总体思路比较清晰。本节课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文本缺少更细致深入地挖掘和思考等。今后我将不懈追求和探索,力争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