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5.1《阿Q正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5.1《阿Q正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7 21:2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阿Q正传》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感受作品叙述语言的幽默、夸张及讽刺。
2、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
3、赏析阿Q人物形象,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4、探寻阿Q这一形象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材分析: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为小人物作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分析阿Q形象,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感受作品叙述语言的幽默、夸张及讽刺,欣赏作品的艺术独创性。
教学难点:探寻阿Q这一形象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四.重难点突破方法
1.结合学过的鲁迅小说温故而知新,如《孔乙己》、《祝福》。
2.结合高考“赏析人物形象”的要求,指导学生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采用泛读、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习任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作者鲁迅、写作背景,以及《阿Q正传》这部中篇小说的内容梗概;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文本。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任务一:整理阿Q的档案资料,包括年龄、身份、家庭成员、婚姻状况、爱好、工作、住址、外貌特征,自评,他评等。总结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课堂完成展示,教师及时点评)
成果如下:
姓名 阿Q 籍贯 不详
年龄 30左右 婚姻状况 未婚
家庭成员 无 住址 未庄土谷祠
爱好 喝酒、押牌宝 外貌特征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评价 他评:真能做/自尊/自负 /完人
自评:阔/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
明确:通过表格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阿Q形象:无名无姓,无家无根,说明阿Q地位低下;没有家人,大龄未婚,说明阿Q无依无靠;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说明阿Q生活贫困。综上分析,可知阿Q生活处境悲惨,处于社会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
任务二:课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别人打共有六次,请把这些六次找出来,并回答下列表格。
事件 语言 心理 动作与神态 精神胜利法
第一次 被闲人嘲讽后 反抗被打 “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自欺欺人腹诽战术
第二次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懦弱卑怯自轻自贱
第三次 参与赌钱被打 “天门两块” “忽忽不乐”“才有些感到失败的痛苦” “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子…” 自我摧残 逃避失败
第四次 骗人说姓赵被赵太爷打 “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 “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趋炎附势 妄自尊大
第五次 和王胡较量捉虱子被打 “这毛虫!”“谁认便骂谁!”“君子”“动口不动手!” “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摔”“吐”“站起来,两手插在腰间”“抢进去就是一拳……” “无可适从的站着” 欺弱怕强忍辱屈从
第六次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秃儿。驴……”“我说他!” 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 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愚昧狭隘圆滑世故 受虐成常
从六次挨打可看出,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阿Q典型的性格特征:屈服、逃避、麻木、健忘、愚昧、怯弱!即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在长期屈辱生活中,想反抗又无力反抗,即便反抗也不能得到胜利,于是便设法以精神的胜利来抚慰自己的变态的心理和性格。阿Q的精神胜利法,使得他在精神上永远有着一种高人一等的飘飘然的狂傲。
学者林兴宅在《论阿Q的性格系统》一文中准确地概括了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 又 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 又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又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又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又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又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又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又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又 安于现状
鲁迅在《坟·灯下漫笔》也说道: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坟·灯下漫笔》
可见,阿Q被扭曲了的变态了的双重人格!
任务三:探究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及其鲁迅的创作动作。
明确:教师补充背景资料: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归纳如下:
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
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探究鲁迅创作的动机:(补充资料)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鲁迅创作动机归纳如下:
1、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2、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3、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任务四:据考据家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发挥想象,写一段阅读感悟。