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 通过课堂诵读,梳理论证思路。
3. 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君子观、圣人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2.难点:理解荀子的养成教育,努力成为君子、圣人。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紧扣议论文文体,抓住中心论点和每段和“学习”直接相关的句子,梳理论证思路。
在梳理论证思路中感受荀子在“人性恶”“人性朴”基础上提出的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人性经过改造是可以从善的。养成教育的目标——成就“君子”、“圣人”,“积善而全尽”。《劝学》是勉励人们从与众人同的一个普通人,成长为有道德、有修养、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成长为智慧通明的圣人,终生学习,《荀子·劝学篇》有言: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鼓励普通人由“士”到“圣人”的成长,以及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劝学诗》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那学习了会有什么收获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走近《劝学》,一起来聆听他的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停顿)、读出情感(重音、语气、语调、语速)
劝:形声字。“劝”的本义是鼓励、勉励。小篆作图1,从力,雚(guàn)声。右部的“力”字作形旁,指力量、气力、精力;右部的“雚”本义是猛禽惊视的样子,于此作声旁,表音。“劝”由本义鼓励、勉励。
学:学,会意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学”字是由“两只手朝下的形状(图A1,有以两手帮助、扶掖、提携、教导之意)”、“爻(图A2,古代组成“八卦”中每一个卦的长横短横,长短横互相交错成“爻”,便表示物象的变动、变化,知识无穷)”和“一间房子的侧视形(图A3,表示这房子是学习的地方)”组成。之后,在周代早期的“盂鼎”里出现的金文中的“学”字(图B)的“房子”里增加了个“子”,表示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场所是“学”(一种教育机构,即学校)。“学”意为:通过帮助、教导、提携等,孩子们获得无穷无尽的变化的知识。
劝学:鼓励学习,那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观点。
2.二读:提纲挈领,梳理文脉
学生活动:请大家朗读课文,找到并勾画文中与“学习”相关的关键句或关键词。按议论文文体,梳理文本思路,画出思维导图,最后进行讲解展示。
(学生展示并解说思维导图,师补充。)
师生共同生成最后的思维导图。
3.三读:诵读美句,理解比喻、对比论证
学生活动:除了这些关键句外,剩下的句子跟学习有直接关系吗?它们有什么内涵和作用?
师生一起分析第四段比喻、对比论证。生自主结合师补充材料分析剩余2、3段比喻论证及其内涵、意义。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善用比喻,说理透辟,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尤其是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则演变成成语“青出于蓝”。
作业: 选取一句《劝学》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做学问、修身养性的格言,并说明理由。写一写《我的君子观》,500字以上。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研读了大量资料,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素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学知识、学做人,学做君子,学做圣人。活到老,学到老。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后面有点赶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 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以“读”为基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谆谆教诲。而将这一主张全面、彻底、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劝学》成为千古名篇,也成为几经变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经久不衰。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帮助人们向善的目的。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在当前“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和温暖。教学中,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份缺憾。这也对我产生了启示,在学习这样一些名家名篇的时候,除了理解内容以外,还得引导学生物品味当中的内涵美,教化美……
劝学》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谆谆教导。他在传输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避开了单纯说教的机械和呆板。时下,为了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努力学习,老师们都在不厌其烦地在和学生谈话,希望通过反复的语言教育激励学生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地追求个人成长。但从收获来看,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在一些叛逆心较重的学生那里产生负面效应,不但起不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的效果,反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堵堵无形有形的间隔墙,阻碍了师生平等对话,甚至导致教师根本无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荀子很艺术,很灵动地处理了这样的问题。为了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先天不足,借助外物能够扬长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义,他广泛地援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现象加以说理。这样就是抽象的说教变得贴近人心,有了亲切感觉之后,每个人都会主动去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会努力伸出双手去触碰,拿捏。这样的比喻艺术,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鲜明,充满磅礴的气势,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字字珠玑,沁入心脾,吸引着求学者在自觉不自觉中汲取知识,内化知识。一旦把外在的资源装进心灵世界,将受益终身。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知识学习的时候,构建一个高起点,相信收获也会水涨船高。恐怕这也是荀子这样一些善假于物的君子已于常人的一种鲜明表现吧。
教师影响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是否具备娴熟的教学艺术,是否能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进度的时候。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我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促进课堂的生成,促成深度教学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